<p class="ql-block"> 在广州市高第街,有一条巷子名为“许地”,巷子很窄,里面四通八达,不管你怎么样走,虽然指示牌不是很明确,都会找到一些挂牌的名人故居。</p> <p class="ql-block"> “许地”坐落在广州市传统中轴线上的高第街,紧邻北京路,是“近代广州第一家族”许氏家族的发祥地。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里走出了多位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革命文化基因,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一条充满厚重历史,用麻石铺切成的小巷,多少名人志士曾经从这里走过。</p> <p class="ql-block"> 长满蕨类植物的青砖墙,在诉说历史的风云。</p> <p class="ql-block"> 麻石板上的水渍映照出蓝色的天空,广州历史的天空曾经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许广平的故居,许广平的童年在这里度过。</p> <p class="ql-block"> 许广平的父亲许炳枟是许应骙之子,因系庶出,在这个大家族中处于受歧视被排挤的地位。他虽然是小有成就的诗人,但却没有功名在身,终生未能做官。他是个半开化的绅士,从小就具有叛逆精神的许广平经过斗争,居然被允许像男孩子一样读书、学官话、上学堂,连缠足的罪也免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辛亥革命期间,许氏望族涌现出了两位震动全国的闻名将领----许崇智和许崇灏,人称“辛亥双雄”。他们两位都是许广平的堂兄。</p> <p class="ql-block"> 许广平故居内有人居住,不能入内。</p> <p class="ql-block"> 许卓故居,一块简陋的牌匾,诉说一位英雄人物的故事。由于没有找到,只能借用网络图片和文字。</p><p class="ql-block"> 许卓(1908-1934),出生于广州,世居高第街许地。早年赴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学军事,毕业后回广州参加革命活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赴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回国投身革命,参加广州起义、百色起义。1931年10月,因肃反扩大化,许卓被免职审查。许卓忍辱负重,坚信真理,撰写了《为中华苏维埃而战斗》等文章。1932年3月被解除审查,6月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参谋长。1933年调任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后任作战局局长,协助周恩来和刘伯承胜利组织第四次反“围剿”的作战。</p> <p class="ql-block"> 1933年冬,蒋介石调动重兵和飞机,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不到两个月,敌人在南线已攻占福建永定、上杭等地,形成拉锯局面。被占领的两个县和武平县,原来都是红色苏区,距瑞金只有200多华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根据面临的形势,红军总司令部决定组织一个精干的检查团,到武平县的第三军分区了解情况,检查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防卫措施,以确保瑞金安全。周恩来副主席指派多谋善战的许卓为检查团团长。</p><p class="ql-block"> 1934年3月1日,许卓带领13人的检查团出发了。他们绕道武平县北,翻越几座大山,经两天冒雨长途跋涉,赶到第三军分区驻地。听了军分区司令员刘化生汇报防卫情况后,许卓提出要到敌钟少奎旅活动最猖獗的交界地段帽村区去观察。刘化生睁大眼睛说:“你要去那里?太危险了,不能去!”许卓用坚决而又温和的口气说:“第三军分区辖区,是中央苏区南线的要塞,帽村区是要塞的前哨,不亲自去看看,我心里不踏实。”</p><p class="ql-block"> 3月4日,天色阴沉沉的,许卓带着参谋、警卫员共六人前往帽村区。晌午时分,走到毛谷森林(森林名)的风吹帽岭(山名)时,忽然从右前方传来喊叫声。许卓驻足向四面探视,紧接着叫道:“有情况,快隐蔽!”就在许卓下命令的同时,山路两边密林里传来了叫嚣声:“捉红军……”红军战士们刚隐蔽好,敌人从四面向他们冲来,枪声大作。</p><p class="ql-block"> 许卓用火力压住扑过来的敌人后,发觉自己的左臂负了伤,鲜血直流,子弹也打完了。他换了一个隐蔽的地方,马上把挎包里的文件烧毁,然后从背上取下大刀,向包围过来的敌人砍去。敌人密集的子弹从他的身上穿过。许卓壮烈牺牲,时年26岁。</p> <p class="ql-block"> 3月17日,老人、青年、小孩从四面八方来到帽村参加许卓的追悼会。周恩来、刘伯承来电致哀,红军总部送来的花圈上面写着:“沉痛悼念忠诚的革命战士许卓”。1944年,中共中央有关决议称许卓为“对革命有功的优秀干部”。</p> <p class="ql-block"> 在许广平故居不远处,一棵大树下有人在乘凉,旁边就是居委会。</p> <p class="ql-block"> 许家祠是许地的祠堂,由于正在进行修缮,大门不开,只能将手机伸到一个开门的圆洞内拍摄,等以后修缮好再来。</p> <p class="ql-block"> 准备从这里找到许家祠的正面,可是此路不通。</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不能入内参观,只能通过最近的报道来借用图片和资料补充。</p><p class="ql-block"> 拜庭许大夫家庙始建于道光年间(1850),进深三间。硬山顶,人字形山墙,碌筒瓦。前檐柱为麻石柱,前檐梁架为博古梁架呈卷棚状,曾漆金漆,内柱为木柱,梁架为瓜柱承檩。前面天井的东侧墙壁上有许祥光撰文并书《许府君家庙记》的碑刻,西侧墙壁上刻有广东巡抚黄恩彤撰文并书《拜庭许大夫家庙记书后》碑刻。中堂正中悬挂慈禧御笔的巨幅“福”字匾额。</p><p class="ql-block">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通讯员 赵晓涛</p><p class="ql-block">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实习生 邱 帆</p> <p class="ql-block"> 由于大门紧闭,只能想办法从侧面拍摄,这是上了旁边一幢两层楼民居外侧楼梯上拍摄的房顶。</p> <p class="ql-block"> 许地原来保存了大量的民居建筑和祠堂建筑,规模也较大,布局整齐。但由于改建和拆建,许地变得地形复杂,巷道纵横,民居参差。而家庙位于许地41号后座,现在则是一座两进的祠堂,金字架封风火山墙,灰碌筒瓦,正脊饰有灰塑博古纹。头门两次间有垫台,虾弓梁上有石雕狮子。天井两侧有廊。墀头上尚存砖雕,依稀可见繁花人物图案。</p> <p class="ql-block"> 小巷深深,继续走。</p> <p class="ql-block"> 无意中发现此处有一个牌匾,标明是“广西布政使许祥光故居”。</p> <p class="ql-block"> 许祥光(1799~1854),字宾衢,广州人,许拜庭长子,祖籍广东汕头。</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是许氏家族第一个中举,第一个戴上红顶官帽的子孙。1849年率族人在高第街修祠堂、建大宅,当时那一带人称为“许地”。</p> <p class="ql-block"> 街坊邻里至今流传着他拒英人入城的佳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按《南京条约》,广州虽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但英人惧怕粤民强悍,不敢贸然进城。</p><p class="ql-block">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3月间,英军坚船利炮闯入珠江港口,以攻城恫吓,欲强行入城时,许祥光联合广州爱国士绅,反抗英人入城,带头捐献白银6万两,并号召城内外居民组织团丁备战,集合市民出兵、出武器,约得团勇十万,劝集捐银40万,购买枪械、粮饷,日夜守城。</p><p class="ql-block"> 许祥光还以粤绅名义,正式致函英军,陈说利害。许祥光的外交词令点破了英军的恫吓,最后,“香港总督”英军司令文翰无计可施,不得已在洋行门前贴布告:“严禁英人入城”。</p> <p class="ql-block"> 看到铁门打开了,就进去拍摄,里面已经出租给商户做仓库,一般大门也是紧闭,刚好有人进来,才得以进去拍摄。</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许地门楼,这是最近经过修缮的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门楼下走出过许多知名人士,广州四大盐商之首许拜庭、抗英功臣许祥光、两部尚书许应骙、教育泰斗许崇清、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红色英烈许卓、中华女杰许广平……“许地”人才辈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革命文化基因,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门楼就在许地巷子牌坊进来的右侧,经过这里可以到达许家祠和许广平故居。</p><p class="ql-block"> 由于天气炎热,粗略的走了一遍许地,有些故居还没有找到,希望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抓紧时间进行修复,让这一片有厚重历史的宝地,不再让我们背着沉重的心情来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