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jian馍

林智宏:

<p class="ql-block"> 摊jian馍</p><p class="ql-block"> (万荣美食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万荣县黄河汾河沿线一带,老百姓把秸秆的秸字叫为 jian,用麦秸秆做柴禾烙成的薄饼,称之为jian馍。由于jian与煎字谐音,所以传来传去jian馍就演变成现在地摊上叫卖的煎馍了。</p><p class="ql-block"> 提起摊jian馍,还得先从看麦罢说起。</p><p class="ql-block"> 看麦罢,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乡俗。意思就是麦子收完了,来看看亲戚家的粮仓里囤了多少粮。在没有联合收割机之前,农民是用镰刀割麦子的。麦子碾打出来晒干入仓后,夏收就算结束了。夏收之后,农家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招待亲戚来看麦罢。俗话说,亲戚越走越亲。看麦罢,其实就是亲人之间一种巧立名目的互动方式。看麦罢时,通常有一道非做不可的特色美食,它就是摊jian馍。摊jian馍烧的柴禾,是从地里拾回来的残留的麦秸秆,所以叫它为jian馍名符其实。有时候麦秸秆不够烧,人们就添加一些棉花柴,总之摊jian馍是不使用炭火的。摊jie馍还有讲究,就是要用新麦面、新麦秸、新椒叶,以新为本才能体现出新麦罢的内涵来。除此之外,过去农村还传承着“六月六补天”的风俗,意思就是影响庄稼光照的连阴雨太多了,连阴雨太多的原因是“天漏”了,需要用新麦子面摊的jian馍来补天。“补天”就是把一张jian馍抛到了厦坡上,并口中喃喃有语,祈求老天爷该下雨的时候下,该晴天的时候晴。其实抛在厦上的jian馍最终是让喜鹊或是鸽子吃了。黄汾汇流的地方,是人类发源地后土祠的所在地,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就发生这里,至于女娲补天是用的是五色石浆还是jian馍,民间的说法就不一样了。当然,这是善意的谎言和神话故事了。万荣民间有两个很有讲义的风俗:一个是“咬蝎尾”,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按节气讲虫子们都苏醒了,为了不让蝎子蛰人而吃一根麻花,名曰是咬蝎子尾,意思就是蝎子的毒刺在尾巴上,咬了就不能蛰人了。再一个就是六月六吃jian馍补天。吃jian馍集中在农历六月份,因为“补天”也好,看麦罢也罢,都在这个月份里。其它的月份是不吃jian馍的。现在jian馍的餐用外延已经扩大,人们经常用电饼铛烙着吃,街上一年四季也都有卖的,但是它不是原始的做工。</p><p class="ql-block"> 我奶没有女儿,但有两个外甥女,她们跟我家之间来往较多,年年都来看麦罢。为了看麦罢时摊jian馍有柴禾烧,麦收之后,奶奶就带着我去地里拾麦秸杆,拾不到了麦秸秆了就挖一些麦茬根。我小时候很勤快,也很听话,记得家里有一辆据说是1958年大跃进时做的“跃进车”,每次拾柴禾我都吱吱扭扭,东摇西摆地推着跃进车,每次也都是满载而归。柴禾积攒足了,就等看麦罢的那天了。在约定的那天一大早,奶奶就把直径一尺多的铁鏊洗干净擦亮,又从院子一角的花椒树上剪来一兜花椒叶,并早早的把面糊糊搅拌好待它陈发着。我呢,搬来砖头垒起一个三角砖腿,放好铁鏊,只待中午摊jian馍了。大约9点钟左右,奶奶的两个外甥女就相跟着提着新麦子蒸的大白馍来了。那时候还没有大米,早饭一般情况下主食是蒸小米,或者是韭菜包子,菜是萝卜豆腐烩菜,再有豆芽粉条和黄瓜菜。吃了早饭之后,大家就围着铁鏊,有说有笑的开始摊jian馍了。奶奶摊的jian馍在我们巷道里是有名的。她摊的jian馍,薄薄的,黄黄的,由于面糊糊陈发到位,jian馍不死板,呈满了蜂窝状的小眼眼。她摊jian馍的时候,我在一旁添柴禾。麦秸秆柴禾很赶火,稍微不留神jian馍就烙焦了。jian馍的边边一旦卷起来,奶奶就赶紧给它翻了个,两分钟一个jian馍,摊的非常快。jian馍好吃但不耐吃,往往是摊完了也就吃完了。有时候偶尔摊多了,奶奶就差我去给左邻右舍一家送两个,美食让大家分享。jian馍的口感有点烤糊的味道,但这才是纯正的原生态jian馍味,这种味道现在人用电饼铛、电烤鏊是根本做不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农村走麦罢还有人摊jian馍。特别是新女婿第一次看麦罢,一定要吃丈母娘摊的jian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的是享受型生活,没有人再愿意在三伏天里守着火鏊,烟熏火燎,满头热汗的摊jian馍了。农村看麦罢的饭食也早已升级换代,改为大鱼大肉了,要不就到饭店摆两桌。摊jisn馍这项美食工艺就这样被淘汰了。没有吃过当年用铁鏊子,麦秸秆摊出来的jian馍的人,恐怕是永远体验不到那道独特的农家美食味道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