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星汉灿烂,若出其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曹操《观沧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千年之前,曹操面对沧浪的东海,发出了对斗转星移的无限感慨。五年之前,贵州的大窝凼里,中国天眼带着无数人的希冀横空出世。几个月之前,中国天眼又发现了疑似地外文明的信号波段。中国人民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对浩瀚星空的向往,中国天眼的横空出世,是中国千百年来天文学的更大进步,同时,也让我们在单孔大口径射电望远镜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带着对天眼的好奇之心,我们走进了群山环抱的大窝凼,与天眼近距离“对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一如既往,云贵高原变化多端的诡谲天气总是给人惊喜。早上上路时,云海在山间翻滚,总有种要下雨的感觉。不出所料,中途遇雨。我们常说“十里不同天”,贵州的天气就将这句话表现得非常典型,汽车穿梭在一孔孔隧道间,山的这边阳光炫目,然而过了隧道,就有豆大的雨珠打在窗户上,这种神奇的反差和变化之间,却能蕴含不变的自然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经历了三个多小时的漫长车程,从贵阳的云山茶海一路到了黔西南州平塘县天文小镇,这里就是中国天眼的眼袋。一进天文小镇,高99.9米的地标时光塔矗立眼前,塔身是亮眼的金属银色,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塔顶似乎是一个蓝色火炬,表达了在斗转星移日月变换间,天眼能够始终如一,行稳致远,探索更多奥秘,在星空中越看越远。周遭的各个建筑风格也都是清一色的科幻风,硬朗的三角形线条,分明的棱角。似乎在与天眼“梦幻联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走到服务中心门口,便看到了今天的讲解老师郝老师。看到我们,郝老师十分高兴。给我们讲起了天眼的基本概况。天眼fast的全称是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因为其英文首字母缩写为FAST(500-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同时也象征了天眼敏锐迅捷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而分辨率和灵敏度正是衡量射电望远镜工作能力的两大标准。天眼并非一般的光学望远镜,而是通过电磁波来探测宇宙,天眼的科学任务有三个,一是探索中性氢等空间粒子,二是搜索观测脉冲星三是观察太空运动例如恒星爆炸快速射电暴等等。而我们最感兴趣的地外文明,则是天眼的额外任务。作为新高一学生,在郝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也能够大致了解天眼的基本情况,不禁感叹天眼之精妙,中国科学家乃至人类伟大的创新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在来到天眼之前,我做过功课。在天眼之前全球最优秀的射电望远镜是美国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望远镜。但当我今天进行深入了解发现,阿雷西博的工作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射电望远镜,除了天眼,日本的野边山望远镜,美国的甚大望远镜矩阵都远远强于阿雷西博。关于射电望远镜的起源,倒是有个很有趣的故事:1931年,美国AT&T公司的工程师奥斯基在为公司监测电话信号时,发现了一个频率奇怪的短波,非常微弱,于是他制作了一个锅型的接收器(射电望远镜的鼻祖)但可惜的是他的公司并不允许他继续研究下去,我想,如果他当时更加坚定一些,或许就是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射电望远镜的发展或许能更加进步,所以我们需要具有思辨和坚持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参观完了天文科技馆,我们乘坐景区通勤车进山。车上听郝老师说,今天天眼正在检修,并未工作,于是我想我们能否下到天眼近处参观。等到到了大窝凼的外侧,我的内心早已十分激动。开始登山,我一骑绝尘,跑在了整个队伍前方,七百八十九级台阶也挡不住我对天眼向往的心。终于,登上了第一层观景台,郝老师带着我们对着面前的大山和天眼高呼“天眼,你好!天眼,我来了!”松风拂面,因登山而被汗水湿透的衣服也变得无比凉爽。天空中的云朵像是山坡上吃草的绵羊,而它们在天眼半透明的反射面上投下的阴影,也随着风的方向一起挪动。天空蓝得如同印象派画作里均匀涂抹的淡蓝色颜料,光影浮动间,大窝凼旁裸露的灰白色石灰岩则像是山峦硬朗的肌肉,披着墨绿的松树大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等上第二层观景台,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白色的馈源仓被吊索放下,像是天眼的眼珠,在天眼的最中央。这时郝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天眼的工作原理。天眼有300米直径的有效反射面,反射面上每块的三角形面板都有一条拉索,拉索另一段的电动机可以通过牵拉面板改变反射方向,反射方向随着馈源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类似于凹面镜汇聚光线,馈源仓就是焦点位置,从而获得宇宙信号。这就是天眼改变接收方向的工作原理,原来大国重器基本工作原理也是大道至简,这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重视基础,面对简单的知识,我们不仅要清晰认识其表象,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多多思考其背后的原理并重视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在第三层观景台,我们一起来了一张大合照。凭栏眺望,天眼圆润简洁的线条在鲜明硬朗的群山顽石间相映成趣,不像阿雷西博上芳草萋萋,杂乱无章。科学并不一定要和自然争个高低,就像fast,现代科技工业深处自然当中,十万大山像它的眼袋,绿意盎然间,我们的自然永不流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拾级下山倒是轻松许多,大家一起背着包,身上还带着山风的凉意,轻轻松松就到了山底。出了山区,我们又来到了不远处的南仁东院士纪念馆。时代楷模,国之大者。带着肃穆的心情进了门,照壁上南院士的一段话引人深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茫茫宇宙中我们真的是孤独的吗?人类之所以脱颖而出,从低等的生命演化成现在这样,出现了文明,就是有一种对未知探索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众人之前总有先驱。20年如一日,青丝变白发,南仁东以一双脚丈量贵州的土地,发现了大窝凼这片净土,以惊人的胆魄和奉献精神,在天险里造出一只天眼,让我们看得到更远的太空,听得见更远的声音。而这位院士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办公室里仅有一套桌椅,一架柜子,一只脚盆。我们难以想象,这样的大国重器就诞生在这样的陋室,它的主将只有这样的营帐。但是,南院士以笔为枪,科研硕果屡屡石破天惊。可惜,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甚至没有用自己的天眼看到属于自己的星星,但他回到了星空,化作“南仁东星”在广袤的宇宙里走向更远的未知。参观完展览,心里总有一股酸酸的感觉,这样伟大的人值得崇拜,又带着一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主义的侠肝义胆。我想,如果可以,我也要成为和他一样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参观完展览,我们最后亲自搭建了天眼模型。仅仅是一个模型就把我们整得手忙脚乱,更何况真正的天眼,一个失误都不能有。让我们为大国重器点赞,为无名英雄点赞,为中国人民点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抬抬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