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德国中东部游-3

Johannes

<p class="ql-block">在初步制定行程时,我们特别关注沿途的人文景观,尤其是获得UNESCO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德国的Bauhaus建筑艺术就是其中之一。从莱比锡出发,乘坐区间火车往北约一小时,我们来到德绍。这里有一个州立应用科学大学,以建筑设计和造型设计专业为主。这所大学秉承着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Bauhaus的精神,延续着简约的艺术设计风格,亦称Bauhaus大学。</p><p class="ql-block">出火车站后门就是一大片大学校区,路牌标示着大学的机构和与Bauhaus相关的各个景点。这是学校的一栋教学楼,是著名的Bauhaus大楼的一角,楼下大厅正在准备一场学生毕业典礼。1925-1926年间,这是Bauhaus学校的一栋综合楼,其特点是,它不仅是学生们的住宿起居的地方,也是学生们共同研讨、学习和开展课余活动的地方。内部的设计满足这样的综合功能,外观设计简单明了,展现以线条为主的简约美感,是公认的现代建筑设计之先驱。</p> <p class="ql-block">Bauhaus大楼全景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auhaus大楼全景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这附近还保留着好几处上世纪二十年代留下的Bauhaus 建筑,还有一个Bauhaus博物馆(我们遇上周日不开门),它们共同被UNESCO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总共预留了二个小时,放弃了距离较远的几个Bauhaus景点,选择了其中一处仔细参观:大师楼。当年的Bauhaus学校称教师为师傅,或者大师,这是因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筑学理论与手工制作匠艺的紧密结合,教师们都拥有杰出的实践制作能力和经验。</p> <p class="ql-block">掩映在绿树丛中,散落的白色小楼格外引人注目。小楼具有典型的Bauhaus风格,功能化的格局,简单的线条,外形错落有致,放在今天也不落俗套,耐看耐用。进入小楼还可以看到一些富有那个时代感的家具和用具。</p> 世界著名的艺术家Paul Klee、Oskar Schlemmer、Wassili Kandinsky 都曾经在这里授课和在大师楼居住。 <p class="ql-block">在走回火车站的途中,我们穿过这个具有自然风光色彩的王室花园。它建于十八世纪末,追求的是英国公园风格。因其主人是当地大公的兄弟 Johann Georg,此花园被称为Georgen花园。亭台楼阁和雕塑的点缀,给略显荒野的花园略添一份平衡,主人酷爱的意大利元素和园林的自然生成相互衬托,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古典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从德绍去下一个景点,列入UNESCO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 Wörlitzer Gartenreich(花园王国),那是一片对自然湖区和林子进行人工改造和修饰的开放性王家园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德绍和Wörlitz 之间每小时只有一班火车,在车站警察的指点下,我们才找到它的站台。这是一辆“在轨道上行驶的公共汽车”,不是常见的电气火车,轨道窄,没有供电线,非同寻常。<br></p> 车子在轨道上慢悠悠地行驶,大部分时间是在林子里穿行,每到一个路口,不管大小,有没有人,都煞有其事地发出一声尖锐的鸣号。 <p class="ql-block">约半个多小时以后,车子停靠Wörlitz Orangerien,我们随着一队小学生下了车。在给车站和“小火车”拍完照以后,我们才发现,我们下错站了,早了一站,离开我们要去的Wörlitz Park还有七公里。下一班车要一小时以后才来,我们赶紧找附近的公交汽车站,等了半天不见车子踪影。翘姆指搭顺风车不管用,打出租没有当地电话号码。</p><p class="ql-block">就在我们准备徒步走七公里的时候,一位遛狗的老太太帮助了我们。她先给镇上的熟人打电话,问哪家出租车运营,然后请我们到她家边休息,喝水,边等回音。她的先生正在园子里晒太阳,被叫起来给我们在树荫里安排座椅。老太太的热情,出乎我们的意料。</p><p class="ql-block">不久电话回过来说,中午时分,各家都在休息,没人接这个出租车的单。见此情形,老太太不由分说地把老先生叫过来,"那你送他们过去吧!"老太太的帮助,令我们喜出望外,感激不尽。旅途之中,我们真的是又一次遇到天使了!</p> <p class="ql-block">老先生是位退休的手工匠,当地人,他骄傲地告诉我们:现在住房子是自己盖的,目前正在帮儿子盖房子。一路上没有聊上几句话,他已经把我们送到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Wörlitz花园和宫殿的主人是十八世纪末的公爵Friedlich Franz,按照他的意愿,宫殿摆脱传统束缚,追求新派,讲究功能性,英王室的乡村住宅是他效仿的榜样。他拒绝流行的巴洛克风尚,执意按照英式花园理念修建他的王家花园:开放式的,融入大自然的,植入来自别国他乡的建筑和雕塑。花园和王宫是Wörlitz Gartenreich 的核心部分。</p> <p class="ql-block">UNESCO 是这么评价的:</p><p class="ql-block">“德绍Wörlitz 的花园王国是将启蒙运动的哲学理念贯彻于对自然景观进行塑造之中的最佳范例,其中把艺术、教育和经济和谐地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景观的构造,景物的搭配,视角的宽限,视线的延申,在这里都被巧妙地安排了。一步一景,其原理似乎与中国庭院有异曲同工之处。区别似乎在于前者将自我融入自然,后者把自然收于自我。</p><p class="ql-block">在咨询了信息处之后,我们选择了最小圈的三小时环游线路。</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多,我们搭乘公交汽车前往三十公里外的维滕贝格,德国宗教改革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位于市中心集市广场边上的玛丽恩教堂,维滕贝格市教堂,十三世纪的建筑,宗教改革的创始人马丁-路德的主堂。</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间位置伫立着路德塑像,边上的塑像是他当年的改宗教革战友费利浦-梅兰赫桐。由于路德受到罗马教廷的制裁,行动受限,美兰赫桐经常代他出席活动,与对手辩论。</p> 塑像的背景是1541年扩建而成的市政厅大楼 <p class="ql-block">马丁-路德是位修士和宗教学教授,他对罗马天主教的批判引发了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传统教会的分裂,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天主教会和福音路德教会。</p> <p class="ql-block">广场周边的景色,这条老城的主街贯穿全城,大部分景点围绕着路德和宗教改革,都在主街两旁。</p> <p class="ql-block">集市广场喷泉(1617年建),意大利文艺复新晚期风格</p> 直径二米的地球模型(2014年)<br> <p class="ql-block">广场对面的一家传统德式饭店,院子里的露天餐桌,休息吃饭</p> <p class="ql-block">维滕贝格宫殿教堂,这里是修士马丁-路德“造反起家”的地方,也是他和他的战友梅兰赫桐的墓地。教堂是在萨克森选帝侯的宫殿遗址上建造的(1506年),教堂的塔楼沿用了原来宫殿的塔楼。</p> <p class="ql-block">原来教堂的正门在这里,是木制的。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将他对罗马天教廷的批判归纳为95条观点,钉在这扇大门上。对于这种激进的做法,后人提出怀疑,质疑其真实性。不过95条观点,路德录写过,也在志同道合者中间传播过,从而引爆了公众的讨论和对罗马教廷的对抗。今天的铜质大门上铸刻了马丁-路德的95条观点。</p> 宫殿教堂内景,中殿两边伫立的人像都是当年参与宗教改革的历史人物。 <p class="ql-block">这是从另一面观看路德主堂圣玛丽恩教堂,建于十二世纪。这里是宗教改革派的舞台,路德和他的伙伴们在这里布道,传播福音,揭露和批判罗马教廷对上帝和教义的世俗亵渎。这里路德首次用德语主持礼拜和布道,开德国历史之先河。这里也是路德与其夫人成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天教堂举办音乐会,我们又一次不能进入参观,只能从网上查资料补课。</p> <p class="ql-block">在一条小巷子里见到这个小教堂,门口标明:维滕贝格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马丁路德大学在维滕贝格的校区一角,外墙上几乎每个窗户下挂着牌子,告诉人们当年哪位著名学者在此住过。</p> <p class="ql-block">校区的这个内院是当年教授的住所,大学给路德一家配了住房。</p> <p class="ql-block">大门洞后面是路德故居。路德夫妇共育有三个女儿和三个儿子,其中三个幼年早逝,最小的女儿在路德夫妇去世之后被好友费利浦-梅兰赫桐收养。</p> <p class="ql-block">马丁路德的夫人卡塔琳娜-冯-柏拉,出生于乡村贵族家庭,在一个教团的修女院里生活长大,接受文化教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