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月色 泉声淙淙 ——再说平阳

月朗风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 欲 见 平 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斜 晖 映 铜 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满 身 烟 火 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含 羞 理 新 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行 色 亦 匆 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故 知 一 行 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从 此 长 相 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不 再 思 故 乡。</b></p> <p class="ql-block">  2022年,世纪疫情进入了第三个年头。西安在年初经历了一次封城后,人们渐渐适应了常态化疫情管控的新生活。“非必要不出门”的口号竟成了我日常生活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少了外出、淡了交流,人就越来越“宅”。网络也日益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渠道,由此就诞生了今天的低头一族、手机一代。</p> <p class="ql-block">  近来,网络上铜光方足布时有出现,且以平安宅居多;据说是多年前山西坑口,有明显的流通使用痕迹,部分可见原铜光。虽品相稍弱,但版式丰富,就此我也尽己所能丰富了一下平阳版别的收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平阳版别</b></p><p class="ql-block"> 所谓平阳版别,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先秦钱币的版别更多的是源于铸钱工匠刻写的随意性,他们的率性之作不仅给今天的收藏分了版、归了类,而且能创造出一些新地名,形成今天的历史悬案。</p> <p class="ql-block">  平阳就以版式丰富而著称,在方足布中可谓首屈一指。半两以字风见长,平阳则以字形为趣。亦是在方寸之间,平阳二字运筹布局、自然妥帖,肆意行笔、千姿百态。</p> <p class="ql-block">  平阳的版式划分,可以以传形与否作一级分类,分为正书(即自右至左读)和传形(自左至右读);再以平字和阳字作二级分类,以阳字为例,传统把阳字分为日头阳、碗头阳、圆头阳、方头阳、正三角阳和倒三角阳等版别;平字按照竖笔的不同,可分为直笔、折笔和曲笔,折笔又可细分为左折和右折;按照增缺笔可分为上增笔、下增笔、下缺笔、点缺笔等多种。不同的“平”再与不同的“阳”各自结合,融入长短胖瘦、拘谨飘逸的书写风格,自然就千姿百态了。</p> <p class="ql-block">  当这不同的组合一一呈现时,你会感到一些规律呼之欲出。比如说阳头居中这一版式,大部分对应的是直笔平;且陽的阜部和T部对应结合成鱼骨状。再比如,日头阳和碗头阳的日和T普遍呈离头状,而在三角阳中,不论是正三角还是倒三角,离头阳就非常少见了。</p> <p class="ql-block">  以前受泉界先贤的启发,看平阳的时候,总想从字体的变化中寻找出国别的差异,如今却多了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数百年的封建割据使文字的发展也带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始终是主流,也造就了不同时期“平阳”的万变不离其宗:字形千变万化,而神韵不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阴阳之辩</b></p><p class="ql-block"> 方足布中除了平阳,还有一种平阴,两种币文写法有相似之处,尤其遇到异书、缺笔少划的情况,就难免会张冠李戴。</p><p class="ql-block"> 近期网上一钱币平台出品一枚平阴,经过一些资料的对比研究,我觉得应该释读为平阳。为稳妥起见,又在网上求教于各方家,所得答复也以平阳居多。</p> <p class="ql-block">  陽,从阜,昜(yáng)声。古人把山南水北谓之阳。左边的阜表示山,右边的部分昜,上面是太阳,升起在地平线以上,下面的部分是太阳所放散出来的光。</p><p class="ql-block"> 何为阴?“山之北,水之南也,繁体为陰,从阜,从侌”(《说文》)。左边的阜依旧是表示山,右边的部分是“侌”。侌字拆分开来就是“今”和“云”。今,表示的意思是当前的,面前的。云,是水汽,是雾气。那么,侌,就是面前的一团水雾之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到方足布币文,平阴的阴字,左面阜部与平阳的写法基本一致。右边上面一般是一个正三角,下面是个土字,个别的土字向下出头。</p> <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平阴的书写较为整齐划一,没有太多的变化。所以,阴阳的区分,首先看字头,其次看两横。字头如果不是正三角,判定平阴时需谨慎;两横主要看是否均为右出头,是则为阴,否则为阳。具体判定的时候,还应结合笔画、位置等因素综合考量(当然,由于笔者所见资料有限,尚需新的材料加以验证)。</p> <p class="ql-block">  真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平阴目前具体地望尚无统一的认识,但估计其与平阳,今天的山西临汾相距较远。铸钱工匠的一时随意,也很难拉近它们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  阳字代表“太阳所放散出来的光”的三点(三横)一般都在竖线的左测,表示阳光普照。点成两点、一点,也还说的过去,毕竟阳光有明有暗;要是点到竖线的右边就有点儿胡闹了。</p><p class="ql-block"> 汉字就是这么严谨,王和玉只差一点,干和土别于出头方向;工匠一笔出头就让我们真的阴阳难辩了。</p> <p class="ql-block">近日(2023.5)在网络上又看到了一枚标注平阳的平阴,按照上述分析,此方足释读为平阴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只是这种阴阳“错判”倒在提示我们,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p> <p class="ql-block">网上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这种阴阳混淆,并不会仅仅出现在今天的古泉市场,在两千多年前的铸币作坊应该也有先例。</p><p class="ql-block">按照何琳儀先生《战国文字通论》中战国文字形体演变理论,战国文字的简化、繁化、异化等现象是比较多见的。尤其是在货币铸造领域,由于大都是普通工匠所为,文字形体演变异化较为突出;出现个别阴阳混淆应该也在常理之中。</p><p class="ql-block">因此,这枚方足被标定为平阳,或许恰恰歪打正着了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燕铸平阳</b></p><p class="ql-block"> 在平阳方足布中有一类被称之为燕铸或燕仿铸的平阳布较为特殊,特征明显。这类平阳与三晋方足布形制、文字都相似,主要区别一是形体略小,二是文字较粗且有隐起,三是大部分背范不规整,有明显移范现象,个别背平素,不知是否单范铸造?</p> <p class="ql-block">  《先秦货币汇览—方足布卷》(黄锡全、董瑞著)将其列为燕布,《中国先秦布币图录2013版》将其标注为“隐起文”;在市场上泉商和钱币爱好者一般将其称为燕平阳或燕仿铸平阳,应该说认识并不统一,值得深入探讨。</p> <p class="ql-block">  所谓燕仿铸的观点,我想无外乎这么几点考量:其一,燕无平阳(燕铸平阳与三晋平阳布写法基本相同,地名平阳多见,都不在燕地—黄锡全。),其二,文字特征与燕有别,燕平字从土,阳字省阜。其三,形体大小,部分铸造特征与燕接近。由此,人们称之为燕仿铸。</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初步认识是:此类平阳布是平阳以外城邑,含其它国家仿铸,但不一定就是或只有燕国。理由如下:</p><p class="ql-block">1、形制更接近三晋布币,而与燕布有别;燕布特征比较明显,耸肩、束腰、深裆,部分布币背铸左或右字。此类平阳基本不具备上述特征。仅仅因其形体较小、铸工较差就归入燕国似有牵强。</p><p class="ql-block">2、所见布币铜质较好,不像含铅量较大的燕布普遍有起皮现象。</p><p class="ql-block">3、《先秦货币汇览—方足布卷》披露已发现与燕布文字、形制特征一致的燕平阳;该平阳平字从土,与燕布平隂类同;阳字与燕布安阳之阳一致。真的燕平阳有了,所谓仿的就要从新认识了。</p><p class="ql-block">4、燕布部分有隐起文现象,但并不普遍。隐起文常见于大安阳、大梁邑布币;有一种观点说大安阳和大梁邑是秦国为了扰乱东方经济而铸行的货币战争武器,那么这种劣质平阳是不是也是他们干的呢?或可当笑话一说。</p><p class="ql-block">5、此类布存世数量不少,且大都与中原地区方足布同出,暂未见集中出土于燕地的相关资料。战国时期,受封建割据和交通条件的制约,钱币流通和存量出土还是有一定的区域特征的。就说平阳布,虽在山西、河南、河北、内蒙等多地都有发现,但主要集中于以临汾为中心的、纵贯山西中南部的地区。如果有一天,此类平阳布集中且大量出土于燕国故地,此说当重新认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平阳为什么这么多</b></p><p class="ql-block"> 先秦铸币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早在周代,周王城布局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被视为珍宝、货物荟萃之地,成了国都中与祖庙、社、朝并列的四大布局之一。说明周代对市就已经非常重视了。到了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商贸的流通,市场发育更加成熟,以城邑之市为主要载体的经贸活动更加繁荣。也造就了很多名商大贾和经济都会。</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有:“平阳西贾秦、翟,北贾种、代”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平阳地处河东,地少人多,又是各诸侯集中聚会之地;人民勤俭而会算计,这就决定了平阳的经济生态必然是以经商贸易为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或主要谋生工具就是钱币。由此大量的平阳布也就应运而生了。</p> <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大量铸造平阳布的一种可能,也即平阳自身之需求。再有一种可能,我觉得应该是平阳以外的货币需求。</p> <p class="ql-block">《管子·揆度》</p><p class="ql-block">百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五十里。一日定虑,二日定载,三日出竟,五日而反。......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百五十余里。二日定虑,三日定载,五日出竟,十日而反。......万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五百里。三日定虑,五日定载,十日出竟,二十日而反。</p> <p class="ql-block">  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中叶以后,各国市场的联系和商人跨国经商的实际情况。越是大的城邑、大的市场,就越能吸引更远处商人来经商贸易。所以说,各诸侯来平阳不光是来聚会的,他们也要做生意。商人做买卖,就要给当地官府缴税,自然也要服从平阳经商之法度,对平阳布的需求是一定的。如何获取呢?易货收钱是一种方式,各国分铸平阳布、用于平阳经商也是有可能的。这种现象在战国时期并不鲜见,燕国为利于与三晋通商而铸方足布,为便于贸易戎狄而铸尖首刀就是一例;赵国之蔺邑,刀、布、圜齐备,集铸币之大成,也能说明这一问题。来的人多了,自然带来的钱也就多了;钱的式样也会由此纷繁复杂。</p> <p class="ql-block">  此外,彭信威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中的观点,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演绎一下平阳布的铸造,彭先生认为:战国时期货币经济是确立了,但货币流通也还远没有渗透到一切方面去,因为社会生活还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他认为当时的钱币不是由政府铸造,大概是由商人组织铸造,主要是作为筹码在商品流通的领域中辗转使用。</p> <p class="ql-block">  如果确是商人铸币,他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政治考量和主权观念,他们主要会从经济利益出发,到哪儿去做生意,就铸造所去城邑铭文的货币,只要诸如平阳这些地方,社会稳定、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经商氛围浓厚就够了。商人铸币,除了经商城邑的因素外,或许还会参杂一些情感因素,出门在外,总要求个平平安安,安阳、平阳铸量最大,或与平安之吉语寓意有关。久而久之,平阳布就会越铸越多,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所使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说说品相</b></p><p class="ql-block"> 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收藏古钱币的。一次出差,在咸阳机场二楼的一排玻璃柜台里(当时咸阳机场只有一个航站楼,规模也很小),看到了几枚带着土沁绿锈的古钱币,问问价格,感觉还可以接受,就花了四十元买了一个布币和一枚方孔圆钱。</p><p class="ql-block"> 后来请教一名玩古钱的同学才知道一个是王莽时期的货布,一个是西汉五铢。</p> <p class="ql-block">  收藏初期,见了古钱就想买,从秦汉半两到开元通宝,从北宋年号到明清制钱……时间不长,可谓一进泉门深似海,我这种玩法很快就难以为继了。随后,兴趣就逐渐转移到一些专题收藏上,起初是北宋年号的各种书体,继而集过一段儿开元版别;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反复复,才把注意力集中到先秦板块。</p> <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我的收藏之路和大部分泉友是极为相似的,随着从贪大求全走向专注一域,对品种的收求逐步让位于对品相的把握。一段时期甚至给自己起的网名就叫“品相第一”。</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古钱币的品相受到市场的追捧,充分说明民间收藏“玩”的成份不容忽视。二十年前,太原唐晋源先生说,品相好的方足布每一枚都是一件艺术品,现在回过头来看,确实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阳背一</p> <p class="ql-block">平阳背六</p> <p class="ql-block">  品相和品种的关系就如鱼和熊掌,二者得兼实在太难了,能得兼者,方足布领域估计就唐老师等有限的几位吧。大部分人要在品相与品种之间找到一种与他自身能力和机缘相适应的平衡;为了品种,你就必须牺牲掉一定的品相。</p><p class="ql-block"> 在平阳版别的收集中,我就在承受着这种品相与品种的抉择煎熬。</p> <p class="ql-block">  今年以来,陆陆续续买了一些平阳方足,品种不算少了,可品相总是耿耿于怀。怎么办呢?我想只有深挖品种之美,才能弥补品相之憾。</p> <p class="ql-block">  一个办法是学着打拓片,泉拓是一种传统的复制再现艺术,它注重的是钱币的筋骨泉韵,品相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钱币形体完整、筋线突出、文字秀丽挺拔,就能制作一纸再现钱币神韵的精美拓片。</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办法是追寻研学之美。但凡对钱币进行深入研究的收藏者,都是把品种放在第一位的。品相给人的是一种直观的美,而品种则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也包括深层次的美。由此我们看到了首足尽断的一枚新发现三孔布的残缺美,认识了缺角大齐和四眼大齐的神韵。当把这些神态各异的平阳排列到一起的时候,我也隐约体会到了一种由差异呈现出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以前,如果哪枚方足布有不平或其它的缺陷,我是不愿再多看一眼的。如今我的目光多了些许宽容,毕竟两千多年了,能流传到今天已属不易。昔日,它们走街串巷、穿城过户,不仅浸染人间烟火,而且可能经历战争硝烟;身子骨有些弯曲、首足部有点儿残损,也都是岁月的刻痕、沧桑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眼光少一份挑剔,多一些包容,对钱币收藏来说,或许就意味着层次的提升和审美的递进。</p> <p class="ql-block">  写在后面:</p><p class="ql-block"> 疫情暂时让喧嚣的社会有了片刻的宁静,而历史的车轮终将滚滚向前。人们依旧会行色匆匆,讨生活、奔未来。</p><p class="ql-block"> 一枚枚方足平阳,带着岁月的沧桑,如今仍风尘仆仆走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这一站,长亭短亭;</p><p class="ql-block"> 只闻得:低吟浅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