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乌石村多住了几天,每天都有很多时间到村里闲逛,其最具特色的乌石垒成的墙的房子自然而然引起了我的好奇。整个古村落除祠堂、四合院以及人民公社时期建造的几处用砖之外,其余都是用当地产的黑色玄武岩砌成的,村道也是用乌石铺成。</p> <p class="ql-block">村里供奉着该村厉姓祖先的祠堂,名龙湾堂。应是年代最久的房子了。据说是明永乐年建成,抗战时曾为国军的临时军火库,42年5月18日被日军烧毁。46年重建,解放后曾作小学校。祠堂面积不大,约五十多平方,祠堂东面墙是乌石砌一成。其它墙是青砖砌成。这和村里最早的明末清初建成的四合院四墙用砖一致。用乌石砌墙只是清末民国以后的用料。就地取材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情况。我在浦江蒿村也见到以石砌墙的,那里以前盛产石灰,山上都是石灰岩,村民也就地取材建房,但有钱人却都是青砖建造。可想而知,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造就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管头村,是乌石村的官方名字,乌石村只是它的俗称。厉姓子孙在此繁延。村里唯一现存的四合院历经几百年诉说着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东西南北合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而这种经济形态在建筑上的反映便是四合院盛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以族为群的组织结构。从院内房梁上沒有非常精致的雕件看,厉氏祖先在这穷山僻壤经济也是有限的。难怪解放初期土改时,该村没有一家被划为地主成份的,我想或许是家族的作用,或确实没有特别富有的人家。</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建于清未民国的房子。长廊式的排屋,反映出族居生活己经被打破,也说明当时经济状况还是依然贫穷,但各家各户已形成各自安好的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在村子中间有一间1958年建造的房子 ,是当时村里的文化政治活动中心。其建筑风格和与苏联式建筑有关。</p> <p class="ql-block">而这二幢人民公社时期的大会堂更是时代的产物。而今也成了最为流行的居家养老中心和文化大礼堂,居家养老中心免费为村里八十岁以上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八十岁以下的老人如需用餐按70或60的年龄分段收取一定的费用。文化大礼堂每星期六晚上为村民及来村里旅游的客人提供文娱活动。</p> <p class="ql-block">这是开放后近三十年来逐渐建成的农民新居,现在己全部都开办了农家乐,5—9月期间来此避暑度假的人纷至沓来,有时一房难求。农民的收入更是满满。</p> <p class="ql-block">天气凉快的傍晚,村道上全是纳凉散步的人,可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相比。只是少了点霓虹灯而矣,而农村已不再是过去的农村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想聊一下村里的一个池塘,龙湾堂前有一池塘,建于清初,形如元宝,故名“元宝塘”。据说村里的雨水都是经过此塘的沉淀后再流向村外,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雨水把村里冲刷干净,污水经塘沉淀而流向村外,沉淀物则每年捞出来肥田种庄稼。环境自然不会被破坏。现在看池塘里的水绿绿的有点混浊,一打听才知池塘里的沉淀物没有人再打捞了。水质自然差了。水的治理古人有很科学的方法,但现代人治理水为什么不学一学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