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印象

雨在下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村的祠堂拱门。</p><p class="ql-block">自从我们村的祠堂拆旧,建新竣工后,引发了我对祠堂的关注。好奇心驱使我不得不对祠堂来重新审视。最近,笔者寻访了附近多个村庄,见到的祠堂千奇百态,各其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村祠堂内饰,长度有一百二十多米。祠堂对一个村落来说,有很多的作用,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常各房子孙办理红白喜事,村中商议重要事务,春节在祠堂里打牌看戏等,一切活动都是祠堂发挥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村旧祠堂拱门。</p><p class="ql-block">同时,祠堂又是一个村庄的窗口、门面和形象。祠堂的核心从另外一个层次上来说,体现了一个村庄的家底。有的祠堂不惜代价,耗资百万;有的祠堂年久失修,急需重建;有的宽敞明亮,有的狭小简陋。</p> <p class="ql-block">我村的祠堂已领跑在最前沿,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十里八村都很难超过。至少目前为止,还未有超越我村祠堂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村庄的祠堂内部结构,一面大鼓静静地屹立在墙体的一侧,村庄很安静。我进去的时候,风儿吹来的是我漂泊的气息,我朝四周扫视了一圈,就匆匆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马洪乡连港村的祠堂。那天早上,费了老大的劲才找到的。在村口遇到一位老农,是他告诉我祠堂的方向,几经周折,终于被我发现。</p> <p class="ql-block">这是马洪竹元村的祠堂。这个村庄的房屋比较分散,祠堂坐东朝西,建在一个陡坡下。祠堂前面是一片稻田,一条狭小的村路在田间蜿蜒盘旋。</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比较古老的祠堂。我观察了老半天,从外观上看呈现出一种沧桑感,有些年份了,具体到底有多久,没有人告诉我,我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这个村庄。</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庄是山南,祠堂前有一堵城墙,还有一口古井。属于历史悠久的古村,属于新余市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记载着一份厚重。</p> <p class="ql-block">刚进这个村庄时,有几个村民端着饭碗在屋檐下吃早餐,一辆摩托车就停在祠堂前面。一位年长者说,吃过早饭就准备下田,而另外稍年轻点的村民,要去镇上采集点种子,他们说祠堂建了好几年了,靠村民集资兴建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庄的祠堂看上去有些简单,外形显得比较单薄,两个石狮小巧玲珑,坐北朝南,装修略显有些简单。</p> <p class="ql-block">内饰中堂的墙壁上贴着一个大囍字,几个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厅中,一定是村子里有年轻人刚结婚,还没来得及拆下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张姓家族的祠堂,我赶到这个村庄时,太阳刚露出笑脸。一位运输个体户的货车停放在祠堂的广场前,村庄不算大,祠堂面积大概两百多个平方左右。</p> <p class="ql-block">这个祠堂也有一定的历史了,八根柱子整齐排行成列。我踏着清晨的阳光,轻轻地走进了祠堂内,气氛有些空旷肃穆,地面被人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一抬头三个字:“善庆堂”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这是另外一个村庄的祠堂内,中堂上写着三个大字:“敦睦堂”显示出这个部落的原序,柱子上的春联还没来得及清理下来,依然留下一丝节日的余温。</p> <p class="ql-block">这是邹塘新屋的祠堂,大门口沥青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一盏太阳能灯孤立地照在祠堂门口。而在下一张图片中,毗邻的同是邹塘老屋的祠堂,同一个村庄里,却建造了两个不同的祠堂,这是我见到不多的一种现象。</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个村庄盘旋了很久,颐养之家就在老祠堂的隔壁,村民告诉我,虽然同一个村庄,但祠堂分得很清楚。宗族观念比较强,朴实醇厚的民风,给了我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另外一个陈氏祠堂,外观建造得精致儒雅,石狮身上缠绕的彩带,无声地告诉我,这个祠堂兴建应该不久。“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彰显出“义门世家”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那天,腊月二十四(小年)。走进上蓝村的祠堂,几个村民正在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已备足了几堆枯枝干柴,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上蓝村祠堂门口的一块空地还没进行硬化,有些坑坑洼洼,深一脚浅一脚,鞋子上沾满泥巴。</p> <p class="ql-block">这是最原始最简朴的祠堂,历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打,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变得有些破旧不堪,一对高音喇叭悬挂在横梁上,没有一丝声音。村民们告诉我,前面的空地,在近几年,打算重建。</p> <p class="ql-block">这是黄坑古村。祠堂是砖木结构,封护砖墙。走进祠堂内“余庆堂”三个字豁然贯通,一副对联“颖水还轩一泓就鱼龙甲,蒙峰当户千仞高腾鹤凤声”。诉说着久远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每一宗祠堂,代表着一个村庄,一个时代的缩影,有它们的属性,有它们的故事,有它们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陈雨新,江西新余人。一个热爱乡村的中年男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