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继美瑞莺塘

越鸟南枝

<p class="ql-block">“瑞莺塘”是个挺富有诗意的名字,瑞:吉祥,莺:翠绿色的小鸟,因该村附近此鸟甚多,取其吉祥之意;塘:明清时期为驻军或传递军情而设置的关卡,每十里为一塘,故名瑞莺塘。</p> <p class="ql-block">说起瑞莺塘,估计今天的新平人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瑞莺塘已从过去的交通要道变成了今天的边隅角落,并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瑞莺塘位于新平县城东十里的秀峰山下,这里群山环抱,别有洞天,空气清新,景色迷人。村旁有一条古驿道沿秀峰山蜿蜒而上,至半山腰过叠母哨处径往东去。</p> <p class="ql-block">民国《新平县志》载:“新平居万山中,无甚通衢,其为人常往来者略有五路:一由城东行十里至大观塘,又十五里至瑞莺塘……出界入嶍峨境为上省大道”;道光《新平县志》云:“平甸河,东南流经太平桥、大观塘、瑞莺塘……关哨,久已无存,其地几不可考,以旧志所有姑录之:……叠母哨,在城东二十五里……瑞莺塘在城东二十里平甸河上,属本城”;康熙《新平县志.邮旅》有:“县城二十里至典(叠)母哨”。从上述文献资料可以佐证,瑞莺塘是新平东出西进的必由之路,为旧时的交通要道,这里山形独特,地势险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瑞莺塘历史悠久,民国大理邓川人杨成汉路经此地,曾赋诗一首《登瑞莺塘土楼》:“客中征雁止平沙,醉上重台眼着花。建筑居然秦以上,不知脚底几人家。”形像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瑞莺塘建筑之古老及村庄的庞大。瑞莺塘钟灵毓秀,旧志载新平锁水桥有二:一在城东五里马密,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建……县城诸水至双壁山下,曲折绕麓而去;一在瑞莺塘,民国十九年邑人公建,该桥位于村庄东北角的古道上,桥身长8米、宽3.35米,拱净跨度2.8米、拱高3.55米,全用天然石料打磨支砌而成,为单孔石梁拱桥,迄今保存完好,是新平民国时期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瑞莺塘村子因苏氏的落籍而兴起。《河西苏氏宗谱》载,其祖乃四川眉县苏东坡之后裔苏那怀。元末,苏那怀奉调入滇,镇守河西曲陀关,卒于军中,遗有一女二子。姑居长,弟尚幼,遵父命立志守贞,抚二弟(苏宝与苏实)成长,寿享百龄无疾而终,被皇帝旌表为“义姑”,入节孝祠。苏宝,为将军,留在河西;苏实,明朝时中举,到石屏任职,遂在石屏定居。清康熙年间,十世祖石屏州岁贡苏大用,因早年丧妻,便带着儿子苏士标、苏士英移居新平旧城,苏士标又生苏因、苏围、苏困三子。时逢地方土司叛乱,遂举家迁往瑞莺塘。瑞莺塘苏氏从元朝末年一世祖苏那怀奉调入滇镇守曲陀关,至今已历二十二代,是宦居云南较早的家族之一,可谓本固根深,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为寻觅苏氏踪迹,我曾三次亲临瑞莺塘。经询问当地村民得知,以前的瑞莺塘分上中下三个聚集点,步入昔日古村落遗址,见旧时沟渠、道路依稀可辨,寨门、围墙和村后饮水池遗迹尚存,苏氏学馆隐藏在一棵高大的榕树下,学馆前有一株巨大无比的仙人掌,附近遗留一栩栩如生的石雕小老虎。距离学馆几十米便是晋省大道,行走在长满青苔的古道上,只见两旁古木苍苍,石中蹄印累累,上到叠母哨处,墓冢密密麻麻,古碑坍塌倾毁,墓志偶有遗留,字迹亦模糊难辨,令人瞬间黯然神伤,扼腕叹息。今天的瑞莺塘依然安在,但已物是人非,再也找不到一户苏姓后人了,只有叠母哨一冢接一冢的豪华古墓尚能证明苏氏往昔在瑞莺塘神一般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瑞莺塘人杰地灵,是新平走出第一个举人的地方。在新平历代进士科举考试中,论功名,如果苏氏排名第二,相信没有哪家敢称第一。本地人常言“一门两举,三兄两贡”,说的便是瑞莺塘苏氏。苏因,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举人;苏渭生,苏因长子,清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正科举人;苏泗生,苏因次子,清乾隆四年(1739年)岁贡;苏洛生,苏因三子,清乾隆六年(1741年)补授军功贡生。苏因一生好学上进,为新平首廪首贡,开创了新平科举考试成名之先河。苏因中举,并未入仕,而是设馆授徒,教书为生,把毕生的精力放在子女的教育上,乡里人都把他当作教子有方,教书育人的典范,荣获清康熙朝乡饮大宾殊荣。苏因品行清洁、学问深粹,其文章妙笔生花,行云流水。经笔者搜寻,新平地方志中尚留存两篇,一为《题&lt;筮仕集&gt;引》,为其好友杨友桂的诗集而作:“……月翁杨先生致仕之暇,与访世故、谘宦情,知其丰采宜人、不自觉其情移。既偶发其箧中,得韵句若干首,其间多仕途公颂,或出之上郡名卿,或出之同舟亮友,或为庠下群英钦歌模范,或为名山豪士竞语交游,讴吟之际,若符节焉……”;一为《咏孙之秀功勇》:“远戌峰烟秋复秋,孽云妖气障人眸。周旋未肯逃艰险,沥胆披肝奠鼎瓯。”苏因故后,葬在城东大箐哨。</p> <p class="ql-block">瑞莺塘苏渭生为官,口碑载道。苏渭生,字子书,号叠山,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乾隆十年(1745年),以举人身份护乡有功选授为福建连江知县,上任伊始,大胆改革,兴利除弊,政绩卓有成效。第二年调任南平知县,他倡首富户捐金,修理学宫、祠庙、津梁,倡建育婴堂;动员百姓以打渔为生,解决南平山多地少自给不足的问题;减轻寒门学子负担,自己掏钱为考生解决三年一度的科举考卷费用。南平百姓对他的政德念念不忘,把其列入名宦祠,终年祭祀。民国《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宦绩篇》载:乾隆十四年(1749年),福建巡抚卢焯看重苏渭生的才干,遂把他调补台湾彰化县任职。苏渭生在彰化修理衙门,扩建牢狱,倡捐修缮城隍庙、购置义冢,邑人赞其“任事勤能,所向有功”。后来,又调他到江南办赈,被誉为能吏,补江南清河县知县。民国二十二年版《新平县志》中亦收录有苏渭生的两篇文章,一为《马母侯太君墓序》,称颂马母侯太君仁爱孝悌、修己慎独、治家有道、庭训仁慈的贤妻良母典型;一为《马孝子传》,讲的是新平恩赐把总马登云儿子马祯,于康熙十五年与猛虎搏斗,舍身救父的故事。志书中还录有苏渭生受新化乡绅委托书写的《云南楚姚镇标统兵剿贼安民魏副总兵誌爱碑》,赞誉金陵人魏明率军平叛清雍正十年新平杨昌禄等暴动时,不贪财,不扰民,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资助乡农耕种,收贼谷以赈流民的功德。知县王尚湄在为其撰写的《苏叠山六帙寿序》中,褒扬了其丰功伟绩的一生。苏渭生背井离乡致仕十余年,辞官后告老还乡,死后葬在瑞莺塘叠母哨。</p> <p class="ql-block">新平历史古村落瑞莺塘今属桂山街道亚尼社区,1981年,驻亚尼河部队搬走后,土地还给新平,瑞莺塘原住居民因人口多,耕地少,饮水困难,便全部迁往亚尼河十六、十八公里处。此后,瑞莺塘这一延续300多年的村庄人去楼空,仅存断壁残垣,满眼荒烟蔓草。1982年,时任县领导途经瑞莺塘,见这里土地闲置,环境优美,甚觉可惜,便建议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地方迁入几户人家到瑞莺塘居住。初从戛洒、新化迁入3户,1983年,从建兴磨味狗头坡自然村迁入4户,后来又陆续从建兴磨味高鹰寨等处迁入部分农户,现该自然村共有21户77人。这些从边远贫困山区迁入的移民,对瑞莺塘古村落倍加珍惜,珍爱有加,几十年来,他们默默守护着秀峰山上的一草一木,使这里又恢复了旧时郁郁葱葱,绿波翻涌的样子。村子周边的耕地则种满了玉米、烤烟等粮食经济作物,长势喜人,仓箱可期。村民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安居乐业,足食丰衣。如今,村里已用上自来水,通了公路,年轻人就地就近到县城打工,他们与全县人民同步跨入了增收致富的小康之路。</p> <p class="ql-block">瑞莺塘是新平境内重获二次生命的古村落之一,在我的采访过程中,上世纪生活在这儿的村民至今对她念念不忘,纷纷对我说每年都要回去看看当初生活过的老家。“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千百年来,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浓浓乡情,悠悠往事,是那些背井离乡游子一生都难以割舍的痛。我们记录它,感念它,不仅仅是为欣赏其一片恬静自然的乡野风光和抒发亘古不变的山水情怀,而是要尽可能领悟它蕴含的乡村文化密码和历史传奇。</p> <p class="ql-block">激活百年文化血脉,书写村庄地名故事。就新平县境而言,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瑞莺塘应为高山,而非草介,因为瑞莺塘能给人一种怀旧的沧桑和憧憬未来的希望,放眼皆是一幅醉人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