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第一百八十九章 文化传承父子兵--读王富琪、王鹏飞父子作品集有感

邓友华

<br>  文化传承是以家为单位的,所以“上阵父子兵”是一种常态。<br>  在我的《这块土地的灵魂》第4部进入收尾阶段的时候,因命运与追求所至,我来补写李维祀的学生王鹏飞和他的父亲王富琪。<br><br>   李维祀的学生王鹏飞<br><br>  2022年6月23日傍晚,当我看到张起丁老师约我第二天见面的留言中将地点约在“书画院王院长”办公室是很高兴的,因为猜想到可能这“王院长”就是李维祀的学生王鹏飞。<br>  第二天下午我提早到书画院门口的榕树下等候张起丁老师时,看到门是已经拉开的,就先进去找“王院长”了。在二楼遇见他便问:“您是王院长?”<br>  他说:“是。”<br>  我说:“是张起丁老师让我来这。”紧接着我特地多问一句,“您就是王鹏飞院长?李维祀的学生?”<br>  他说:“是。”<br>  我说:“几年前我写陈海尔时上网做李维祀的功课,看到您写的悼念李维祀的文章,讲您父亲1975年秋带您去找李维祀拜师。您写得非常到位!我的文章后面有引用你的文字。”<br>  那段文字是这样的:著名画家、三明书画院院长王鹏飞在《中国的米开朗基罗去“远行”——深切怀念恩师李维祀先生》里深情地记录了那些岁月:“初识先生,是1975年秋,在父亲的引领下,来到他”“的工作室,蛮大的一间兼卧室的房间,到处堆放着一撂一撂书籍画册和画稿,满地纸屑烟蒂。而满墙挂满先生的素描肖像写生,作品令我震惊,那每个形象栩栩如生的神情,那强烈明暗表现和厚重造型感觉深深吸引我;也就在这一刻,我领略了绘画的魅力。”“先生很有凝聚力,在他身边总是积聚着很多朋友,只要他在画室总是灯火通明,人丁兴旺,有画画的同道,有求教的青年,还有来接受感染各界的朋友,那时,没有酒香,也没有音乐,却笑声朗朗,聚积着无比的欢乐。当时,从厦门福州美术院校下放到三明的优秀人才很多,大家都齐聚先生周围,他像一面旗帜。”<br>   他说:“那篇文章是应《时代三明》约稿而写的。”<br>  我说:“我倒不是在《时代三明》上看来的,而是在网络上检索到的。”当时还愁标不了出处,这下听闻就觉得吴德权这老兄文化眼光是很到位,能这么精准地悼念李维祀这位外号“大老李”比本名还更出名的杰出英才!<br>  随后,王鹏飞院长和我一起坐电梯到一楼,在大厅等,两人聊天,讲李维祀的后代情况,讲有的家庭乃至家族再苦再难哪怕砸锅卖铁都要让孩子读书,讲天赋,传承,展览馆等等,因是同类人很聊得来,张起丁老师还没来,我们已经聊成一个好像认识了几十年的老朋友!<br>  张起丁老师来后,我们一起上楼。我将带去的《我的青春岁月》送两本给他们,把袁启彤帮我题写的原书名“三明知青”翻给他们看。 <p class="ql-block">王鹏飞院长则将他编辑出版的他父亲《王富琪书法作品集》送给我们两位。我当即就翻到封面勒口处,上有作者像和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富琪,笔名渊泉,别署三柳书斋主、虹山居士,福建省福安市人。(1934-2001)。生前长期从事学业科研,系中国农学会会员,中国茶叶学会会员,福建省茶叶学会理事。/自幼酷爱书法,初习钱南园贴,后习王羲之、柳公权、赵孟頫、王铎、何绍基、伊秉授等。擅写各种书体。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张起丁老师看后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我翻看一遍,已经约略看到一个文化世家的传承故事了。</p> <p class="ql-block">  这天下午闲聊似的访谈,让我完成了两个任务,弄清了多年未解的三驾马车中那匹黑马是谁,还解开同样是多年未解的王鹏飞的家世之谜。我写陈海尔上网查李维祀资料是2015年春天。知道王鹏飞是60后,在1975年时才是个13岁的少年!是被父亲引领去见李维祀的!李维祀价值几何,三明到今天很多人都不知道,而当时远在大田的这位父亲知道!李维祀的学生众多,但可能多为陈海尔那样的老三届和我这样的50后中间,对于我们来说,是没得选的命运,有就已经是烧高香了。但对王鹏飞这样60后的头却是可以有很多选择的。能为儿子选李维祀为师,这样的父亲该有怎样世人不及的文化眼光!这谜团和悬念在这天下午给我解开了。</p><p class="ql-block">  我到次日时才想到,我写李维祀和陈海尔那篇也有发在《我的青春岁月》里,头天忘记在那查引用王鹏飞的文字有没有登出来,便再补查。有,但前面讲70年代下放的文艺工作者培养人才的一段没有;知青这本是重登侨报版,那段文字在侨报发时就被杨庆桢删除了,只有我自己的书稿由昆版上还留着。</p><p class="ql-block">  这一查就更加走近70年代中期似的,让我有点想写王鹏飞了,主要是缘分,有共同语言,可以呼应前面写陈海尔那篇,但我得他父子二人连在一起写。还想把想写了很久的林年华林平父子也放在这单元来一起写掉。</p><p class="ql-block">  到了7月4日上午就开始认真地看王鹏飞在《王富琪书法作品集》序中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书法的热爱缘于一种天然。祖上的家境较殷实使家中有些字画收藏,父亲自小对它们者迷;解放前,二伯父在上海美专学习中国画,带回潘天寿、汪声远等名师书画作品,令其耳濡目染。少儿时代的父亲,喜欢出入街坊的字画装裱店,痴迷观赏,细心琢磨,常留连忘返,回家自然要耍笔弄墨,精心点划。一本钱南园字帖和一本《芥子园画谱》,让父亲巅来倒去摹写了不知多少遍。福安解放时,布置巨幅欢庆标语,十五岁的父亲,竟在诸多师辈面前,赫然写下每个4平米见方的大字,高悬于欢庆会场,获得啧啧称赞和二条大黄鱼犒赏。</p><p class="ql-block">  农校毕业后,父亲一直在闽中山区大田县从事茶叶种植和制作研究,对工作勤勉的他费尽心血,也取得不少科研成果;闲暇时,虽兴趣不少,但对书法的爱好从未间断,不论三伏炎炎,还是数九彻寒。</p><p class="ql-block">  自小对父亲是这样的印象:言语简约,不停地书写;偶有一、二句令人捧腹的幽默,偶有几声铿锵高吭的京剧清唱。他不停的写着,因各种宣传和节日欢庆需要,也誊写了许多实用美术字。渐渐地,在当地他可谓是妇孺皆知,城里显赫位置的楼堂馆所牌匾儿乎都是他的字迹。</p><p class="ql-block">  ――我在王鹏飞以“王铎西”笔名写的上述文字中看到有我想要的东西,就决定要写了,而且是要从书的角度来写,也就是要再去找王鹏飞的书,父子两人的书摆在一起展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鹏飞后面的师承与花鸟山水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即打张起丁老师的电话,先说写他那篇。他讲回福州了。我向他要王鹏飞的电话号码。他随后就发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再打过去。说了情况,向他要书。他说有作品集,如果下午没有领导来看画展,就会有空。下午再电话联系。</p><p class="ql-block">  到了下午,我坐19路车到枢纽站也就是老长途汽车站下。刚走到公园王鹏飞就来电话问到哪啦?我说就快到你门口了。</p><p class="ql-block"> 我过会就到他二楼办公室了,他正在侧边工作台旁,对着台面上的书籍,说这是他组织的外地画家来画三明的古民居,我说这很好呀!我主要是想了解你个人的。他说我这是在介绍我的工作。他随后在台面上选拿了三本书,说这是我个人的,有一本是近期的。我们一起到茶桌前坐下泡茶。</p><p class="ql-block">  我们加了微信。我先讲我想写的跟人家不一样。我有过卖书。他问了地点后说,那我有跟李晋田一起去过。我说李晋田编的那本《三明面面观》里有我和童大焕合写的有关三明地域文化的文章。他说那本书有关美术摄影的文章是他写的。</p> <p class="ql-block">讲起来还真有缘。我说我喜欢写世代文化传承,喜欢把相关的材料挪在一起。还向他要人家写他的文章。他说了几个,还现从微信上发给我。</p><p class="ql-block">  他后面有新客人进来了,我就先客让后客,找他要个袋子装上书拎着先告辞了。</p><p class="ql-block">  因时间还早,不急着回去,我就走到青少年宫和市图书馆前面的街心公园旁边坐着,膝盖上放着三本画册,头脑里想着这一题目。</p><p class="ql-block">  我先想到的是李晋田主编的《三明面面观》。李晋田是三明诗群的早期干将,他在三明日报80年代中期复刊时就从大田调到三明。他是我的老朋友、老读者,是三明第一号的藏书家。他主编的《三明面面观》是世纪之交时三明最全景的一本书。我为自己和童大焕曾在上面合写过一篇《三明地域文化》,以此为荣20多年,可见此书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王鹏飞说他跟李晋田去过我桥头书店,我也想起来了,难怪我觉得他很面熟。他说那本书上美术和摄影的文章都是他写的。我知道那本书上各县和各领域都是顶尖的人写的,我重看过好多遍,印象特深。我记得写摄影界文章的署名是“王铎西”,没想到就是王鹏飞。时过20多年,那时正处中坚状态的画家和摄影家,现在已是顶尖状态了。20年前他几笔带过的摄影家,像马耳、杨为春、林平等等,我后面都是一人一篇去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可见他当时的眼力之准!</p> <p class="ql-block">  然后,我再将膝盖上的书一本本、一页页看过去。</p><p class="ql-block">  卢辉在《因心造境•缘物寄情――品王鹏飞笔下的“花鸟”》(《王鹏飞中国画艺术》序)中,对王鹏飞的师承有这样的记述:王鹏飞在学艺的途中,可谓“得厚土而深耕”,他的伯父和父亲能画善书,自幼时王鹏飞即受翰墨濡染,父辈的儒雅博学,启蒙老师著名雕塑家李维祀的言传和谢从荣老师的指点,使他所人渐深。1981年他考入福建师大美术系,受教于杨启舆、陈德宏先生,而后又在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受教于张立辰、赵宁安先生,2008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受教于何水法先生,使他的国画风格日臻成形。</p>   在《王鹏飞三明古民居作品集》上,有《王鹏飞简介》:王鹏飞又名王铎西,祖籍福建福安,1962年5月生于大田,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4年至1995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2008年至2009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美协花鸟画艺委会常委副主任,福建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福建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福建省开明画院副院长,福建省政协画室成员,三明市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三明市政协书画室主任,三明市书画院院长,三明市美术馆馆长,民盟中央美术院三明分院名誉院长,集美大学美术学院、三明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br>  卢辉是三明文化界新闻与文学的“双料王”,在文学中又以诗和评论见长。他为王鹏飞的书作的序,可成佐证:<br>  “他所营造的花鸟空间结构空灵、浸润、天机自然,时空一体,以求一种真诚心灵情绪的内在潜流,携观者一起授向大自然的怀抱,画中呈现一种质朴、旷远、清幽、冷酸、雅逸之美”,这是许多画家对王鹏飞花鸟画的总体印象。应该说,因心造境,缘物寄情是许多文人墨客追求的精神境界,作为画家和诗人的王鹏飞也不例外。他的国画所涉及的题材很广泛,前些年他的山水、人物画就以硬朗、厚实、廓大而“显山露水”,这几年他专攻花鸟画更显示出他前期积淀的“底蕴”,王鹏飞内敛的性格、沸腾的情愫很“复杂”地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画在看似平静的背后,充满着活力与激情。<br>  王鹏飞的花鸟画很注重在“人格化”中寻找突破口:花的美丽,花的安静,鸟的活泼,鸟的生动,反映着自然生命力与人类心灵深层的一种对应。可以说爱花既爱人,写花鸟也是写人,我可用一行诗来简述:“风花瓣舞鸟独立,晴花迎日叶劲挺。雨花下斜叶如浴,露花合抿鸟不惊”,可见王鹏飞对花鸟画的匠心独运。人们可以从这里觅得一方净土,以获得精神与自然契合为一的精神家园。<br>  “个人的学识、博才要用情感浇注才会获得新的生命,情是艺术之魂,艺术家只有把丰富的情感赋予万物,才能使万物息息相印,魂与魂相联,情与情相传。”“目前,王鹏飞的花鸟画以直抒胸中逸气为最高标准。讲究情思,意气,强调手随心动,笔随意移,他的笔墨启开一种萌动的意识,让人从他的绘画风格中,品味到一种超逸而关怀的人文情结,更多地感受到安逸宁静的澄澈。”<br>   2018年3月在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鹏飞中国画艺术》前半本是花鸟画,后半本是山水画,排在容子的文章《笔清墨润 雅逸古秀――王鹏飞中国画艺术》之后,只有两幅人物画。书末按惯例是“领导关怀”和“艺术活动”。最吸引我的倒是最后那张1976年李维祀为自己的学生王鹏飞画的素描像!   我于书法和美术是门外汉,会写这篇读书笔记盖因当年王富琪先生能带儿子王鹏飞去拜李维祀为师,开启了李维祀与王鹏飞的师生情缘而感召。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鹏飞三明古民居两部作品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王鹏飞三明古民居作品集》卷首,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的文章《浓情写就闽中境 尺素挥来清逸风——观王鹏飞三明古民居写生作品展》,可当序来读。</p><p class="ql-block">  三明书画院公号上发此文时有附更详细的“徐里简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评委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第十届中国文联全国委员,博士生导师。/作品连续入选五年一届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及“20 世纪中国油画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等国家级展览并获奖。</p>   三明书画院公号上发此文时,除了“画家简介”,还有“用画笔传承古民居”:生于大田县的王鹏飞热爱传统文化艺术,对三明的古民居和土堡更是情有独钟。他认为,这些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村落和文化遗产,凝聚着三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忘不了的乡愁。“三明古民居和土堡传承了中原建筑文化精华,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王鹏飞说,在环戴云山脉的尤溪、大田、永安、沙县等地散布着许多古民居和土堡,在这些建筑中,三明土堡是可与“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相媲美的特色古民居。它们是农耕文化的精髓,是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三明市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多处。从2013年起,王鹏飞先后用5年时间,走遍了三明的大小村落,将特色土堡用素描方式记录下来,收集整理后,精选了其中的100多座土堡素描,集结成册,于2017年出版了《王鹏飞三明古民居写生作品集》,集中展示三明古民居建筑风采。画册收入的三明古民居和土堡,主要以全貌方式呈现特征,他希望用自己的画笔留住些三明的历史记忆。   王鹏飞发给我的微信文章有更详细的介绍:1991年,美术专业出身的王鹏飞担任三明市大田县博物馆馆长,他借文物普查契机,实地寻访、踏看大田县域内古民居,并留下影像资料。每走一处,古民居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积淀与本土鲜明风格都使他不禁为之一震,寓意深远的楹联匾额、栩栩如生的彩绘壁画、精雕细琢的刻花木窗等细节无不令他流连忘返。“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古民居的建筑结构、造型、装饰上,足可窥见历代建筑艺术、民族艺术、地方风俗的独特魅力与漫长演变。”<br>  在普查中,他发现,许多古民居“藏在深山人未识”,有的年久失修,濒临破败,有的人去楼空,人为破坏严重。叹息扼腕下,他不禁在心中打出问号:“该如何留住古民居?”<br>  1998年,王鹏飞到三明市书画院工作后,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和史料参阅,逐渐意识到:三明不仅是古民居资源的“富矿”,还是福建古民居的经典代表——福建土堡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土堡遗存总数达200余座。“其丰富程度,足以构筑一座浩大的‘纸上博物馆’。”<br>   立足三明的资源优势和自己的职业特长,他决定,用画笔“抢救”这些鲜为人知、倾颓濒危的艺术瑰宝,留住美丽乡愁。<br>  多年来,王鹏飞一次次地奔走记录,画下千张速写,令许多鲜为人知、濒临破败的古民居在笔墨下重获新生。<br>  王鹏飞从近千张古民居速写中精选100余张,结集成册,出版了《王鹏飞三明古民居写生作品集》。作品集将点缀于山坳林间、散落在河谷溪畔的特色民居建筑合在一处,立体的古民居在画中转化为二维平面,却有了全景式的艺术呈现。[1]<br>   三明书画院公号上还介绍说:他竭力鼓励三明的画家表现三明的古民居题材,经常组织画师们深入三明各地古村落进行写生。多次组织开展大型写生活动,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到三明各地进行写生采风,让三明的古民居得到更好的弘扬。他表示还要继续深入广大三明乡村,用画笔描绘好这些优秀的古民居。<br>  徐里文章写道:<br>  今天看到王鹏飞古民居写生绘画展,看了他近十年来画了三明古民居这些作品感到非常的高兴。这是他近年来对中国画山水创作的探索研究、创新创作的最新的成果,让人耳目一新。他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的特色,通过画面色彩、黑白、用墨等对比,表达了新时代的一种勃勃生机,感受到他在这个中国最传统的写意山水表现上的一种独特的符号跟元素。<br>  闽中三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山水清秀,充满灵气,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学习、工作三四十年,有特殊的感情。始于宋代的三明土堡,独具特色,宛如一颗颗明珠点缀在清雅的山水之间,有着独到的“三明元素”。鹏飞很敏锐的挖掘了这份独特的“元素”,十余年的时间,足迹留在了三明的山山水水、土堡民居,真情洒满三明这片土地,通过山水写生来表现这里的美。笔下画满他对闽中山水的情怀,又融合乡愁记忆和文化传统,有着新时代新的气象、新的文化注入。通过对土堡、古民居的写生创作,体现了他对传统的传承,以清雅超逸的画风表达对三明山山水水的浓厚真情。<br>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倒是跟刘晓迎的感觉更接近:“山高路远,很少人有机会专程探看这些古民居。当我翻开这本画册时,我不禁为古民居建筑形态的多元丰富所迷醉,也为这种笔墨传承的方式所感动。这本画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无须亲临,也可欣赏三明古民居艺术的鲜活视角。”三明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员刘晓迎说。[2]<br>   这也是我能在走出书画院就能在市图书馆外面街心公园边通过王鹏飞的赠书饱览三明的古民居的原因之一。<br>  文化,就是这样在父子之间,在最具三明地域文化精髓的杨罗李朱传统的师生间,一代接一代地往下传承着……<br><br> 注释<br>[1][2]本报记者 全幸雅 通讯员 周志鸿:《笔墨下的古厝情》,中国侨网,2年前,中国侨网官方账号。<br><br>    二0二二年六月二十三日至七月二十六日<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