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

达子

<p class="ql-block">今天去碑林博物馆,讲解员领我们参观了一个小时,自己又慢慢逛了一个小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介绍碑林所在地在唐朝时是孔庙,现在还留有文庙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记得三十年前来碑林,一些石碑就摆放在露天广场上,现在都已经分门别类安放在碑亭、展览室或者镶嵌在墙上。</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首先为我们讲解的是陈列在碑亭中的《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载(745),由唐玄宗李隆基注书,被誉为“迎宾第一碑”,是最早移入碑林的藏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台孝经》,由四块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长方形巨石结体而成。碑首、碑身、碑座共用35块巨石组合起来。此碑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主管教育的官员)李齐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745)镌刻而成。</p><br>碑首上雕刻着瑞兽神龙,碑座由线刻双狮和蔓草纹饰的三层石台垒起,碑额是唐肃宗李亨的篆书 “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字。<br><br>碑文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以自己喜爱的八分隶体书写的《孝经》,所以称为《石台孝经》。<br><br>唐玄宗为《石台孝经》写序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明自己以“孝道”治天下的决心。 接着选取了部分名碑进行了有重点地讲解,因为石碑高,参观的人多,所以我只拍了碑刻的局部 《大唐多宝塔感应碑》,颜真卿受西京千福寺楚金禅师邀请书丹。碑文记载长安龙兴寺楚金和尚修建多宝佛塔事迹。是国宝级文物。所拍局部。 《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现存最晚作品。是时颜真卿书艺已臻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之境。 《玄秘塔》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也是1103年西安碑林建立之初就移入碑林的名碑。其主要特色,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骨感”。“柳骨”是千百年来无数的欣赏者最直观的感受。早年杜甫(712-770)曾经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可谓是柳公权的前世知音。国宝级文物。 《三藏圣教序碑》释怀仁集王羲之书<br><br>碑高350厘米。碑身顶端减地平面阳刻七尊佛像。北宋移藏西安碑林。贞观二十二年(648)八月,唐太宗为玄奘新译佛家经典御制《圣教序》。高宗时为太子,又作《圣教序记》。弘福寺沙门怀仁以当时所存王羲之书迹,将太宗《圣教序》和太宗答敕、太子《圣教序记》和答敕以及玄奘翻译的《心经》1900余字,一一集出,历时二十年,咸亨三年(672)刻成此碑。国宝级文物。 《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螭首龟趺,高298厘米,宽105厘米,是北宋咸平二年(999)据僧人梦英篆书刻石。<br><br>梦英把许慎《说文》中部首、偏旁分别篆为540字,用楷书注音,自作序文说明,并把郭忠恕答书一并刻在石上,为研究中国汉字形体演变以及篆体书法提供了宝贵史料。 《断千字文刻石》,由高33厘米、宽35- 119厘米不等的六块长方形残石组成,是唐代张旭草书,其书法笔意纵横,飞龙走凤,气势磅礴,在草书艺术中独树一帜,颇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br><br>由于他将草字笔画做了较大增减,笔道上下勾连,字形变化较大,不易辨认,从而形成了著名的颠张“狂草”。<br><br> 《太白全图》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br><br>贾鉝绘图并题识,李士龙、卜世刻<br><br>碑石左上角题记记述此图的绘制者贾鉝因攀太白山为百姓祈雨,得以观览太白山全貌。 《太华全图》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br><br>贾鉝绘图并题识,李士龙、卜世镌刻<br><br>太华即指西岳华山,为五岳之一。此图右上端题额“太华全图”,左上端所刻题记记三秦观察使贾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登临南峰,作诗记事,并于第二年(1700)五月祈雨而三宿华山。归来后刻此图,期望与《太白山图》一并传于后世,后人观之可知山灵之面目。 <p class="ql-block">带我们来到石刻研究室参观,院子里林立着拴马桩</p> 昭陵六骏,刻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唐王李世民为了纪念开国战争中曾骑过的六匹战马,令画家阎立本先画出六骏的图形,再由雕刻工艺家阎立德依形复制刻于石上,由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将唐太宗亲自书写的赞美诗书在原石上角,刻成后放置在昭陵北麓的祭坛之内。依次为“特勤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騧”二骏1914年流失国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br><br>昭陵六骏每块高2.5米,宽3米,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将六匹骏马生动地再现在石板上。其中三匹做立状,三匹为奔驰状,姿态英俊,神韵飒爽,造型生动,眉目传神,真可谓“秦王铁骑取天下,六骏功高画亦忧”。鲁迅先生将六骏誉之为“前无古人”的杰作。 现存四件石刻均为国宝级文物 <p class="ql-block">讲解员在为我们讲解石犀、石兽和李寿幕</p> 《石犀》唐贞观九年(635)<br><br>原立于陕西省三原县李渊(唐高祖)献陵前<br><br>石犀原有一对,这是其中之一,重达十吨。几条粗壮的线条勾勒出犀牛的特点,整体比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反映了唐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魄力。史载,贞观初年林邑国(今越南)曾向唐朝进献活犀牛。因此该石犀为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纪念物,属国宝级文物。石犀右前足的石板正面刻有隶书铭文“□祖怀远□之德”,推测应为“高祖怀远之德”。 李寿石椁,1973年在陕西三原县出土,长355厘米,高220厘米,宽185厘米,是由28块青石构成。椁的前面正中有可以开合的两扇石门。椁内阴刻星相图。内壁四周刻有乐伎、舞伎、男女侍从,还有骑马出行、狩猎、仪仗、农耕、牧养、杂役、寺院、马厩等题材的画面。椁的外部采用浅浮雕表现手法,刻有执戟的卫士、捧笏的文臣、持剑的武将。人物之上采用减底平雕的手法,雕有朱雀、青龙、白虎和龟蛇交缠的玄武,另外还有骑在龙虎背上的仙人等,线条舒畅流利,形象逼真优美。<br><br>李寿的龟形墓志,是十分独特的,龟形制非常罕见。其龟首、龟尾、龟身相连,四足趴伏于长方座上,龟头前伸,双目圆瞪。龟甲为墓志盖,上书“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国淮靖王墓志铭”。墓志盖边饰以龟甲、联珠、蔓草纹饰。盖下为墓志铭,用楷书写成。<br><br>李寿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曾在开国征战中立有战功,被封为淮安王,卒于贞观五年(631),陪葬在唐高祖李渊献陵旁。 <p class="ql-block">陕北东汉画像石</p> 老君像,也是国宝级文物 讲解员的讲解到此为主。随后,自己去了石刻艺术馆参观。 长安佛韵 “众生祈愿”部分以造像碑为主,展出有《邑子六十人造像碑》、《田良宽造像碑》、《朱辅伯造像碑》等29件文物,藻饰华美,雕凿精湛,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当时邑社、家族、佛教组织等情况,史料价值突出,展示了关中地区造像碑的特点和风格。 “宝相千颜”部分共展出文物120件,分为四个区,即安国寺造像区、小型单体佛像造像区、佛教头像造像区、大型单体佛教造像区。 <br>  安国寺造像区展出唐安国寺旧址出土的是一尊造像,形象各异,造型生动,是研究唐代密宗造像弥足珍贵的资料。 佛教头像造像区展出北朝至宋代各类佛、菩萨头像30余件。表情含蓄,神态传神,堪称雕刻艺术中的珍品。 小型单体佛教造像区更是名品荟萃,众多文物在雕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皇兴造像》、《和平二年释迦造像》等背屏式佛教造像,背光均刻有佛传和佛本生故事,布局有序,构思巧妙,线条飘逸,是北魏早中期佛教造像的代表。《唐观音菩萨坐像》造型华丽,雕工细腻,《唐残菩萨立像》体态优美,颇具神韵,有“东方维纳斯”的美誉。 大型单体佛教造像区以大型造像为主。2004年出土的五尊北周大佛宽博端庄,气度非凡,为研究北周至唐初的佛教造像特点提供了重要依据。 <br><br> <p class="ql-block">走出石刻艺术馆,结束了今天碑林博物馆的参观。回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