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救赎”是生活

晚成

<p class="ql-block">  生活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总是“过生活”,那么有没有反过来想一想,生活其实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我有位朋友,在老伴去世的时候花了很久都无法与这个事实和解,家里人怕她出问题,甚至还请了一位学过心理学的朋友来开导她。但这位学过心理学的朋友并没有给她过多的心理疏导,反而帮助她把原来日常生活做的事情重新列了一遍,唯一不同的是里面多了一項:“每天擦一擦老伴的照片”,跟他说两句话,最初这项安排被儿女们集体反对。这不是这一次又一次地揭母亲的伤疤吗?但她们很快的发现,母亲一边过原来的生活,一边跟父亲说话,渐渐地给父亲念叨的也是自己的生活。他们这才明白这项安排的用意,不要刻意掩盖父亲去世的事实,也不是一遍又一遍渲染父亲去世的悲伤,而是把这件事慢慢地,一点一点的融进母亲的生活里。怀念父亲或母亲生活地一个部分。但不再是她的全部,这样就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最终让生活的本身去救赎母亲的伤痛。</p> <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位作者,在汶川地震十几年后再去汶川,她说,“我以为救赎会发生在广莲寺,在佛像和佛经上。可原来最大救赎是生活”。</p><p class="ql-block"> 伤痛发生后,我们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笼罩在伤痛的阴影中,我们需要或者希望有外界的干预,来帮助我们来走出阴影。但我们又会感到,那些安慰的话很多时候都是隔靴搔痒,仿佛人与人之间的悲伤真的无法共情一样。</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去往汶川的时候带了至少两大卷纸巾,并且有点忐忑,怕当地人不愿跟他们提起那段过往。但事实却是,他们不但愿意给他们讲,而且语调还比较平静,她准备的纸巾和话语都没派上用场。是伤痛消失了吗?并不是,作者在如今的汶川看到,黄昏的时候,街边支起了牌桌,邻里街坊三五成群打牌唠家常,开阔的广场上倒是没人跳舞,但是一簇簇的人围着聊天,整个小镇安静充滿烟火气,似乎十多年的伤痛漂到今天,虽然还在,但已经不是小镇人关注的重点了。</p> <p class="ql-block">  人这一辈子,别人可以替我们做很多事情,但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去生活,同样,我们也不能逃离开生活,仅仅指望几句劝慰或自己想开就能对抗过往的不幸。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贪污的典狱长指着《圣经》对被诬陷入狱的安迪说“救赎之道,就在其中”。等到安迪逃离监狱并揭发了典狱长的贪污罪行,典狱长打开那本《圣经》,发现里面藏安迪用来越狱的那打小锤子,并附有一句话;亲爱的典狱长,你说得对,救赎之道,就在其中。这把锤子代表了安迪自己的努力和对生活的期望,这才是真正的救赎。</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守着自己的生活,就如同守着足够强大的“保护神”,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不必过于担忧和焦虑,只管去好好生活,就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选自《老干部之家》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