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触摸——回忆我的军旅岁月:文/张德学

闻欣

<p class="ql-block">  我骄傲,青春的年华曾经唱响战友之歌;我自豪,生命的岁月里有过当兵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建军95周年到来之际,在中国西北最大的城市,内蒙古包头的中国兵器集团展示公园,我再一次看到并且触摸了我当兵时的主战装备,85毫米反坦克加农炮,这是即我复员退伍后第一次在辽宁沈阳“八•一”公园看到这种炮后的第二次目睹它的尊荣。</p> <p class="ql-block">  这真是我又一次心灵的触摸。毕竟,这让我再一次想起40多年前当兵的日子,想起那个时代绿色军营的战斗生活。演训场上投弹、射击、对火炮的分解组合;黑水打靶,炮声隆隆,直至夕阳西下;千里投送,辽西山区长夜行军,铁路公路并驾齐驱,车水马龙;沈阳沈后干休二所参与营房施工,再展军人不怕吃苦,能打硬仗的时代风采。</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眼观红尘万千,心容五湖四海。</span>想一想,真的,什么是格局?所谓格局有时真的没有必要领悟的那么深奥,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看问题的态度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或办法。人所处的地位,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员不同,看问题的态度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或办法也自然不同。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双洞察世界的眼睛,一颗观察生活的心。</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span>到军营追梦,让青春出彩。向依然飘在我心中的军旗敬个礼。我一直这么认为,自己40多年前毅然选择去当兵就是我人生最高最大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敬礼,面对军营我心潮澎湃;敬礼,面对战友我百感交集;敬礼,面对首长我敬意有佳;敬礼,面对生我养我陪我长大的父母姊妹我爱由心生;敬礼,那段属于我们的峥嵘岁月让我激荡起伏!</p> <p class="ql-block">  这军礼有时让我泪流满面;这军礼有时承载着我万语千言;这军礼有时让我激动不已;这军礼一直提醒着我铭记来时的路;这军礼一直砥砺着我一往无前,正如一面军旗满载历史荣光;一个军礼也会传承使命担当。</p> <p class="ql-block">  我的部队我的连,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我所参军的部队当时隶属于沈阳军区炮11师第401团1营3连,主战装备为85毫米反坦克加农炮。</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部队可不是一般的部队,那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战斗作风的英雄部队。这里先后涌现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范来宝、苏兆丹、唐生禄等。</p> <p class="ql-block">  范来宝、苏兆丹自不用说,都受到党和国家及军委领导人的接见。单就唐生禄来说:在朝鲜战场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先后两次负重伤。1951年3月,在他第一次伤愈归队后被编入我团后勤连,先后任班、排长,率领战友一起向前线运送弹药物资给养,英勇顽强,屡立战功,曾获志愿军战场一等功。</p> <p class="ql-block">  在机动防御作战中,我们401团3、4连英勇顽强,不畏强敌,累计击毁敌坦克4辆;炮长苏兆丹自装、自瞄、自己发射,5发5中,击毁敌坦克2辆,记二等功,战后被授予“打坦克英雄”称号。</p> <p class="ql-block">  我们3连使用76.2野炮击毁敌坦克1辆,随后在下九井阻击战中,5连击毁敌坦克6辆,高射机枪连击落敌机4架;全连4门火炮全部受损,高射机枪损坏2挺,全连伤亡20多人,写下惨烈悲壮的生命篇章。</p> <p class="ql-block">  1953年,我们401团调归炮兵第33师建制。1958年10月,全团随炮兵33师回国,驻防辽阳,全团装备85毫米反坦克加农炮24门。1961年,移防吉林延边,驻扎铜佛寺;1970年初,移防吉林,驻长春市花园路。1976年5月,炮兵33师撤编、401团改编,由原两营制改为三营制,归沈阳军区炮兵直属,装备85毫米反坦克加农炮54门。随后,驻防地移至内蒙古通辽市。</p> <p class="ql-block">  1978年7月,我们401团调归炮兵11师领导指挥。1983年1月,划归赤峰守备区领导。1985年10月,全团与炮兵404团扩编为沈阳军区反坦克第1旅。部队代号81829,首任旅长刘文海,政委李德富。1992年改隶陆军第16集团军;2003年至今改编为吉林省预备役反坦克炮兵旅。</p> <p class="ql-block">  说完我们的部队再说我们的连。我清楚的记得我是1981年10月23日领取的入伍通知书,29日由辽宁鞍山乘火车抵达内蒙古通辽市的炮团大院。一周后统一分配到驻守在通辽机场附近的一营三连。</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带着我们进行新兵集训的班长是白世鹏,198O年兵,辽宁庄河人,军事素养好,大个,人长得很帅;还有我们下老兵班后的班长是熊瑞林,四川人,厚道可靠,军事素质和工作经验丰富;连长李克秋,给我的感觉不善言谈,做事拘谨; 指导员徐吴根,南方人,做事认真,行为讲究;</p> <p class="ql-block">  而副连长曹洪杰,后来成为我们的连长,辽宁大石桥人,典型的东北人特点,豪爽大气,说话简洁明快,后来转业到原籍大石桥市检察院工作,如今已退休,我们今天还有接触联系。</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还有一个姓潘的排长,非常注重自己的军容仪表,总是板板正正,规规矩矩的,还有众多与我同届或相近年份的,如<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台安、铁岭、大连和吉林的,包括东北以外的战友兄弟。</span></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彼此经常保持联系的鞍山籍战友,甚至包括不少老三连的前辈们,他们虽然没有与我在同一时期当兵,但都是三连人,三连的兵,在我为通过高考走入军营带兵的儿子举办婚礼时,他们有些人包括老连长曹洪杰及三连前辈战友、鞍山的战友还风尘仆仆的赶来祝贺,这里再次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青春有很多样子,很庆幸我的青春有过穿军装、坐军车、叠军被(豆腐块),在戈壁草原或荒野深山武枪弄炮的样子。到今天,即使脱下军装已经40多年,但兵味不能丢,军人的精神不能丢,依然力求老当益壮,心怀梦想,不负韶华,只争朝夕!</p> <p class="ql-block">  脱下军装40多年,想念绿色军营;想念绿色军营里曾经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们,诚祝你们身体安康,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  张德学,笔名闻欣:辽宁鞍山人,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复员退伍军人,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鞍山市诗人协会,市企业文化研究会诗歌朗诵创作协会理事,鞍钢文学创作协会理事,鞍钢文联特约作家,曾长期受聘于鞍钢日报社特聘记者。从1982年最初在部队创作小诗《哨兵》到1986年在鞍钢日报发表散文《蓝色的诗行》至今,先后在国家、省、市的各种报刊媒体发表诗歌、散文、人物传记、企业经营方面的报告文学、文艺随笔、党建或企业文化论文与经验、特写和新闻(图片)报道3000余篇,有的还在各种征文大赛中荣获过一、二、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难忘军旅岁月,珍惜当下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