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二年的潼关古城

折磨你

<p class="ql-block">1933年与1936年,美国传教士克劳德·毕敬士(Claude L.Pickens)来中国西北地区考察,拍摄了大量的人文古迹照片,为今天的我们再看八十多年前的中国,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潼关古城的城楼与城墙,不知见证了历代多少的铁马金戈,诗圣杜甫写有一首《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应是照片中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曹操为了防范关西叛乱,废弃函谷关而设置潼关,位于今潼关县城北村南,唐朝武则天移置于今址,即照片之中临黄河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毕敬士一行乘坐在火车上所拍,远方的城楼巍峨屹立,城内的河水只见小溪潺潺,岸边百姓几人走过。</p> <p class="ql-block">前几幅照片是毕敬士1933年第一次来到陕西所拍,从函谷关坐着汽车来到潼关,这是他们在潼关城内所拍,看招牌是在一处旅馆门前。</p> <p class="ql-block">1936年所拍,拍摄地为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函谷关,老子曾骑青牛从此处入关,而战国争霸,秦一统天下,函谷关的险要地位则居功至伟。</p> <p class="ql-block">毕敬士第二次来到潼关,仍然拍摄了同样角度的古城,依山而建的城楼,下临黄河,一望无际,景色壮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游曾写有《记梦》一诗展现了潼关的风貌:黄河衮衮抱潼关,</p><p class="ql-block">苍翠中条接华山。</p><p class="ql-block">城郭丘垆人尽老,</p><p class="ql-block">药炉依旧白云间。</p> <p class="ql-block">潼关城外,城楼无言,颓败之意显得有些沉重,恰如元代张养浩的一首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p><p class="ql-block">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p><p class="ql-block">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p> <p class="ql-block">考察队一行在潼关火车站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上述照片中的景致,在今日的潼关已无法找到,除了抗战时期的战火破坏,那些古迹消失的主要的原因,是建国后为了治理黄河,在苏联专家的坚持下,选择了三门峡作为大坝建设的地址,按照当时蓄水的水位规划,潼关古城属于移民淹没区,因此古城的古建大多被拆除,移至他处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大坝建成后,却因为泥沙淤积,下游虽然水灾减少,但是上游却遭了殃,不得已,大坝只能减低水位,增建排沙孔,潼关反而没有淹没,可惜,历史不能重来,古城的消失成为极大的憾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