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起温州的永嘉,大起来比现在温州地区还要大一倍,小了就是一个小县城!

罗东居土

<p class="ql-block">旧时永嘉地图</p> <p class="ql-block">我是永嘉场人,不论在温州各县,或者到周边比如丽水青田、临海大麦屿那么远的地方(旧时永嘉郡,永嘉辖区),只要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了年纪的人交流时,说我家在“永嘉场”嗨,他们马上知道我来自温州市郊区的永强地方,因为</span>永嘉场,现今谐音,系温州永强的旧称,位于浙江温州东部瓯江入海口,古有“东瓯之地”的说法,解放初为温州市郊区永强,管辖永中、海滨、白水、天河、龙湾、白楼下等公社,今属温州龙湾区。是浙南地区少有的天然平原和鱼米之乡,著名的温州永强机场就在此地。也是80年代著名温州模式和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p> <p class="ql-block">现在永嘉地图</p> <p class="ql-block">永嘉场包括以下地方:一都:新田、度山、前黄、白水、大郎桥、五甲、四甲、前河、三甲、钟桥、后凤、垟新屋、二甲、庄泉、郑岙、南凰岙、岭北垟、司南、河银、笑客岩、下垟厂、梅头。共二十二处。二都:衙前、英桥、西岸、新城、范公桥、塘下、萼芳、高原、蟾庄、虹桥、水潭、老城、前街、殿前、南桥、沙园、坦头、孙垟、河渠、双岙、七甲、八甲,共二十二处。三都:西河、上吴、寺后、沙门头、方叉陡门、寺前街、拜圣桥、普门堂、车驾巷、姚家汇、上璜、沧河、沙村、教场头、上朱垟、沙角滩头、计衙、蓝田、宁村、新村、天妃宫埭、筑沙埭、鱼池荡、小陡门,共二十四处。四都:上湾、龙湾陡、金岙、洽桥、快怀岭、杨府庙、新河、水心、待驾桥、五里岩、后垟、东郭、西州、后郑、横浃、北山下、沙岙、山北、营田、上岙、双桥、东林、渔渡桥、上金、后金、后陈、东垣、黄石陡门、青山、上陈、姚家汇、何家桥、双石碣,共三十三处。五都:丁家奥、西台岙、后垟、御史桥、前岩、茅竹桥、马鞍岭、方山头、苏家浃、下河滨、上河滨、姚界、浃底、河口、北凰岙、都堂岭、南山下、御桥、漳浃桥、瑶溪。共二十二处。唐、五代、十国、宋朝以来朝廷在温州沿海设了四个盐场。瑞安“双穗盐场”、平阳“天富盐场”、乐清“长林盐场”,还有一个就是“永嘉盐场”。简称“永嘉场”,位于今天的温州永强一带,“永嘉场”的叫法一直叫到今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永嘉盐场变故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年,永强平原仍是一片汪洋海域,古称歧海。大罗山是歧海中的孤岛。至公元8世纪唐代初年,永强平原成陆。海岸线北起黄石山东边,南止天河郑岙(即上横路聚居带)。唐代中期,“温州永嘉郡有永嘉监盐官”(《新唐书》卷四·地理·江南地)有史载。唐代文人顾况,于唐代宗大历六年至九年(771~774)曾任永嘉监盐官。其衙门设在温州灰桥浦,盐场却在永强紧贴大罗山东侧的郑岙、庄桥、白水、青山一带,制盐工艺从古代瓯越先民传下来的最原始的煮盐技术,改进为煎盐技术。从此永嘉盐场,成为温州地区第一个产盐场所。</p> <p class="ql-block">大历年间(766~779)又在瑞安开设双穗盐场。经日夜海潮涨落,泥沙沉淀淤积,大罗山东麓遂由西向东逐渐推进成陆。</p><p class="ql-block">现在加上浙南产业集聚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近期选择投资600亿美元挖空2座山,填海造田20万亩土地的永嘉场-永强的滨海新城。第二期填海造田向大海东拓的步伐,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继续聊聊旧称永嘉和现在永嘉,天壤之别啊!又难析难分地域关系。</p> <p class="ql-block">最久远的古称:东瓯翻开明弘治年间的《温州府志》,第一句话便是“温,古东瓯也。”温州在夏代名为瓯,商代名为沤,史称“瓯越”或“越沤”,其俗“剪发文身”。西周时期,有记录周成王年间(约前1063-前1027),瓯人以海蛤、蝉蛇等进贡周王室。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越国辖地,属于“百越”的一支。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攻楚大败被杀后,越国从此一蹶不振,王族子弟纷纷向东南沿海迁移,其中一支后裔定居瓯江流域,与原地居民合为瓯越人,在今浙南地称王自治,东瓯王国可能就在此时创立。《史记·东越列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置郡县,东瓯国被划入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前192),朝廷因驺摇在汉高祖时扶汉功大,被册封为东海王,《史记 东越列传》记载“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称“东瓯王”。学者认为,在驺摇之前,这块土地上就曾经有过世代相传的东瓯王,驺摇应当是东瓯王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东瓯国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个见诸于记载的行政建置,东瓯,也成为温州最久远的古称。晋代著名学者、风水大师郭璞注《山海经·海内南经》“瓯居海中”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东瓯经常被古人用来指代温州古城,除了前文提到的“东瓯名镇”、“东瓯古邑”,如宋末政治家、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江心寺》诗中,就有“晏岁著脚来东瓯,始觉坤轴东南浮”之句。◎《温州府志》在历代《温州府志》中,也经常出现“东瓯”:如“后汉天下大乱,东瓯独安”、“东晋豪杰并起,未闻以东瓯为得失”等。千百年来,一些温州名人,也被冠以“东瓯”之名,如晚清温州三大启蒙思想家陈虬、陈黻宸、宋恕,世称“东瓯三先生”;瑞安“三孙五黄”之一的黄体芳,晚年则自署东瓯憨山老人。而历代以“东瓯”冠名的书籍也是数不胜数,如《东瓯诗存》、《东瓯志》、《东瓯逸事汇录》等。最常用的古称:永嘉到了东汉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这是温州历史上单独建县的开始。不过,永宁并没有成为后来温州常用的古称,反倒是一百多年后出现的另一个相近的名字,伴随了这座古城千年。大约在东瓯王国建立600多年后,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温峤岭以南之地,设立永嘉郡,属扬州,下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4县,治所在永宁。这是“永嘉”名称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东瓯王 </p> <p class="ql-block">在历代《温州府志》中,也经常出现“东瓯”:如“后汉天下大乱,东瓯独安”、“东晋豪杰并起,未闻以东瓯为得失”等。千百年来,一些温州名人,也被冠以“东瓯”之名,如晚清温州三大启蒙思想家陈虬、陈黻宸、宋恕,世称“东瓯三先生”;瑞安“三孙五黄”之一的黄体芳,晚年则自署东瓯憨山老人。而历代以“东瓯”冠名的书籍也是数不胜数,如《东瓯诗存》、《东瓯志》、《东瓯逸事汇录》等。最常用的古称:永嘉到了东汉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这是温州历史上单独建县的开始。不过,永宁并没有成为后来温州常用的古称,反倒是一百多年后出现的另一个相近的名字,伴随了这座古城千年。大约在东瓯王国建立600多年后,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温峤岭以南之地,设立永嘉郡,属扬州,下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4县,治所在永宁。这是“永嘉”名称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古代郡名永嘉的来历和管辖区域</p><p class="ql-block">永嘉郡,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四县置永嘉郡,属扬州,建郡治于瓯江南岸(今温州市鹿城区)。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4县。相传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后名鹿城。是为永嘉建郡之始。</p><p class="ql-block">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建立永嘉郡时得名的“永嘉”,陪伴了这座古城近1900年,“永嘉大师”名扬海内外,“永嘉学派”影响深远,“永嘉前辈读书多”常被引用来点赞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422年(南朝宁武帝永初三年)谢灵运贬至永嘉郡,遍历诸县,多有题咏,成为山水诗鼻祖。前此数年,郑缉之撰《永嘉群记》,是温州最早的地主志,今存孙诒让辑本一卷。</p><p class="ql-block">南朝宋元嘉末,郡属会州,孝建改元(454)属东扬州;孝建以后至齐,扬州、东扬州,屡有分并。</p><p class="ql-block">梁末罢东扬州设缙州,废永嘉郡,陈天嘉时(560-566),东扬州、永嘉复为郡。</p> <p class="ql-block">温州始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后,罢天下郡制,以州统县。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合并,称<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永嘉县</b><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大的永嘉)</span>,属处州。</p><p class="ql-block">592年处州改名为括州。州治设于括苍(今丽水市)。遂废永嘉郡。</p><p class="ql-block">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恢复永嘉郡,辖括苍、永嘉、松阳、临海4县。郡治驻括苍(丽水市区),仍属扬州。</p><p class="ql-block">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平李子通,五年以故永嘉郡地置东嘉州,析辖永宁、安固、横阳、乐成4县。</p><p class="ql-block">这个“东嘉”,则是温州最受名人青睐的古称,尽管被叫作“东嘉州”不过短短5年时间,但从唐宋一直到如今,从南宋状元王十朋、元代界画家王振鹏,到一代大儒孙诒让,都喜欢用东嘉来雅称自己的家乡。南戏鼻祖高则成,更被尊称为“东嘉先生”。</p> <p class="ql-block">太宗贞观元年(627)废东嘉州入括州。</p><p class="ql-block">高宗上元二年(675),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治设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隶江南道。</p><p class="ql-block">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温州为永嘉郡。</p><p class="ql-block">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温州,先后隶浙江东、西道。</p><p class="ql-block">宋咸淳元年(1265),以度宗潜邸升温州为瑞安府。</p><p class="ql-block">元温州路,明清温州府。今天温州市。</p><p class="ql-block">要言之,今日之永嘉,只是昔日永嘉的一个小部分,然而,却是永嘉山水的最精华部分。</p> <p class="ql-block">“古”永嘉与“今”永嘉,“大”永嘉与“小”永嘉,你搞清楚了吗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今的永嘉县</b></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五月七日,温州和平解放。八月,原永嘉县的城区及郊区、梧田、永强、三溪、藤桥、西岸等划出设立温州市,直属省人民政府。一九五〇年五月,温州市郊的梧田、永强、三溪、藤桥四个区划回永嘉县,县治在九山河边。直到一九五八年八月,梧田、永强、三溪、藤桥、西岸等五个区重划给温州市管辖,永嘉县治从城区九山河边迁至上塘。从此,永嘉县的地域就只限于瓯江下游北岸了。瓯江下游南岸的原属老永嘉县的地域,现在分别是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些文史学者,把历史上、字面上有“永嘉”两字的,统统拉去说成“今永嘉”的人或事,实在是很不当的,这种治学态度实在是欠严谨的,“今永嘉县”与“老永嘉县”、与古代的“永嘉郡”,大多人与事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有些人不知是无意还是有意这样去对待历史,其结果,必定会混淆了视听,扰乱了历史。有些人为了给自家的历史贴金,为了提高自家的知名度,不顾史实,故意模糊,是违背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的,是明显的不正之风的表现,实在令人遗憾。</p><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调整是我国自古以来就经常出现的事情,而且直到今天仍有人以各种理由在竭力鼓吹区划调整。</p><p class="ql-block">不断的区划调整往往让后来的搞历史地理的学者为此大伤脑筋,“永嘉”名称就是一个典型。区划调整会不会打破原有的历史文化脉络? 这也是值得探讨的。</p><p class="ql-block">注:《“古”永嘉与“今”永嘉,“大”永嘉与“小”永嘉,你搞清楚了吗》(作者 沈洪保 瑞安·,东山人)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六日,刊登于瓯风20集。</p> <p class="ql-block">1949年以来温州市行政区划变迁史:从和专区8县并存,到4区5县3市</p><p class="ql-block">花美男的诱惑</p><p class="ql-block">2022-01-18 13:53</p><p class="ql-block">0</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温州市,简称“温”或“瓯”,是浙江省地级市,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全市共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温州市常住人口为957.2903万人。2020年,温州市实现生产总值6870.9亿元。</p><p class="ql-block">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 唐朝时(公元675年)始称温州 ,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建城历史。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南有吴川,北有温州”享誉全国,是我国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今天聊聊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温州市行政区划变迁史:从1市8县到4区5县3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7日,温州解放,8月26日成立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区专员公署,治永嘉县(地现属温州市鹿城区),辖永嘉、瑞安、平阳、乐清、泰顺、文成、青田和玉环8县,并将永嘉城区及城郊、梧蜒、永强、三溪、藤桥、西岸区划出,设立地级温州市,直隶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11月6日,改第五区专员公署为温州专区,专区驻温州市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52年1月19日,丽水专区撤销,所辖丽水、云和、龙泉、景宁、庆元5县划入温州专区。</p><p class="ql-block">1953年:设洞头县。城郊、梧蜒、永强、三溪、藤桥、西岸区改设温州市东、南、西、北、中、郊6区。</p><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22日,台州专区撤销,辖下温岭、黄岩、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时温州专区属县(区)共计19个。</p><p class="ql-block">1955年:撤温州市东、西、南、北、中5区,设海坦、九山、五马3区。</p><p class="ql-block">1956年:撤温州市五马、海坦、九山 3区。温州专区的仙居县划归宁波专区。</p><p class="ql-block">1957年:撤温州市郊区。7月恢复台州专区,温岭、黄岩两县划归台州专区。</p><p class="ql-block">1958年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4县划属温州专区。</p><p class="ql-block">1958年,对专区辖县作以下调整:</p><p class="ql-block">撤销庆元县,并入龙泉县;</p><p class="ql-block">撤销文成县,并入瑞安县;</p><p class="ql-block">撤销洞头县,并入玉环县;</p><p class="ql-block">撤销三门县,并入临海县;</p><p class="ql-block">撤销云和县,并入丽水县。</p><p class="ql-block">调整后,温州专区辖14县。</p><p class="ql-block">1959年1月7日,撤销玉环县建制。4月1日起,洞头划归温州市。</p><p class="ql-block">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仙居、天台、三门、玉环7县。</p><p class="ql-block">1962年,划出原云和、景宁两县复建云和县。</p><p class="ql-block">调整后,温州专区辖10县。</p><p class="ql-block">1963年恢复丽水专区,5月16日,青田、丽水、云和、龙泉4县划归丽水专署管辖,温州专区辖县减为7个。</p><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31日,复置洞头县。至此,温州专区共辖县8个。</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3日,温州专区改称温州地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0年:复设温州市东城、南城、西城3区,1983年合设温州市城区。</p><p class="ql-block">1981年9月22日,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为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p><p class="ql-block">1981年9月12日,析原温州市郊区置瓯海县。</p><p class="ql-block">1984年1月,撤分城区,设鹿城区;划市郊状元镇、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的黄石、黄山二村设龙湾区。</p><p class="ql-block">1987年4月18日,撤瑞安县建县级瑞安市。</p><p class="ql-block">1992年3月9日,撤瓯海县,设瓯海区。</p><p class="ql-block">1993年9月18日,撤乐清县,设为县级乐清市。</p><p class="ql-block">2015年,撤销洞头县,设立温州市洞头区。</p><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27日,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县级龙港市,由省直辖,温州市代管。</p><p class="ql-block">截止2021年,温州市辖鹿城、瓯海、龙湾、洞头4区;瑞安、龙港、乐清3市;泰顺、文成、苍南、平阳、永嘉5县</p> <p class="ql-block">沈洪保先生对永嘉的研究:读一些文史文章,常看到一些作者把“古”永嘉与“今”永嘉混淆,把“大”永嘉与“小”永嘉等同,使年轻的读者、外地的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搞不清楚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永嘉”。</p><p class="ql-block">“永嘉”这个地名说起来实在较为复杂,要认真对待,仔细区分,方能准确恰当地使用与表达。</p><p class="ql-block">一、古代的郡名永嘉</p><p class="ql-block">温州地处东南沿海,面向大海,背靠大山,相对地说在历史上是个蔽塞落后的地方,在秦汉、三国、西晋还没有建郡。直到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三二三年),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置永嘉郡。这是永嘉郡建郡之始。永嘉两字的寓意是“水长而美”。当时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个县。建郡城于瓯江南岸,有郭璞卜城、白鹿衔花之传说。文学家孙绰、丘迟,大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史学家裴松之都担任过永嘉太守。此时的永嘉是“古代的大永嘉”,其地域包括现在的温州地区以及现在丽水的部分地区。所以人们说谢灵运爱好永嘉山水奇丽,恣意遨游,足迹遍及永嘉,这个永嘉是指古代的大永嘉,即永嘉郡,不是指现在瓯北的永嘉县。谢灵运游过永嘉郡的鹿城、乐清、瑞安、平阳、玉环、青田以及今永嘉等地,都有留下诗作。谢灵运在今永嘉县境内留下的是《石室山》《登绿嶂山》等诗,但不能说遍游今永嘉,更不能说遍游楠溪江。写文史文章要以史料说话,不可凭自己的大胆想象,凭空去推测发挥。谢灵运在永嘉郡当太守,工作了一年时间就离任,他到过永嘉郡的许多地方,不可能都在楠溪江一带的今永嘉县“遍游”。</p><p class="ql-block">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废永嘉、临海两郡,置处州(今丽水),州治在括苍(今丽水市),将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合并,称永嘉县,永嘉作为县名开始于此。县城在原郡城(今鹿城)。这个永嘉县也是大永嘉,相当于后来的“温州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六〇七年)改括州为永嘉郡,郡治在括苍(丽水)。辖永嘉、括苍、松阳、临海四个县。这个永嘉郡更是历史上的大永嘉,管辖几乎包括温州、丽水、台州三个地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四月,温州为浙江省第三特区;民国二十四年八月又改称为浙江省永嘉行政督察区,简称永嘉区,辖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玉环等六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同时期,行政区划不断变化,说起来实在有点烦琐。比如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置东嘉州,从括州中分出,自成一州,又把永嘉一县分为两县,瓯江以北为永宁县,瓯江以南为永嘉县。所以有许多变动是难为细细记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温州的老的县名永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析处州,置温州,这是温州得名的开始。因其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虽“隆冬恒燠”,所以称为温州。这时永嘉不是郡名,而是一个县名了。其地域大致是瓯江南的今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的大部分,以及今瓯北的永嘉县。永嘉县府设在鹿城。以后,历经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新中国初期,永嘉县境基本不变。县治长期都设在鹿城城区,至今老城区还留下“县前头”“县后巷”“县城隍”等地名。我姑且称这个很长时期的永嘉为“老永嘉县”。因为永嘉不再是郡(地区),而仅仅是个县了。但由于历史的习惯,总有人还会把温州地区说成永嘉,把温州其他县的人说成永嘉人。如北宋“元丰九先生”之一,瑞安的沈躬行,康熙《温州府志》:“沈躬行,永嘉人。”而叶适《叶水心集》中却明确说“瑞安沈彬老(沈躬行字彬老)”。又如“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能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重要学术思想流派,创始人是郑伯熊兄弟、薛季宣、陈傅良等,他们分别是温州、鹿城和瑞安人,稍后的思想家叶适也是瑞安人。他们不全是“老永嘉县”人,但世人却称之为“永嘉学派”。又如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四位诗人的字号中都带有“灵”字,故人们称之为“永嘉四灵”。其实四位诗人中徐照、徐玑、赵师秀是当时的永嘉县治(今鹿城)人,翁卷是乐清人。他们全不是当今位于瓯北的永嘉县人。又因为许多著名人士是出生于“老永嘉县”时期的,所以报刊介绍他们都会说他们是永嘉人。再比如现当代著名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一九〇六—一九九六),祖籍永嘉永昌堡(今属龙湾区),出生于梧田上田村(今属鹿城区),书刊上介绍他都说是“浙江永嘉人”。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报刊上介绍也会说“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而她的家乡是现在的瓯海区瞿溪乡。之所以会这样说,就是因为历史上今龙湾区、今瓯海区都是属于老的永嘉县的。因此,一定要引起注意,不要一看到“某某,永嘉人”就认为是当今的永嘉县人。</p> <p class="ql-block">附:永嘉场八甲村的上戌信派开基祖公杨积远公与胞弟杨积厚公,因明朝迁界时期,迫于谋生,在乐清县(今温州乐清市)虹桥分家,我祖先杨积远公又回到永嘉(今温州市)永嘉场(今永强、龙湾区)华盖乡一都(今龙湾区沙城街道)八甲村务农晒盐为生,与积厚公因当时交通、通讯和自身条件限制的关系,就此失去了联系,使后来家谱上其后嗣宗亲杳无音信,至今下落不明。近几年,我父亲曾组织近几年数次去乐清市虹桥及各地凡有杨姓居住各村落寻访宗亲,但失望而归。他们在寻找中也有遇到由旧永嘉(温州)迁入乐清籍杨氏宗亲后嗣,后来在续谱时就认现今永嘉县地方上杨氏宗族,主要原因就是大“旧的永嘉”的和小“今的永嘉”相和泥扯不清地域有关,而带来找亲的很大困难,若有知情者,敬请与我联络为盼!</p><p class="ql-block">联系人:杨先生 电话:0577-8699999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