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轴线

容全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城中轴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京城中轴线,北端为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确定19处遗产点: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永定门御道遗存、天桥南大街、前门大街、正阳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外金水桥、天安门、社稷坛、太庙、端门、故宫、景山、地安门内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外大街、钟鼓楼。这些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了井然有序、气势恢弘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它是我国现存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集中展现了13世纪至今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京城中轴线历史悠久,早在元大都时期就基本固定在现在的位置上,历经800余年,始终像是压在北京这幅画卷上的一块镇纸,奠定了北京南北中正的格局。元大都依据《周礼·考工记》的规制建设而成,规划整齐,井然有序。皇城位于城市南部中央地区。从大都南城门丽正门(今正阳门),经皇城南端的棂星门(今故宫午门处)、宫城南口崇天门(今太和殿附近),穿过皇宫,出宫城北口厚载门(今景山公园少年宫前)至中心阁,为元大都中轴线的位置,与今天北京中轴线基本吻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朝初期,改大都为北平,将大都城北部城垣南缩5里。明永乐皇帝继位后,迁都北京,并兴修九门,丽正门正式改称正阳门。明皇城在元皇城基础上向南扩展、皇城之内为宫城,即紫禁城。紫禁城正北建景山,作为大内“镇山”。又于故宫北延长线上,重建鼓楼,于元中心阁位置建钟楼。明嘉靖年间,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下,北京开始兴修外城,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外城的永定门。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至此形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朝至民国时期,北京城基本沿袭明朝格局,城市中轴线基本没有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并在中轴线上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1959年拆除中华门,1976年11月将原中华门的位置辟为毛主席纪念堂。1957年永定门被拆除,2004年复建。中轴线基本形成今天申遗的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北京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也在延长。20世纪90年代,中轴线向北延伸出鼓楼外大街和北辰路,以便连接亚运村。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北延直至北五环,两侧建起了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中轴线向南也有延伸,连接着木樨园、大红门等商业街区和南苑机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轴线贯穿了北京的历史和未来,是北京城的轴心与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代表了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轴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旧城城址变迁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主席纪念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