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工”“写”之间——画家张义花的艺术之道

Makaay

中国画不管是在哲理上,还是在物质上,在绘画手法上,都很难使画家想法真实地呈现,在表达上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画也追求“真”,但“真”与“真”的“真”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本质在于“意”,而非“仿”。但是,我们也不能把西方油画看成是一种表象,西方画家的经典作品和中国优秀的绘画传统一样,需要高度的提炼、概括和选择,才能成为一种艺术语言。这些绘画语言并非现实,而是通过作者的心灵本源,将其升华到一种艺术的境界。否则,画家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就会选择躲避,不去面对现实,或者依靠自然,无法摆脱。 对于真理的理解,随着现实的出现,艺术的语言也有了差异,张义花老师懂得这一点,她在对待自然的真理时,并不会刻意的逃避,也不会去在意绘画是否真实,而只会用恰当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所以她对大自然的感悟是全身心的,这与画家的艺术修养有关。体悟包含的面比较广,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体会,如对植物造型线条的体会是对质感的体性,还有更多的体悟是对事物内在本质性情的体会,如花鸟的动态节奏,植物的姿态、特性、性格等都需要去用心参悟。在体悟过程当中,义花老师把自身的性格加诸物象并用画笔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表现对象性格特征同时也表现了画家自身的性情。所以,我们从她的作品中可以读出女性的细腻还有做事果敢的性格。 感受的不同是画家与普通人看事物的差异所在,普通人看事物是从实用的角度关注物体的功能,画家则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而不同的画家因艺术修养、内心境界、人格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判断,因此在艺术方向的选择上会有不同的坐标。张义花老师基于绘画实践所形成的“工”中见“写”的艺术见解,使她坚信自己的艺术坐标符合绘画的本质规律,所以她满怀信心地跋涉于艺术之途。 个人简介: 张义花,笔名岫愉,斋号岫愉堂,1965年,江苏连云港人,北京凌翔阁画院副院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关心成长宣传教育基金会爱心公益大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创作院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州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荣宝斋画院唐辉山水画工作室画家。师从吴蓬,唐辉,唐秀玲,霍春阳,程大利,李宝林,梁建平,陈士斌,杜大恺,苗再新,任惠中,老甫等书画名家。中国画多以山水、花鸟为主要创作题材,篆刻多以佛像印为主要创作题材。 2012年入选第三屇书画频道新春美术作品展播;<br>2013年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雅安地震灾区捐赠书画作品;<br>2015年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雅风堂师生联展;<br>2015年北京荣宝斋画院美术馆师生联展;<br>2015年北京农业展览馆艺术搏览会专场展出;<br>2015年意大利米兰艺博会中国展区展览;<br>2015年《雲渡青山》由中国山水画协会,中国山水画创作院主办,山水家园—首届山水画提名展。获优秀奖;<br>2016年《浮雲载山》入选第二届中华之光派顿杯全国书画作品展;<br>2018年《窖洞里的读书声》入围神圣长白全国中国画作品展;<br>2018年《红色闽西》入围红色闽西中国画作品展;<br>2018年《清幽荷香远》入选同源首届中国画作品展;<br>2018年《肇庆贵儿戏,演绎古与今》入选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中国画作品展;<br>2018年《彝家六月》入选第三届夏门工笔展;<br>2019年《和谐家园》入围大美观音山首届全国中国画展。<br>2019年《海上雲台生雾烟》江苏省第七届新人美术作品优秀奖;<br>2020年《雲水衔翠》入选第二届湖南美术双年;<br>2020年《浦江清韵》入选收藏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手卷作品展;<br>2020年《最美时代》入围第五届红船颂全国美术作品展;<br>2020年入选“溯源孔望”当代造像印学雅集(第三回);<br>收藏作品;<br>2015年《雲渡青山》,获优秀奖并收藏。由中国山水画协会;中国山水画创作院主办山水家园全国首届山水画主办;<br>2016年《浮雲载山》国际中国书画家交流促进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br>2016年《明月松间照》中国关心下一代关心成长宣传教育基金收藏;<br>2020年《浦江清韵》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手卷作品展入选收藏。 个人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