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随感録之雅俗共赏》

有言则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年人r在退休以后应该有一些爱好。有人爱長枪短炮搞摄影,有人爱搔首弄姿走猫步,有人爱煎炸炖煮学烹饪,有人爱闻鳮起舞练太极,有人爱成双作对跳国标,也有人爱成群结队广场舞……我却顺从多年的职业习惯,仍爱舞文弄墨写文章,筆走龍蛇习書法。一是兴趣所在,二是弘扬国学。三是修身养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日习字,看了不少法帖,读了许多書论,也写了成堆习作。然而总有一个问题萦于心间:什么才是评判好書法的标准?对当下書坛丑书盛行的乱象,该怎么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日看到网上有清朝探花,書法家梁诗正的佳作和有关评论,有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评论说:大凡好的艺术作品,都有一个明显的特质,即“雅俗共赏”,以中国汉字的线条为基础的書法艺术更是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真可谓诚哉斯言,一语中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纵覌中国书法史,大凡能留下痕迹,传诸后世的,都能做到雅俗共赏。真篆隶楷行草,概莫能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喜爱的三大行書,上至权贵帝王,下到黎民百姓,都看得懂。即使这三大行書都是草稿,又有涂涂改玫,但既不损气势韵味,上得了厅堂,又随意洒脱,下得了乎房。只要粗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可以砍赏。翻阅《三希堂》法帖,几乎没有一页粗陋之字,更遑论不伦不类,糟塌汉字的丑書了。至于龍飞凤舞的行草,狂草,可谓是阳春白雪,线条的夸张,字型的转换到了极致。但一看那些名家的草書,其精气坤震慑人心,但其内涵依然可見二王和颜柳欧趙楷書旳筋骨神韵。那些号称创新的現代丑書,连孩童涂鸦的字都比不上,豈能登得了中国書法的大雅之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艺术的規律是共通的。写字要雅俗共赏,写诗为文同样如此。大凡优秀的文化既能与天地沟通,又能引庶民共鸣。正如苏轼所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天然少粉饰,清水出芙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流行千年,没有一点造作之态。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人都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范仲淹说得更透彻了,“处江湖之远,則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則忧其民”,这种说辞人人喜爱,从不同的角度可以领略到不同的内涵,从另一側面说明了“雅俗共赏”的哲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所有优秀的文化,其共通的“雅俗共赏”的特质是有一定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真,善,美。回归到我们的書法,只有真切表現真,善,美的東西才是可以流传的。我之所以喜欢趙孟頫的書法,正是他创造了一种飘逸灵动,外柔内刚,媚而不俗,秀而不妖的风格,把中国文字的美提升到了一个“雅俗共赏”的水平。我今天看的清朝梁诗正的作品同样如此,不仅清朝的帝王推崇,后世的百姓也欣赏。反之,当今書坛上那些哗众取宠的丑書,尽管往往拉大旗作虎皮,顶着华丽的名衔去唬人,但终究是速朽的。此正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先贤書法,悟書道真谛,发一通议论,以求正于方家识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