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i>一首打油诗的故事</i></b></p> <p class="ql-block"> “八一”,在每一个当过兵的人心里,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回想当兵前后的点点滴滴,会在心中激起阵阵涟漪,把它深深地珍藏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78年12月26日,我接到了应征入伍的通知书,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行列。那一年,我刚高中毕业,虽然家居秦巴大山区,但要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离开父母兄嫂,去遥远的边疆服兵役,还真有点恋恋不舍。</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9年1月1日离开家乡的,在离开家乡的前一天,家人为了保佑我平安,带我到村后山上一座叫“神化梁”的寺庙烧香拜佛,当时是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人们的思想比前几年开放多了,信仰也加了些许自由的成分。其实我是不信这些迷信的,可能与我从小受的教育有关,但囿不过家人的“软硬兼施”,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番好意,我只得无条件服从。这也难怪,那年月,家里能出个当兵的子弟也算一件远近闻名的大喜事,不仅本人脸上有光,家人也跟着灿烂,因为“一人当兵,全家光荣”。</p><p class="ql-block"> “神化梁”虽然在我们村后山上,但我从来没有爬上去过,要么是我读书没闲功夫,要么是父母认为我年龄小去深山老林不安全,反正我是第一次去爬我们当地远近闻名的“神化梁”的。</p><p class="ql-block"> 听说我们要去爬“神化梁”,几个和我要好的儿时玩伴也要和我们一起去爬山,我们一行五、六人,浩浩荡荡,像攻打“威虎山”的小分队,向“神化梁”进发。爬了约莫两个钟头,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四下眺望,让我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振,啊,这的确是一个美不胜收的神化般的人间仙境啊!满山遍野的青松翠柏尽收眼底,颜色各异、许多不知名的鸟儿在丛林中翻飞鸣叫,像听一首美妙绝伦的交响乐;野兔、松鼠冷不丁从灌木丛中窜出,蹦跳着、奔跑着,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那些小松树,把整座大山装点得翠绿葱郁,虽然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它们依然挺立在寒风中,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让我生发出了十二分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在中学我的语文成绩一直是我们班的好学生,很多次写的作文校语文教研组用钢板刻成蜡纸在全校不同班级印发,让高中或初中班的学弟学妹们当范文。说句不是自夸的话,当时在中学校还有不少我的“粉丝”呢。</p><p class="ql-block"> 见此美景,让我“诗兴”大发,随手在地上捡了一块石灰石,在一块光溜溜的青石板上写了一首打油诗:</p><p class="ql-block">神化青松郁葱葱,</p><p class="ql-block">多劳家乡父老兄;</p><p class="ql-block">待到青松成才日,</p><p class="ql-block">再拜故里不老松。</p><p class="ql-block"> 写完这首打油诗,我把手上的石灰石狠劲地扔进深山老林里,豪情满怀,那气势,那派头,真像个文思泉涌的大诗人。</p>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我探家回到故乡,与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学的堂妹在闲谈中,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塑料封皮的小本本,给我念当年我在“神化梁”那块青石板上写的打油诗,其实我早已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了。那年堂妹和我们一起爬的山,我写完这首打油诗继续上山去神化庙烧香后,她用随身带的笔把我这首打油诗记在了手臂上,回家后又工工整整抄在笔记本上,我夸堂妹真是个有心人。</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这首打油诗,让我40多年里回乡探亲都不敢再登上“神化梁”,我在外奔波了40多年,自己感到一事无成,所以就更谈不上成才了,无颜见江东父老,更无颜参拜那些已长成参天大树的不老松了。</p><p class="ql-block"> 四十四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对于已过花甲之年的我来说,成不成才已看淡如水,虽然回顾过去的40多年,自己没有取得骄人的业绩,更没有混个光宗跃祖的一官半职,但我挣扎过,奋斗过,命运使然,性格使然,只能一笑而过。待闲暇回乡时一定不忘“再拜故里不老松”,因为他们像生养我的慈母一样,不会看重一个漂泊在异地他乡的游子是否贫贱富贵,她们更看重的是游子不忘根不忘本的秉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