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坞历史文化记忆中的“一二三四”

芬妮子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滕州大坞镇居凫山之阳,临微湖近畔。生民于斯,宜乐宜安;一镇之境,古迹更是随处可见:“人祖”庙亘古存焉;“余少保故事”代代相传;“乌泉”“永清”,诸泉奔流千年;“休国”“郁郎”,汉古国环伺两边......大坞物华天赐宝,地灵人英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选取大坞文化印记中的几个有突出代表意义的人物事件与古迹等,采用“一二三四”的概括方式,进行简要介绍,希望大家对大坞历史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借此也唤醒大家沉睡的家乡历史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大红色政权——凫山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日民主红色政权凫山县,1944年10月建立,1946年月曾短暂撤销,并于当年10月重建,1949年底,凫山县委、县政府驻地大坞。直至1956年3月被正式撤销,其所辖地区分别被划入滕县、微山和邹县。凫山县在历史上共存续了12年左右的时间。许言任第一任县委书记,颜化平为第一任县长。凫山县是鲁西南地区著名的抗日民主政权和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两大历史古建——张氏祠堂、刘氏家祠</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大坞张氏祠堂:</b>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竣工。2006年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山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5月,滕州市大坞张氏祠堂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录。张氏祠堂现亦为“五世清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大刘庄刘氏家祠:</b>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成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是滕州市目前建筑面积最大,现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古代建筑群。200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大历史人物:刘向、王晏、孟昭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文化”刘向</b>:公元前77年出生,公元前6年去世,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编著有《战国策》《列女传》《楚辞》《山海经》等书,他在《说苑.指武》一文中写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一句,这是当今学界充分肯定的“文化”一词最早出处,“文化”一词,最早的提出者就是刘向。《史记》载:孝景元年(前156年)楚元王刘交的儿子刘富封休侯(休城)。道光《滕县志》也曾记载:“富的儿子刘辟疆,辟疆的儿子刘德。刘德的儿子刘向,刘向的儿子刘歆。”从这些史料不难看出,休候刘富的后人刘向应该是休城的后人,休城是其故乡,“文化”一词缘起休城,根在大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使相乡”王晏</b>:890年,王晏出生在大市庄,年青时健壮勇悍,有威名。后被招募入禁军,因功累升。951年,后周太祖郭威授其为武宁军节度使(驻节徐州),镇守家乡,以“荣其乡里”。到任后,王晏将少年时一同玩耍、为盗的乡人召来,赠给金银财物,并设宴款待。在酒席上,王晏厉声说道:“我们这里素来以多盗出名,过去我和你们也干过这种事,料想后来的强盗没有胜过诸位的。我想请你们替我告诉后来的那些强盗,令他们今后不许胡来,如若不改,我一定会灭他全族。”从此,徐州盗贼绝迹,境内十分太平。954年,郭威封王晏为滕国公。后周世宗柴荣即位。王晏加兼中书令一职。滕县乡民请为王晏立德政碑,柴荣赐准,同时,诏命改其乡里为“使相乡勋德里”,这就是大坞“使相乡”的由来。960年,赵匡胤封王晏为赵国公。963年,又进封韩国公。同年,王晏上疏告老,获准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回到洛阳居住。966年冬,王晏在洛阳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赵匡胤为其辍朝三日,追赠中书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远征军”孟昭勋</b>:1914年出生在西韩庄,少有投军报国之志。15岁,在滕县火车站弃筐从军,后考入南京陆军交通兵学校(后为陆军交辎学校)学习并留校任教。1937年被编入“陆军装甲兵团”,时年8月,参加淞沪会战。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于南京外围与日军战斗,奉命退居湖南湘潭地区进行整训后,即开赴广西全州驻防训练。1939年9月,他率部参加了杜聿明直接指挥的各兵种联合作战演习。11月,在秋季演习结束后,奉命率部开赴前线作战,参加了著名的昆仑关大战。“入危邦,决然参战;居危邦,共赴国难;有我无敌,惟一死尔!”1942年,为了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带军入缅甸作战,其间受伤落水,因抓住岸边的水草而幸免于难,虽历九死一生,终于胜利完成了打通滇缅路运输线的战斗任务。1945年2月,从缅甸返回昆明休整。1949年5月,调任西南地区联勤总部,先后任广元、绵阳、成都兵站司令(少将衔),在此期间,他曾为四川地下党运送物资工作提供诸多的掩护与帮助。赴港购买物资期间,因战事吃紧,已无法完成任务,友人曾建议他“何不趁此良机携款赴美”,被他断然拒绝,毅然携巨款回国交差。1949年12月下旬,刘邓大军入川,孟昭勋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响应。他召集部属讲话:“孟某从军至今皆冲杀于抗日的战场上,杀敌无数,但从未卷入过内战的旋涡,今后也不愿手上沾染一滴同胞的鲜血。”遂率部起义,接受改编。后因故蒙冤入狱,于1957年病死于狱中,时年43岁。后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亲自过问下,经重庆市高级法院复核审定:确系错案,予以平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大历史事件——墨子观染、孟子居休、洪山口阻击战、洪山口大会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墨子观染</b>:据传,2000多年前,墨子曾来凫山一带,于山下村民家中观看农人染布,后有感,遂写下《所染》一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后也被收录于《吕氏春秋.当染》。染山的得名据传也与此事件有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孟子居休</b>:《孟子.公孙丑下十四章》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去齐,居休”。这里的“休”就是休城。“休”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在树荫下乘凉歇息。那时的“休”,可能是古滕国(今西滕城)国王或者高级官员休沐、度假的地方,亦或者为滕国驿站。现存文公台碑廊的金朝大安三年(1211年)《休城村洪福院记》碑明确记载:“洪福院左有聚落居民,右连亚圣城迹。”金代尚存的“亚圣城迹”,佐证了“孟子居休”事件的不虚。公元前312年(作者考证),孟子下榻于休城(今休城小学一带)。在这里,孟子与弟子公孙丑给我们留下一段关于“义”与“礼”的对话,深刻阐释了“君子不仅无功不受禄,而且不合于志也不受其禄”的儒家精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洪山口阻击战</b>:滕县保卫战的重要的外围战之一。1941年3月,日军调集“精锐中精锐”的第十师团全部,及第108等师团一部共计3万多日军,分别从邹县、济宁出发,分三路进犯滕县,其西路即是进攻洪山口。1938年3月14日拂晓,日军濑谷支队步兵、骑兵约万人、大炮20多门、坦克20多辆、飞机20多架,向界河及其两翼全线进攻。15日,一股步骑炮联合之敌3000余人,由石墙出动,向我深井的一二四师370旅进攻,为巩固四十五军第一线的正面阵地,防止敌人向我左后方迂回包抄,王铭章师长急调担任城防的一二四师372旅全部,驰援池头集的370旅。双方激战一整天,日寇四次冲到山脚下,皆被川军打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池头集一带的爱国青年同川军配合密切,在山侧深沟中,以机动灵活的战术,给敌寇以沉重打击。当晚敌人宵遁,不知去向。同日拂晓,左翼深井、池头集方面第四十一军之一二四师的三七〇、三七二两旅,因当面之敌半夜撤离石墙它去,即奉命调整战略部署,转移到界河左翼的大坞、小坞一带。洪山口阻击战川军虽付出极大代价,但仍顽强击毙日军百余人,达到了迟滞日军进攻的目的。洪山口也被日本人惊惧称之为“死亡山口”,英勇的洪山口阻击战将被历史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洪山口大会战</b>:是当时济宁地区的“邹西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滕县“农业学大寨”主战场。从1975年秋至1978年春,在大会战前后历时三年的时间里,共投入劳力数万名,搬运土石190万方,砌坝沿60公里,把1700多块支离破碎的小山地,改造合并成110块大田,建成高标准大寨田2750亩。水利建设配套:打深机井6眼,砌蓄水池2个,建成由向阳站向洪山口五级提水线1条,修了由马河水库通往洪山口引水渠渡槽1条。会战当年的小麦产量就达到了300斤,玉米产量达到了800斤。洪山口东部的土山、任山、韩庄北、单庄的大片农田也全在此次会战中受益。洪山口会战的喜人成果,更是辐射到全县,掀起了整个滕县农业学大寨的高潮。1977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农林部部长沙枫等参观了洪山口农田基本建设工程。1978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参观洪山口会战工程。同年5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带领8个省市及农林部、水电部、财贸领导小组、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的领导人陈丕显、王谦、刘子厚等,在山东省省委书记白如冰等人的陪同下,来滕县视察洪山口农田基本建设。洪山口大会战的成功经验被写进了1977年8月15日《人民日报》的《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一个范例》一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知道:“一二三四”不能包含“人祖”伏羲故里凫山厚重的人文历史,也涵盖不了“文化”之根大坞的风华百代。我们相信还有更多的故事期待我们去发现、去追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坞,让我们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凫山,让我们共同热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供稿:凫山文化研究促进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