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萧太后河(通州段)

佳一

<p class="ql-block">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 位于京城的东南部,因辽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始于统和六年(988年),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最早的漕运河,最初是为运送军粮所用,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它比元代漕运的坝河早280多年,比元明清漕运的通惠河早300多年,而今依然是北京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对此我们产生极大兴趣 ,首先来到台湖镇的码头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萧太后"是指辽朝(大契丹帝国)的兴宗之母萧氏(史称萧太后),此河之所以以"萧太后"来命名,是因为当年她率军征战北宋的时候,扎营在今天的北京,曾经一度缺水,差役寻水许久,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萧太后喝后夸赞水很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这是条无名的河流,她就降旨以她的名号来命名。</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有萧太后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公园不是很大, 由于整修未开放 ,只有工作人员对工程验收。</p> <p class="ql-block">从台湖镇游览后,来到张家湾镇的萧太后河公园</p> <p class="ql-block">参观古镇张家湾,该镇位于通州城南15里,建于元代,因水而得名,曾是大运河北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张家湾老镇,在萧太后河南岸,是回民居住区 ,商铺主要卖羊肉,咯吱盒。张家湾,白河(潞河、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凉水河、港沟河五大水系穿镇而过,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张家湾在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以深厚的运河文化、红学文化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张家湾镇老镇清真寺(在维修中)</p> <p class="ql-block">当地做咯吱盒的名人。</p> <p class="ql-block">游览破损的城墙,古城墙遗址位于张家湾镇萧太后河北岸,通运桥连接古城南门跨过萧太后河,所存城墙为张家湾城南门东段城垣遗址,总长120米。</p> <p class="ql-block">1563年冬,鞑靼骑兵来犯,因为张家湾存储着大量粮食物资,明世宗也提前派兵守护张家湾。虽然最终鞑靼骑兵没有进犯张家湾,但是士兵们不敢掉以轻心,昼夜全副武装,随时待命。</p><p class="ql-block">第二年开春,顺天府尹刘君畿以及工部尚书雷礼(明十三陵的修建者,明清建筑艺术的主要开创者)就极力请求建城,这个提议也很快被批准。当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便开始建城,仅仅三个月,张家湾城就修建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通运桥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通运桥横跨于萧太后河之上。辽时为木桥。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至三十三年改建成石桥,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p> <p class="ql-block">辽代古城基本消失仅存留残垣高地遗迹及修复的南门古桥,修复段高7米,厚3.5米,外壁砌城砖,上设垛口,中夯灰土,顶铺方砖,下半部用原城旧砖,石灰灌浆,桥头桥尾与护栏并齐有后兽,券洞上雕有兽首,威严生动,桥面条后砌成,坑洼不平、车痕累累,凸显年轮苍苍。其余80米保留原来残貌,高4米。</p> <p class="ql-block">城墙南门</p> <p class="ql-block">通运桥上的石狮见证着萧太后河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1989年5月张家湾城墙列入通县文物保护。</p> <p class="ql-block">1995年10月20日城墙和桥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列入京杭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p> <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城墙和桥列入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p> <p class="ql-block">桥南北走向,全长43.5米,宽10米,为3孔石券洞结构,中券宽9米,券洞两侧上方雕有镇水兽,券洞壁上镶嵌碑记1块;两侧券洞宽7米。桥上两侧各有望柱18根,柱头有石狮;柱间镶置浮雕宝瓶栏板,共计19块,用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瓶纹彼此有别。桥面有不同程度损坏,桥结构仍完整。</p> <p class="ql-block">萧太后河上安装了水闸,规模很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