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写作狂人骆明(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双面伯乐”骆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件小众营生,大多圈外人是不知道也不屑知道其中的运作奥秘的。如果骆明是一个“小富即安”的写作者,他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圈得了一块写作的沃土,尽可以在自我实现的小环境中安享太平了。但一个生性狂野的骑手,纵情在大草原上激情奔腾而不堪做檐下一棵随风而动的小草。他偏要做搅动京城文坛的强者,他偏要组成一支队伍,把历来松散如沙,仰人鼻息的写作者粘合起来,壮大成一个理直气壮的“甲方”团队,获得写作者的真正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选人非一朝一夕之功,许多年,他在北京媒体上挖掘那些文笔出彩的作者,写纪实的,写散文的,写随笔的,写历史的,写旅游的,写小说的,然后通过编辑或报社找到他们,与他们建立联系,招呼他们聚会,结识,与他们分享选题,共同完成系列写作计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精品购物指南》等京城主流媒体以及《人之初》,《家庭》、《北京纪事》、《八小时之外》等全国性畅销杂志曾兴起过一阵骆氏旋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段时期,《北京日报》的《时尚》版特别引人注目,一系列百姓喜欢的衣、食、住、行的专题文章纷纷而出,《北京人婚庆50年》,《北京人的春节情结》、《北京人的茶道》等主题鲜明、立意精到,语言鲜活,纵横久远,知识磅礴。读者有感于作者知识的广博,视野的开阔,思路的出其不意。其实,那都是骆明团队集体策划的出品。他们经常周末聚在《北京日报》的小食堂一起讨论选题,通过反复切磋,碰撞,纠偏,直至把题目,内容,论点,论据争论得一清二楚,做出严密的写作分工才算完。该版编辑马益群充分调动起了写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但出文笔,还要出思想,出见地,出联想,出逻辑,而其中融会贯通的灵魂人物就是骆明。“有骆明就有好稿儿,有骆明就有激情,在略显浮躁的社会氛围里,骆明用他的热情和心血为作者,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方文化的乐土。"许多媒体的编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骆明的团队渐渐吸引了全国的文艺采花者。《家庭》,《八小时之外》,《人之初》等全国优秀期刊的总编和遍及曾慕名先后专程来北京与骆明团队约稿,广东的《人之初》杂志总编曾先生几次北上和团队一同磋商选题,收获颇丰。他只对北京,上海两地的作者约稿,他说,因为他们的文字水平高,事半功倍,特别提版面,吸引读者,而北京人又特别的热情,执着,仗义,跟他们打交道是一种享受,特别是骆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骆明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声望日隆,过去散兵游勇式的自由撰稿写作生态得到了很大的升华,许多小家子气的写作者走出了“小女人”,“小男人”的孤芳自赏,具备了直击时代的大视野和大手笔,找到了与媒体的双向合作关系。媒体亦有所得,提高了来稿质量,减轻了编审工作量,满足了稿件的多元性需求。之于媒体和写作者,骆明可谓他们的“双面伯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