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传统老手艺》专辑18】,铁匠王文龙

沈斌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成稿:2017年12月16日</span></p> <h3>2017年的初冬,笔者沿崇寿六塘公路往东一直到底,来到了相公殿的老街。进至老街不远,就在路边南侧的一墙壁上,醒目地书写有“阿龙铁店”四个大字。慕名进入了铁店的作坊内,正见有一位老工匠挥锤打制铁器。</h3> <h3>他叫王文龙,时年67岁,是相公殿至今已轮了48年铁锤的一位老铁匠。</h3> <h3>1967年,因崇寿铁业社要扩建企业用房,需征用当地生产队的土地,而这块土地正是文龙师傅所在生产队的。于是他鬼使神差地以土地征用工的身份,摇身变成了一名手工业者,进入铁业社并拜师学习了打铁这门手艺。</h3> <h3>1979年1月,所在企业倒闭,他开始单打独斗地一人干,至今一直未间断过。</h3> <h3>他开始打制的铁器制品,主要是当地农民所需的各类农具和在厨房用的各种刀具。时间一长,也就渐渐就打出了名气,不光有了龙山、周巷的订户,后来还因为好用的工具被做工的人带出去后吸引来了舟山、余姚的订户。只见王师傅家作坊的一间仓储间内,全是满满当当地放着是他打出来的铁器,除了有铲、镰、锄、犁及各式刀具,其他奇形怪状、闻所未闻的东西都有。</h3> <h3>他说:“手艺人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才不会被淘汰,有些客人来定的货连我也没见过,只要是客人能比划得出来,我就能打得出来。”</h3> <h3>传统的铁匠店铺越来越少,一大批力图用影像来记录传统打铁老手艺的新闻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闻讯这里还有如此的一个铁匠铺,都纷至踏来,在他的作坊现场,争相来定格传统老铁匠那劳作的画面。</h3> <h3>哪些原料在轮锤时铁花闪射的效果最好?这位老铁匠自然时心中最清楚的。由于与摄影、摄像的接触多了,文龙师傅也懂得了这些“不速之客”们这方面的心理需求。于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有时也主动放弃手头上的活计,及时改用锤击通红的铁片,尽量让前来的拍摄者们感到满意。</h3> <h3>打铁本身是项力气活,按理说已到了这个年纪,也不要再来轮铁锤了。但这位师傅说:“办理退休手续,只是一个中途公交站点。还得继续操持旧业的原因是:自己也无其他爱好,权作当作是晚年生活的消遣。现社会上对铁器制品还有需求,也就无法让自己能停顿得下来。”</h3> <h3>而在此前,我也曾在坎墩的周家路老街,与一位现年67岁、名叫孙成法的老铁匠有过多年的接触。</h3> <h3>早在他15岁时,继承父业,就进入当时的坎西铁业社,开始步入这一行业生涯。至此,尤如一位从事打击乐的演奏家,在从未中断过的铁火与锤击声中,一晃已度过了52个年头。</h3> <h3>由于笔者与这位老铁匠在青春年少时,都有出身童工、同为手工艺人,都因子承父业而进入各自的企业,且单位所在地又都同在周家路街等相同的经历而很早之前就已相识,所不同的是我所从事的是泥水匠而他从事的是铁匠,其行业具有“水火不相容”的特性罢了。</h3> <h3>也由鉴于此,我曾分别从2010年11月开始至今年的8月28日,先后上门为他的这种传统手艺拍摄过4次。</h3> <h3>他说:“我现用作工场兼营业的这间坎墩街877号这间店屋,产权是属国家的,原先一直是由铁业社在承租使用。1984年6月24日自己所在的铁业社宣布倒闭(作者注:记得如此详细,足见对原先的企业和自己的职业是很有感情的)后,改由我向国家的房管部门承租。如今依然如此,在我手中的‘坎墩周家路街老铁匠店’,也延续至今有30多年的时间了。</h3> <h3>已是67岁的年纪啦,为何还要每天开门营业?更何况他是原坎西铁业社的老职工,55周岁那年按规定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由于进单位时间早、工龄长,如今每月的退休金也已很可观。--“晚年生活不缺钱”啊?</h3> <h3>当笔者与成法师傅的多次接触中了解到,至今他仍“与铁锤为舞、视炉火为伴”,不外乎是两方面的原因:</h3> <h3>一是当地群众仍然有这类产品的需求,而附近的铁匠店却越来越少,许多老买主,希望他不要歇下来。</h3> <h3>二是自己虽然年龄早已步入“花甲”、直奔“古稀”,但感觉体质尚好,每天舞弄铁锤,权当作是一种“健身运动”。</h3> <h3>在他的铁匠店里看到,采用“前店后厂”的布局模式。临街的地方摆放的是铁制商品,由他的老伴负责营销;后面则是他的制作工场。</h3> <h3>有些经营的铁制商品是附带的,主要是展示自己打制的产品。据介绍,几十年来大致有两大类:</h3> <h3>家庭实用类的,如锅锵(铲)、菜刀、火钳、煤饼炉钳等。8月28日早上,我在他的店里看到,有一位妇女的菜刀柄坏了,上街时顺便就请这位老铁匠换了一个新柄。</h3><h3></h3><h3>另一类则是常用的农具,如铁耙、刮子、茅刀、草刀、营养钵、豆撬等。也是在那天上午,我见他正蹲在地上比划着什么,问及原因,老铁匠告诉说是有位顾客要去种植莴笋,需要定制一把由4把草刀连成一体的小农具,他正准备着手打制出来。</h3> <h3>我曾在崇寿王文龙师傅地方见到的是一台65公斤的空气锤,而在成法师傅的小工场内所见空气锤自然要小得多。谈及此事时,老铁匠说:“简单点的、打毛坯之类的用空气锤,这样省力;而产品复杂点的或打制将完成的,还是得要用手锤的。”</h3><h3></h3><h3>看来只要身体允许,成法师傅也是不会离开他的铁匠铺子了;而社会同样离不开这样的工艺匠人,为当地群众能提供这方面传统的特需服务。</h3><h3></h3><h3>这,是我多次拍摄过他和他的同行们打铁的场景动因,但愿人们不要遗忘那些轮锤打铁的工匠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