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凝眸忆当年 喜寿走笔写春秋

心旅画游

<p class="ql-block">  近日,我有幸拿到了高中时老同学杨文乐的父亲杨永智先生写的《脚印》一书,便开始了精神上的再一次洗礼。认真品读这本书,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该书的作者杨永智先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来回忆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生经历,追溯了乡村时代发展变迁的轨迹,生动展现了杨永智先生身上体现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读来扣人心弦,催人奋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可以说是全国特殊年代的历史缩影,更是洛宁人民奋勇争先打拼精神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言行,藏着他吃过的苦;一个人的修养,藏着他走过的路。而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则藏着他的明天,潜他的未来。想让自己的明天更加明媚,想要自己的未来愈发美好,就要懂得戒骄戒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文学的力量是没有人可以抗拒的,尤其是在那个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杨先生始终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关心改革开放的进程, 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自觉地把学习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在读书中得到智慧启发,积蓄前进的力量。这种文学情怀造就了杨先生多年对文学的坚守。书中描述了的各类事迹。比如镶牙受到的挫折,他心里默念着励志成语,顿时信心满怀;他深知“学海无涯”“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派儿子杨文乐到洛阳郑荣涛牙科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还始终不忘“舅爷教给他的儒家学者的《名贤集》中的“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夫心宽”,希望孩子们能勤于学习,增长本领,也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正是他在精神的家园努力耕耘,,文学情怀。温暖并且照亮一双双艰难前行的脚步。</p> 这本书里的许多细节值得我们对人生去进行深刻思考。他在那个社会变革的年代,受苦受难是家常便饭,生存与死亡便成了永恒的话题。1966年的十年浩劫开始,他拉着架子车跑110里地到宜洛煤矿拉煤,到韩城塬上收谷糠,到故县水库建设工地钉鞋,初中毕业后到河滩拾大堰,他替父亲写检查难逃厄运,在广阔天地里历尽艰难险阻,从不叫苦叫累。1967年,他饱受地主家庭身份的异样看待,三更避走检查站,出境卖帽圈;1972年冬天,他顶风冒雪、翻坡迈岭到罗岭街卖粉条,受尽人间各种疾苦。80年代,在转乡镶牙过程中,他辗转奔波,带儿女创业,为他们撑起幸福明天。生活好像永远不能压垮他,种种挫折与困苦反而磨练了他,使他不断成熟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的苦难经历催人泪下,传递着坚强不屈的生命力量,着实让人感动。<div>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实生活中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我们我们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破难题、闯难关、涉险滩,总会过去。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明天会更好。当然,面对困境,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因为认真生活才能找到生活中隐藏起来的糖果。</div> <div>  在传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里,一家人能朝夕相处、相亲相爱、共享天伦之乐,这是最大的幸福。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日子越来越红火,尤其是近十年,随着第三代成家立业,这个大家庭越来越兴旺,而良好的家风始终未变。我们看到了杨先生“简朴宁静、其乐融融”的和睦氛围,看到了他“清白做人、踏实做事、志存高远、心怀感恩”的淡泊家风。</div><div> 有人说文字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痕迹,那么在《脚印》中,这本书里我读到情之至亲至切,字字句句都浓浓酝酿父子情深,这给人的感受是尤为深刻的。历遍苦难的征程的杨先生从父辈那里获得人格的砥砺、精神的熏陶和境界的提升,杨先生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家人,他疼爱孩子,但从不娇惯,不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杨门家风闪耀着的文脉之光将激励我们不忘来时路,以孝道、以豁达、以德政,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做新时代的开拓者。</div><div><div><div><br></div></div></div> <p class="ql-block">  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要靠一代一代青年人继续努力奋斗,再奋斗。杨先生的文章虽平淡无华,却入情入理;既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旨在追随先辈足迹,寻根觅魂,为我们留下对历史、对未来深深的思考……。详细阅来,回味无比。故读之,则其乐无穷也。有感如此,写诗一首:</p><p class="ql-block">苦度韶华已老年,</p><p class="ql-block">经风避雨脱苦难。</p><p class="ql-block">笔歌墨舞绘华章,</p><p class="ql-block">盛世圆梦万里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