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读《杨绛传》笔记

荷颜悦色

<p class="ql-block">杨绛,原名杨季康,出生于1911年7月17日,这一年是清宣统三年,属于清王朝的尾声,也是新旧政权更替时期。在她出生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清朝在中国的王权专制统治,也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p> <p class="ql-block">杨绛出生于书香门第,祖辈都是刚正的读书人,她从小也受到父亲的引导,对各种题材的书籍都很感兴趣,涉猎广泛,尤其喜欢文学。上大学时,她遵从本心,选择了读文科,之后考上清华研究院,入外文系,一生投身于文学世界。</p><p class="ql-block">杨绛文采斐然,著作等身,戏剧、小说、散文全面开花,受到的评价很高。</p><p class="ql-block">她在20世纪40年代初入剧坛,创作了《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被认为是喜剧的双璧,中国话剧库中数得上来的好作品。</p><p class="ql-block">她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特殊的社会生活,通篇采用了幽默和讽刺的笔法,描摹了知识分子在建国之初的众生相。出版之后,文学家施蛰存评价其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p><p class="ql-block">此外,杨绛的散文作品很多,比如叙写下乡生活的《干校六记》、追忆亲人朋友的文集《杂忆与杂写》等,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展现了她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与态度。</p><p class="ql-block">在学术领域,杨绛也造诣颇深,她不仅研究外国经典文学、哲学作品,还翻译了法语、西班牙语、希腊语等著作。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中文译本,还因此得到了西班牙国王亲自颁发的骑士勋章。</p><p class="ql-block">杨绛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展现了她深厚的学养和不懈钻研的精神,为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这也是她抵抗时代动乱、获得内心平静的寄托。在经历那些非人力所能掌控的灾难时,她也始终坚持读书治学。</p><p class="ql-block">她身上具有知识分子的风骨,对物质条件要求不高,生活艰苦朴素,平心静气,不争不抢。</p><p class="ql-block">她有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原则,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对人世有深刻的洞察,看过了无数丑陋,却又不失去希望,相信人性的良善,相信能够找到通往光明世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她发自内心地热爱她所做的一切,因此不矛盾,不分裂,不纠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曾说:“犀利而不粗暴,宽容又不盲目,坚持理性,面对现实,同时又不失理想和激情,这是知识分子以及所有社会成员的伟大美德。”</span></p><p class="ql-block">在杨绛的身上,就具有这样鲜明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从12岁入学振华女校,到21岁离开东吴大学,杨绛人生中最求知若渴的学生时代,都是在苏州度过的。在她的成长之路上,始终离不开父亲的谆谆教诲。</p> <p class="ql-block">虽然杨绛出生在北京,但是她的故乡是江苏无锡,无锡是江南名城,自古便是富庶文明之地。这里风景如画,人文荟萃,英才辈出。</p><p class="ql-block">杨氏家族在当地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用杨绛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寒素人家”,她的曾祖父、祖父都是书生、穷官,但秉性正直,酷爱读书。</p><p class="ql-block">父亲杨荫杭曾赴日本、美国留学,先后就任江苏省、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杨绛四岁时,他奉调到北京就职,担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p><p class="ql-block">母亲唐须嫈是一位贤惠文静的知识女性,从不抛头露面,甘做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料理家务。</p><p class="ql-block">在杨绛的印象中,父母就像是老朋友,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他们总是无话不谈,尤其是父亲辞官后做了律师,会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详细说给母亲听,两人一起分析,一起议论。</p><p class="ql-block">这样一个和睦自由、民主开朗的家庭氛围,为杨绛打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儿时的杨绛不仅深得父母的喜爱,旁人对她也是喜爱有加。</p> <p class="ql-block">1932年,杨绛和钱锺书在浪漫的三月相遇,春意盎然,清华园的丁香、紫藤盛开,幽香袭人。</p><p class="ql-block">在牛津的日子里,夫妻俩相互扶持,伉俪情深。杨绛也从不食人间烟火的淑雅女子修炼成了应付生活琐事的能手。</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在1937年5月,杨绛生下了女儿钱瑗,自此开始了“我们仨”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抗战八年,杨绛饱尝战乱之苦,心情是沉重的,她在抗战胜利的热切期盼中,艰难度日。但在面对战乱中的危机时,她却能做到从容以对。</p><p class="ql-block">杨绛更是甘做“灶下婢”,辅佐丈夫全力创作《围城》,这段经历被传为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她的快乐法则:一是心中不要存在憎恨,二是脑中不要存在担忧,三是生活简单一点,四是对他人多点给予,五是对自己少点期盼。</span></p><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坚持这些法则,心胸开阔,境界高远,欲望很少,只求认真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因此很容易获得快乐和满足感。</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来说说杨绛在戏剧方面的成就。 二十世纪40年代,被日寇控制的上海,人们寻求精神慰藉的方式是看戏剧,特别是话剧。当时,我国写剧本还是个盲区,使用的剧本几乎都是翻译过来的。杨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与剧本结缘,并在几个朋友的鼓励下,开始了剧本创作。她的第一部话剧名为《称心如意》,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杨绛又一鼓作气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等。</p><p class="ql-block">其次,杨绛在翻译领域也是得心应手。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杨绛在翻译工作中投入了大部分精力。比如,《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都是这一时期翻译出来的。</p><p class="ql-block">1982年,杨绛被推举为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这是对她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的最高荣誉,完全是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最后,在写作领域,杨绛更是笔耕不辍。</p><p class="ql-block">她先后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长篇小说《洗澡》,中篇小说《洗澡之后》,等等。</p><p class="ql-block">其中,散文集《我们仨》是杨绛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离世后,92岁高龄时创作的。杨绛曾说:“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自己的成就。假如是一个萝卜,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力求做一棵瓷实的包心好白菜。一个人不想高攀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顺其自然,潜力完成自己能做的事。”</p><p class="ql-block">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杨绛在翻译领域影响深远,她的翻译实绩深受专家学者的推崇。美学家兼翻译泰斗朱光潜曾评价: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p> <p class="ql-block">  温婉恬静、人淡如菊,宽厚隐忍、坚定不屈,在她身上获得了完美的结合。 杨绛对灾难和生死态度超然,一百多年经历沧桑,依旧不改初心,活得从容自在。这种态度,可以用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绛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八个字,让德与才达到极致。</span></p><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25日凌晨1时10分,杨绛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p><p class="ql-block">杨绛的一生跨越一个世纪,历经沉浮沧桑,然而,她始终以轻盈的姿态来承担生命的承重;她居于精神的“高处”,却以“不争”的品格寻“平处”而居;她的文字朴素平实,却又隽永风趣,哀而不伤,满载着“走在人生边上”的智慧、豁达和俏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她对抗战火、疾病、时代变幻、生离死别的态度,可谓是生命正能量,在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依然保持着平静、淡然、知足的心态,成为无数人的精神楷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