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油机到水轮机!壶镇百年用电演变,见证机床小镇发展~~~

十八子

原创 朱亮 缙云优生活 壶镇老镇有电灯照明约在民国十五年(1926)左右,比起缙云县城还要早三年。时有壶溪望族春容公玄孙吕显韬(注1),字谋相,号略三(1881一1950)。与下宅四房开印公裔孙吕福善(注2),字善述,号嵚西(1888一?)俩人发起,筹集资金,合伙创办了“壶镇电灯砻磨股份有限公司”。由吕略三任经理,吕嵚西任董事,并聘苏州一陈姓师傅和一位技工负责安装设备。 设备有立式单缸24匹柴油机一台,9伏直流发电机一台,碾米机、磨粉机各一台,职工7人。场地租用节孝祠,公司以发电照明为主,兼营稻谷、小麦加工。经营数年后,因管理不善,股东借支拖欠而影响企业资金周转,被迫歇业。从那时开始,溪头街上有了稀罕的电灯,有了110伏直流线路,杉树电线杆,发电仅供市坛一圈商店。<br><br><br>抗战开始后,日寇沿铁路干线入侵金华地区,为避战乱,武义、永康的工厂纷纷向山区转移。其中永康“华记”米厂老板徐连三、徐宗歧父子就前来壶镇与吕学法(注3)、吕挺焕(注4)、吕德勤等私营业主洽商,合伙经营米厂一事。经双方协商同意:甲方(永康)投入整套粮食加工设备。乙方(壶镇)提供经营场地及9千伏发电机一台(以前留下)。 厂名定为“壶镇公益米厂”,经理徐连三、副经理吕学法、董事吕挺换,工人十余人。这里要提一个人,他叫吕苍飞,族名吕芦生(1908一1983)家住节孝祠搭併屋。从小聪明过人,尤喜摆弄机械,一直为吕显韬、吕嵚西聘用,直至徐连三、吕学法的公益米厂。他是壶镇第一个引进自行车出租及会修理自行车的老板,由于贡献非凡,曾选为缙云县第一届工商界代表,后在永康拖拉机厂任技术员。<br><br><br>公益米厂于1943年6月开始运营,以加工粮食为主,发电照明为辅(因设备只有9伏发电机)。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氏父子将设备全部拆回永康,在壶镇加工时间仅三年左右。从此,壶镇公益米厂停止加工,关闭歇业。 “华记”米厂将机器拆回永康后,给吕学法一个启发“只有办实业,才有出路”。吕学法毕业于金华作新中学,从小就跟随父亲吕显熙做生意,颇有经商头脑。于是,卖掉家中和妻子的陪嫁(舟山黄氏富户)首饰,筹集了资金,在金华办了米厂。继而又与挚友吕挺焕商议:如何尽快恢复“壶镇公益米厂”这块化了许多心血的招牌谋划。通过酝酿,决定以股份制的形式向族内和亲朋筹集资金,结果信息一发,马上吸收了许多股东,共300股。吕学法自认150股、吕明仕75股(与女婿朱绍姜)、吕挺焕45股、其余30个零碎股。 股东人数20人左右(吕学盛、吕学廉、吕显雍等人),共筹集资金1,86万元。资金有了着落,马上购置加工设备,厂址设太和堂、吕学廉的菜园(米厂老址),机器设备安装聘请永康芝英应金通和学徒(表弟)应加仕。后因柴油奇缺,应金通只得与吕学法商量,购买木炭机。并雇人从石柱拆卸抬回壶镇改装,用木炭产生煤气发电,沒有木炭时从砻糠代替,一直保持生产正常运行。厂名不变,并产生新的管理人员,经理吕学法、董事吕挺焕、监察吕显雍等人员,直至壶镇解放前夕停止营业。<br><br>1949年11月,壶镇第二次和平解放后,公益米厂恢复生产。此时,吕学法身兼壶镇、金华米厂两职,通过物色和考察决定把壶镇米厂交给有文化、性格忠厚的吕掌铎管理,自己回金华米厂。1951年下半年,朝鲜战争打响,壶镇公益米厂接到县军管会通知,要求尽快加工粮食,支援前线。当时工人们日夜不停加工,完成政府交给的任务。 1956年3月,为滿足商店和个别用户用电之需,向缙云电厂购入两部汽车引擎和一台14,4千瓦交直流发电机,取代原来那台旧老的9伏直流发电机。<br>1956年4月,壶镇公益米厂改私营为“公私合营” 1958年9月11日,由缙云县水利局承建,壶镇区委牵头的浣溪水库(跃进水库)工程正式启动。总指挥县水利局田唐周、副总指挥副区长李光、原壶镇镇长、水利局干部吕兆书、区水利委员吕郑圭。大跃进年代,一声令下,工地马上一片热火朝天,民工们日夜奋战。浣溪水库的民工由壶镇、三合、三联、白六4个公社社员为主。水库建成后灌溉、照明用电均属以上4个公社区域。水库工程仅用了540天左右便胜利竣工,並安装了75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于1960年5月1日正式投产发电。从此,壶镇老镇大部份居民点上了电灯,虽然15支光灯泡光线偏红,不十分亮,但比起煤油灯可舒服多了。<br><br>自1956年起,镇内线路由110伏改为220伏交流线路。浣溪二级电站投运后,第一条线是由电站至轻机厂的10千伏线路(专供),线柱还是木杆、木横担、8号铁丝、针式瓷瓶架铺。六十年代后逐步增开新民、五里牌、团结等10千伏线路,陶滩变电所建成后辐射至棉纺厂、唐市、前陈等地方。 1959年,区委针对老镇周边村庄用电紧张实际情况,特别是碾米一块,群众反映強烈。所向县政府反映,结果同意由区抽调部份同志去金华双龙电站专门学习水轮机(木制)制造发电技术。由县水利局丁德泽副局长带队,壶镇区由赵先敏(注5)带队,青年赵培富、卢仕田、卢(周)新富等6人。在金华学习三个月后回壶,即分点制作水轮机,利用水碓水冲击力带动轴发电。地点有湖川关帝庙边水圳,下新屋水碓,天妃宫。木制水轮机主要由沈宅沈赛宝研发制造,由金华培训回来的同志负责安装发电。 当时湖川的水轮机用于碾米,天妃宫是用18匹柴油机,也是碾米,下新屋的水轮机动力最大,用于轻机厂的车床加工(车床搬到水轮机旁)。还有宫前、前路等村的水轮发电机碾米、利用木制水轮机发电是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使农民脱离了水碓捣米的窘境。以上的水轮机使用时间有长有短(长的延续到80年代),以后就由浣溪电站水轮机发电机组供电,木制水轮机逐步淘汰,也是那年代临时救急发电的一个过程。<br><br>1961年8月,三联乡农田旱情严重,区委马上组织力量在杜圳潭边建了缙云县首座电灌站。内装三台电动抽水机,总容量30千瓦,灌溉1000余亩农田,大大减少了农民损失。 1969年,缙云县农业服务站组织了力量,对横塘岸、岭头方水库的勘测设计。10月壶镇区成立岭头方兴建指挥部,9个公社各组织一个民兵连,自带口粮、铺盖参加建设,民工均由各生产大队派工落实。<br>1972年7月1日,岭头方200千瓦水轮机发电机组安装竣工投产,电供东金、三联等公社。1978年4月岭头方水库大坝竣工,坝底宽180米,底长50米,坝高32米,坝顶长195米,顶宽4,5米,溢洪道圳长28米,库容300万立方米。电站建成属壶镇区集体所有,总投资105,78万元,职工20人。 陶滩35千伏变电所于1970年11月11日动工兴建,工程由缙云棉方厂承建。1971年12月10日竣工投产,主要用于缙云棉纺厂扩建之需。<br><br>南宫寺火电厂于1970年投产(450千瓦柴油发电机),主要也是供电于缙云棉纺厂。因缙云棉纺厂是由省轻工业厅主管,是壶镇唯一一家国营企业,重点扶持对象。 自浣溪水库二级电站发电后,壶镇区的供电部门正式成立,也称厂电。电厂由赵先敏负责(厂长),初始人员有卢仕田、赵培富、蔡坤富、沈正田、邵方雄、汪章康、王芳余、朱兴坤、吕美玉、吴章吐、朱本福等人。开始人员住宿、办公地点无着落,先后在轻机厂、六三公祠堂、东公常贮店面、大会堂,最后落实在东公祠堂(老电厂),直至七十年代末移至现供电所。 从民国早期的柴油机、到改装木炭机、木制水轮机、汽车引擎发电的壶镇初始工业。再利用山区水源优势建水库,利用水轮机发电,一步一步演变地走过来,从而,实现了农村基本电气化的发展史。我们不能忘记像吕略三、吕钦西、吕学法、吕挺焕、赵先敏等先辈们为了壶镇的电力事业,辛勤无私地付出。他们尽心尽责,责无旁贷地为我镇工业用电出谋划策,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无法用语言衡量的。<br> 注(1):吕显韬、乳名发兴、字谋相、号略三(1881一1950),春容公裔孙。毕业于赤诚公学,辛亥革命时追随吕逢樵光复处州,历任军政分府讨虏队营部书记,丽水县实业科长兼财政助理验契主任,浙江省实业厅咨议,陕西省省长公署咨议。还曾任永康商会主席,处事精敏,永康县县长朱浣青访其庐,赠以《慕古斋》三字。<br><br>注(2):吕福善、字善述、号嵚西(1888一?)下宅四房开印公裔孙。辛亥革命时期追随吕逢樵光复处州,历任北伐队第四连连长,革命军二十六军司令部咨议,丽水县统捐局局长,荣获七等嘉禾奖章。 注(3):吕学法、字克豁(1919一1994),春容公裔孙。毕业于金华作新中学,毕业后帮父打理店铺,经营“正昌”棉布。抗战时期与族人合伙经营“公益米厂”,办实业。抗战结束,又在金华办米厂,多次为地下党提供经费,支援革命。<br><br>注(4):吕挺焕、字子歧(1901一1978),文球公裔孙。毕业于崇正小学,“同泰”蜡烛创始人,与吕学法共筹“公益米厂”。曾研制枯痔散,广为布施,寄兰州军区总医院,成功试验饲养新疆绵羊,曾担任壶镇工商联付主委。<br><br>注(5):赵先敏、字鹤龄(1928一?)毕业于省立蚕校。县第二届人民代表,白六乡副乡长,壶镇轻机厂首任厂长,壶镇首任电厂厂长,供电所所长三十年。1988年退休后,一直关心公益事业,义务指挥建造壶镇电视塔。<br><br>资料来源:<br>缙云县电力志,缙云文史资料,壶溪吕族志,春容公房谱,卢仕田、赵培富、应加仕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