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冯占军 摘录整理</p> <p class="ql-block"> 明成化版《山西通志》,此志现存版本只有成化十一年(1475)刻本,北京图书馆藏。山西大学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二(1933)年影抄本,系据北图本影抄。1993年,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1995年与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合并,更名为山西省更志研究院)复印了山西大学图书馆影抄本,并自北京图书馆购得成化本原本复印件和胶卷。依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的体例制订凡例,组织人员点校该志。1998年11月,该志由中华书局出版。16K,1700千字。</p><p class="ql-block"> 明成化《山西通志》是山西省第一部省志,也是全国最早的省志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 作者胡谧,字廷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天顺元年(1547)进士,成化五年(1469)任山西督学佥事,尝重建温公书院,旋任提邢按察司副使。</p><p class="ql-block"> 主修人李侃(1407—1485),字希正。东安(今廊坊一带)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授户部给事中。成化二年(1466)任山西巡抚。</p><p class="ql-block"> 此志始修于成化七年(1471),十年(1474)成书,十一年(1475)付梓。记事止于九年(1473)。唯名宦载成化十二年(1476)差代理监法之陈鼎,当为初刻成书时补入。</p><p class="ql-block"> 此书体例,卷前有山西四境之图一卷。正文共一七卷四十一门,附十一门。卷一建置沿革、国名、郡名、县名。卷二分野、疆域、风俗、形胜(形势附)、山川(岩洞井泉渠堰附)。卷三城池(堡附)、关塞、津梁、烽堠。卷四宗藩、公署(廨字附)、学校(社学、书院附)、仓场、驿递(铺舍附)、宫室。卷五坛埠、祠庙、陵墓(义冢附)、寺观。卷六土产、户口、田赋、土贡、兵备(屯田附)。卷七古迹、祥异、景致。卷八名宦、寓贤。卷九人物。卷十人物、隐逸、烈女、仙释。卷十一圣制(诏制附)。卷十二至十五集文。卷十六集诗。卷十七碑目。</p><p class="ql-block"> 成化《山西通志》各门记叙较有章法,其时山西省辖太原、平阳、大同三府,汾、沁、辽、游、泽五州,十六散州,七十五县。各门依府、州、县为序。关塞、烽堠的分布自成系统,则依其系统记载,其军事月途,一目了然。山川、祠庙、古迹,凡同名的合并在首见条目之下。历代名宦人物一般依时代为序,属同一家族者则合并叙述,以著其世类。明代名宦分文、武,人物分化、隐。集文不依体裁分,而据内容分为总类及郡县、山川、城池、关塞、津梁、公署、庙学、宦室、坛庙、休养、寺观、土产、古迹、祥异、名宦、杂、仙释、列女、人物二十类,大体与前述各门相适应,便于对照阅读。碑刻凡重要而文字完整者收入集文,其余列入碑目门。</p><p class="ql-block"> 此志各门中有两门颇有特色,一是宗藩门,以往地志所无。山西在明代有不少宗室封王于此、太原、大同、汾州等地宗藩势力极盛,占有土地,奴役百姓,胡作非为,民怨沸腾,官府畏惧。他们之中也有些人著书、刻书,为发展文化作出了贡献。无论是研究明代宗藩或山西地方史,都不能忽视此志的记载。二是碑目门,此门宋代《舆地纪胜》已有,但在山西方志中,却属初见,载碑六百多通,列碑名、作者、年代、地点,开山西金石学之先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