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画中之兰亭《富春山居图》一一云卷云舒

云卷云舒

<p class="ql-block">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原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 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内容约80%为桐庐境内富春江景色,20%为富阳景色。 </p><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富春江,贯穿于桐庐与富阳两县,黄公望用了七年时间,创作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只有自身体会,才能绘画出如此绝美的画卷。此图历经千年,为世人留下诸多感人故事。据载,清初时收藏此画的收藏家吴问卿在弥留之际欲将其火殉,被其侄从火中抢出,独装裱,人称“剩山图”,"吴用师卷"两段。这卷名画历尽沧桑。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最后画的前半段就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最终,此剩山图为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后半段吴用师卷则一直深藏于清宫中,后被运往台湾。几百年来,此书一分为二,未再重合。近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己多方努力,相信有朝一日总能够“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临摹的《富春山居图》长卷视频。此卷装裱后横960厘米,纵57厘米。</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临摹局部图片</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临摹局部图片之一。</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临摹局部图片之二。</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临摹局部图片之三。</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临摹局部图片之四。</p> <p class="ql-block">此画参加了丁酉年晋中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书画展。</p> <p class="ql-block">  临摹,是绘画者入门阶段必须的功课,其实也是终身的功课。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古代名画来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和领悟中国画的表现方法。</p><p class="ql-block"> 山水画的表现对象是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山山水水,树木花草,亭台楼榭,烟云变幻,无所不包。通过临摹古画,可以总结古人观察、表现山水景物的方法,以之作为自己写生、创作山水画的参考,逐步地提高绘画的造型能力。从中体会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内涵,从前人的优秀作品中吸收营养,为自已所用。</p><p class="ql-block"> 我作为国画初学者,第一次尝试临摹长卷,虽然不能深刻体会古画精髓,作品也很粗糙,笔墨也不到位,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作为一次大胆尝试,挑战自我,我努力了,也很有成就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