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十年前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早己成为凝聚的历史。那些尘封往事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是我一生无法释怀的知青情结。</h3> <h3>那是在1968年1O月1O日,我们学校请来一位山西人做报告,主要内容是介绍山西农村的现状及美好的前景:“滿山遍野的果树,一望无际的麦浪,牛羊成群,鸡鸭无数……“会后马上就有一些同学强烈要求去山西插队落户,甚至出现咬手指写血书以表决心的惨烈场景。</h3> <h3>其实许多知青的家长并非心甘情愿,只是不敢抗命,内心深处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那个年代整个中国充斥着为革命甘洒一腔热血的气氛,我亲眼目睹红卫兵将毛主席像章別进肉里的伟大壮举。在我们心中的定位是崇拜英雄,怀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理想主义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特征,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是烙在我们思想深处的格言。</h3> <h3>1968年12月21日晚上八点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中播放了毛主席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在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对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h3> <h3>最高指示一发表,北京整个城市都沸腾了,几十万革命的师生员工连夜上街游行,锣鼓喧天直到深夜。不少狂热的同学当场写出决心书、保证书、刷出了大幅标语,纷纷豪情滿怀地表达“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插队落户闹革命”的雄心壮志。</h3> <h3>我们学校是1968年12月26日下午四点乘专列离开北京的。北京车站人山人海,欢送的亲属们紧紧围住要走的人,千叮咛万嘱咐说到激动处,不免失声痛哭。那是撕心裂肺的痛啊,不能说,不能诉苦,只能忍着。</h3> <h3>站台上充滿了生死离别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场面。有些人开始还是抽泣,到后来忍不住嚎啕大哭以发泄心中的郁闷,空气中弥漫着悲切与凝重,压得人透不过气来。</h3> <h3>那天下午,整个专列,整个车站,整个北京城最孤单最痛苦最可怜的人应该是我。我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悄悄地蜷缩在车箱犄角旮旯处,双手紧紧捂住脸,泪水还是泉涌般的从指缝间不断流出来,我在默默地思念着家里的亲人……文革中我的家庭受到冲击,被抄家、父母被批斗、挨打、关押。当天晚上我揭掉封条,带着妹妹走进被抄过的家里,重新支起床板,拾起被踩脏的被褥。我熬了一锅玉米粥,兄妹俩边吃边哭。当时我15岁上初二,妹妹只有10岁小学三年级。从那天以后。我那天真活泼、可亲可爱的小妹变得孤言寡语、整天以泪洗面。我俩相依为命,整个北京城举目无亲。家里剩的粮食不多,我每天除了煮稀饭还做过软锅摊儿,日子过得很艰辛。我很心疼妹妹,怕她受委屈,不让她出门。(好几次我见她从外面回来后总是泪流满面,问她怎么了,她咬紧牙关什么也不说)有一天妹妹趁我不注意,偷偷溜出去到菜站拣回一包菜叶子,她说.:“小哥,我们好久没吃菜了,你就让我出去拣点菜叶吧,我不怕人家笑话我。"听到这我的心被拧得紧紧的,不禁捶胸顿足,仰天长叹!我觉得对不起小妹,让她受苦了。就在我俩弹尽粮绝走投无路之时,收到二姐寄来的三十元钱,犹如救命稻草,从此我除了改善生活,还带着妹妹去首都影院看电影,去玉渊潭游泳。现在父亲虽然解放了,妈妈仍然蒙冤在四川老家。</h3> <h3>随着汽笛响起,火车启程了,缓缓驶出北京站。第二天上午到了怀仁县,改乘大卡车开往新家园公社。下车后受到当地乡亲们热烈欢迎。</h3> <h3>我们学校150人分到四个大队,我们分到新家园大队的38人,再分到十二个小队,我们5人分到十二小队,暂时住在车把式戈义家。她母亲为我们煮了一盆鸡蛋。我们住他家西屋,有火炉热炕暖呼呼的。</h3> <h3>冬去春来,我们跟着小队社员一起耕地、播种、拉冬轱辘、锄草、间苗、浇水、施肥……我们三十几人在一个食堂吃饭,队里派了大师付,我们每天留一个同学帮厨,拉风箱。国家给我们知青每人每年528斤口粮,是当地农民的两倍。农忙时专门有人把饭送到地里吃</h3> <h3>秋收之后开始农田水利建设、修水库、平整土地。</h3> <h3>年终分红是老乡们一年到头最大的念想,会计的算盘拨得飞快,噼里啪啦的响声牵动着全队老少的神经。</h3> <h3>到了年底小队召集社员开会,核对每个人挣了多少工分,然后算出每个工分价值2角8分,我一共挣了3O2个工分,合74元5角6分。扣去口粮.煤电费,最后分到手里只有18元。我呆呆地盯着手里的钱,反反复复搓来揉去,难道这就是我一年的收入吗?我们同学所在小队的分配都不一样;最高的每个工分5角多,最低的1角2分,旁边一个村子每个工才8分钱。</h3> <h3>第二年,我主动要求去大队砖窑干活,那的活又苦又累,属于重体力劳动,但工分很高,一天能挣2个工分。头几天干装窑.出窑,用背袋搂往26块土坯(13O斤左右)送进窑中摆好,因背起后土坯超过头部,进窑下台阶时常常前倾砸脑顶,出窑时要背起3O块砖上台阶出窑,双腿很吃劲,几次腿发软险些摔下台阶,想想都后怕。更要命的是,几天下来,后背皮都磨破了,汗水浇过剧疼。我让厂长看完伤口后,他说再过几天磨出茧子就沒事了。我晚上睡觉只能爬着睡,笫二天我去公社卫生所,赤脚医生说.“别干了,再过几天磨不出茧子,骨头就要露出来了,还容易感染,甚至破伤风。”如果我被砖窑退回小队,真是太丢脸了,无地自容。我硬着头皮请求厂长给我換一个工种。</h3> <h3>厂长看着我是知青的面子,就让我去拉土。这个活是给脱坯的人供应黄土,人家要多少你必须送多少。我们俩人一个车,一个拉一个推,最陡的坡4O度。供8个脱坯人,每天4O车土。为了不影响脱坯人和泥,我们每天凌晨三点必须起床,(我靠闹钟)吃点早饭,然后到村东头我的搭档家门口学鸡叫,把他喊醒,俩人一起去砖窑(5公里远)大约4点摸黑拉土,早上8点送饭的来了,这时我们己拉30车土了,休息一下吃饭,一个窩头一碗粥一盘酸菜,多少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吃完跟沒吃似的。饿!刻骨铭心的饥饿!跟我一起拉土的伙计,他家送来的饭里包括灰灰菜、扫帚菜、马齿笕、还有槐树花掺和到窩头里真香,他经常与我一同分享,我实在过意不去。到了秋天玉米熟了,便去玉米地摘些玉米棒子放在正在烧砖的窑顶上,埋在土里,一会儿就熟了,我一次可以吃十根。帮人上房梁时,中午管饭,每人2斤黍子糕外加一碗羊肉,我狼吞虎咽不超五分钟吃得干干净净,意犹末尽。永远吃不饱的样子。记得一次我们三个同学 偷摘果园一筐杏,扒煤车混进小峪煤矿,蹲在路边卖了两个多钟头才卖完,共计1元2角,我们三人走进职工食堂,求矿工換成饭票,共买了三十个白花花的大馒头,每人十个,边吃边品味,感觉到了天堂,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这顿馒头是我一生中吃得最香的一顿馒头。终身难忘!</h3> <h3>那时我们村不种水稻,麦子种得很少,一年每户只分5斤小麦,2斤胡麻油,10斤黍子,1O斤高梁,1O斤油麦,20斤小米谷子,其佘全是玉米。只有谁家办婚事,才能吃上黄米面油糕或白面饺子。</h3> <h3>在砖窑拉土挣了60O多工分,然而工分值下降成1角2分,还不如头一年在队里干农活挣得多。又到回家探亲的时候了,一年拚死拚活、省吃俭用轵攒下的钱还不够车票钱。于是我们从大同偷偷登上一节装煤的货车,一路上都很顺利,到了张家口站,被车站公安发现扣住,每天我们三人在车站当装卸工干苦力,挣够车票钱才放我们走,真晦气。</h3> <h3>记得1971年春节之后,我约我的插队同寝刘小辉一起去颐和园游玩,我俩逛完长廊己近中午,饥肠辘辘,便走进一家餐馆,由于囊中羞涩只点了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和一盘尖椒土豆丝及两碗米饭。菜迟迟没有上来。只见旁边那桌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小年青,要了一桌子菜,只是蜻蜓点水一般象征性吃了几口便走了。我俩交换了一个眼神便心领神会,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发自本能的同一个动作,换桌子。我俩迅速坐到邻桌,风卷残云一般,很快杯盘狼藉。这时女服务员正好过来给我们送菜,用一种鄙视的眼光狠狠地瞅了我们一眼,这眼光深深扎进我的心尖,刺痛了我的自尊心。</h3> <h3>第三年,有一修公路的指标,我和刘小辉立即报名。除挣工分外,每月还有5元钱补助。由于我俩出色表现,深得领导信任,很快让我负责计工员工作,小辉负责宣传工作,刻蜡版油印工地战报。由于能吃饱了,活又不重,精力旺盛,每天早上练习长跑,白天也有功夫看看《唐诗三百首》闲时自己也练练笔,孤芳自赏。有时是自作多情,多愁善感,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年底。</h3> <h3>1971年12月26日,在我插队整整三周年的这一天,我从山西回北京探亲,当火车缓缓驶进车站,车门打开的一瞬间,我百感交集,浮想联篇,我沉重地走出车门,急切地奔向出站口,我一口气冲进邮局,奋笔疾书,写下了我人生笫一首完整的诗:《京都行》七律</h3><h3>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褴衣客京华。</h3><h3>滿目豪繁越千古,故城意气欲腾达。</h3><h3>风流子弟皆翘首,幽室盆兰亦挺拨。</h3><h3>三载弹指光虚度,浪子含羞又还家。</h3> <h3>这首《京都行》是我插队三年后二十岁时的原始冲动,有感而发,一气呵成,抒发出当时的真情实感。我上大学读了中文专业之后,曾对此诗平仄.格式.对偶.排比等挑出许多毛病,也想进行规范修改,但我一个字沒动,我不忍“以辞害意"尊重历史,尊重原创。我们厉经两年修好大同到太原的国防公路。修完路再回到村里,发现大队己为我们建了砖房共十八间,院内还有4亩菜地一口井。同学当中有去公社当广播员的,有去县广播站当维修电器设备的,还有招工去了煤矿工作的,铁路工厂工作的,有当中学、小学老师的,教书育人。还有上大学中专的,我是在1973年被推荐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离开村里的。</h3> <p class="ql-block">我的插队生活将近五年,这段青春岁月伴随汗水.泪水、委屈、无奈.留下许多血和泪的回忆。笔者前些年参加过几次关于知青问题的座谈会。众说纷纭,横看成岭侧成峰,有人看到知青光辉的一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人看到知青阴暗部分,他们描述出来,那都是真的,但那也只是知青的一部分而己。苦难中铸就辉煌,屯垦拓荒,辛勤耕作,修桥筑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推广农业科技,抢险救灾,医疗济困,曾经造福一方,将城市文明和文化带入农村的功绩不可磨灭。</p> <p class="ql-block">城市知青下乡算工龄,同样农村人返乡劳动几年考大学工作后,下乡期间不给计工龄,这该怎么说?这些不算工龄的回乡知青全国1200多万,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天生就是受苦的命吗?</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的光阴,瞬间即逝,岁月匆匆……</p><p class="ql-block">五十年的沉淀,酿成了一代人的“知青情结”</p><p class="ql-block">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p><p class="ql-block">穿过半个世纪的迷雾,</p><p class="ql-block">凝望遗失己久的青春。</p><p class="ql-block">凿开封存己久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寻找当年的激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