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名字叫《前锋》

至简

<br></br></h3></br>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在东南沿海的福建前线曾经活跃着一支军队的专业文艺团体,它就是前福州军区文工团,它的名字叫——“前锋”。<br></br> <br></br><h3>       “前锋文工团”始建于1957年,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文工团”,1985年百万大裁军,随着福州军区的撤销,“前锋文工团”也随之撤销,部分人员与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合并,前后一共历时28年。</h3></br> <h3>      “前锋文工团”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军队文艺队伍,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跑遍了闽赣两省的所有高山海岛,为前线三军的文化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br> <h3>      第一代的“前锋人”曾经受到过“毛主席”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h3></br> <h3>“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主席接见。</h3></br> <h3>      这是1964年“前锋话剧团”赴京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与我团演职员合影。</h3></br> <h3>      “朱德”委员长接见我团演员,中间那个浓眉大眼的男演员“梁志鹏”是我的分队长,他曾经在多部电影中扮演角色,其中《林海雪原》中的“坦克”——“刘勋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已经是八十八岁的高龄了,脑子依然很好用,出口成章,经常在战友的微信群里即兴作诗。其女儿是著名的影视演员“梁静”,曾经成功扮演过许多角色,是我们前锋二代的代表人物,也是前锋人的骄傲。其女婿是大名鼎鼎的电影导演“管虎”,曾经执导了《八佰》《金刚川》和《黑洞》等许多影视剧作品。</h3></br> <h3>      “周恩来”总理接见我团在全军文艺汇演中获奖的小话剧《母子会》的主要演员“徐子明”等。</h3></br> <h3>开国元勋“贺龙”元帅接见我团演职员。</h3></br> <h3>“陈毅”元帅接见。</h3></br> <h3>“叶剑英”元帅接见。</h3></br> <h3>       作为一名70年入伍的晚辈,我有幸参加了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在北京进行的“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受到了“华国锋”和政治局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h3></br> <h3>后面第三排左数第五个就是我,认出来了吗?那时我二十四岁。 </h3></br> <h3>      前锋歌舞团的骨干都是“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的高材生,技艺精湛,水平很高。</h3></br> <h3>      这是在“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的舞剧《送盐》。 </h3></br> <h3>      舞剧《送盐》反应的是江西老区人民冒着生命危险给井冈山的红军战士送盐巴的故事,深得观众们的好评。</h3></br> <h3>《送盐》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h3></br> <h3>舞蹈《朱德的扁担》也是全军的获奖节目。</h3></br> <h3>      由“李华”和“高国庆”出演的双人舞蹈《格斗》更是红极一时,全军全国文艺团体都争相学习。“李华”后来调到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任编导,是军队文艺界为数不多的“少将”舞蹈编导。</h3></br> <h3>      这是1971年6月份我随团第一次下部队到闽南地区演出,历时三个多月。这是我们乘坐海军的炮艇环绕“鼓浪屿”时的合影,右上角那个肩膀上被搭了只手的就是我。</h3></br> <h3>下海岛演出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h3></br> <h3> 下海岛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战友们都很乐观。</h3></br> <h3>当年我们正年轻。</h3></br> <h3>乘坐登陆艇驶向海岛。</h3></br> <h3>到达目的地,准备上岸。</h3></br> <h3>      在福建的黄岐半岛演出,由于交通不便,所有的服装,道具,布景都需要我们肩挑手拿,这样的文艺团体现在恐怕不可想象了。最前面的女兵是团里的主要演员“程燕”,其父是开国少将“程世清”,原26军的政委,曾经任江西省“一把手”,她照样的吃苦耐劳,文工团里有不少军队和地方的干部子女,他们都非常积极向上,很能吃苦。</h3></br> <h3>一路欢歌笑语。</h3></br> <h3>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h3></br> <h3>      作为一个大军区文工团,要担负着前线“陆海空三军”的慰问演出,任务是繁重的。</h3></br> <h3>每到一处都受到部队的夹道欢迎。</h3></br> <h3>      那个年代的军队文工团都是自己“装台”和“卸台”,登高,挖坑都要自己干,主要演员也不列外。</h3></br> <h3>       这是在海岛演出现代京剧《红灯记》时遇到大风,演员们为了布景不被刮倒,在布景后面扶着坚持演出,这个场面恐怕再也看不到了。</h3></br> <h3>在野外搭建舞台。</h3></br> <h3>埋杆子,搭舞台。</h3></br> <h3>解放牌汽车就是我们的“化妆台”。</h3></br> <h3>演出前的“化妆”。</h3></br> <h3>深入基层是每个文工团员的“必修课”。</h3></br> <h3>自己缝制服装道具。</h3></br> <h3>下到基层班,排演出恐怕是如今的文艺团体无法做到的。</h3></br> <h3>为海岛战士们演出。</h3></br> <h3>       全军区的部队如果要跑一遍需要三年的时间,可见战士们看一次军区文工团的演出是多么的不容易。</h3></br> <h3>在舰艇上演出。</h3></br> <h3>海边就是我们的“舞台”。</h3></br> <h3>活跃基层部队的文化生活,功不可没。</h3></br> <h3>年代的记忆。</h3></br> <h3>永远的记忆。</h3></br> <h3>为海军战士演出</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