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讲述岁月故事(一)——献礼八一 致敬军人

喂,小栗呀

<p class="ql-block">  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美好的回忆。每次翻阅,总感温馨。老照片留下瞬间的永恒,青春不再,人生过半,往后余生愿安暖康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特推出“”八一专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献礼八一 致敬军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军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穿上军装就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使你的灵魂得到洗涤,人格得到升华”。天桥公安分局近270名离退休老同志中,有近60%的人曾经过当兵。曾经当过兵不是一句轻松的笑谈,因为那是一种特殊的经历,那是一种无法表达的情感。曾经当过兵不是一段缥缈的梦幻,因为那是一生难忘的体验,那是一种生命深处的眷恋。曾经当过兵,就是一种生命的机缘,曾经当过兵,就是一种永远的怀念,那是一段无愧无悔的岁月,那是一曲同生共死的和弦。不管你是富有,还是清贫,不管你是士兵还是军官,无论何时何地,提起军营里的日子,你都会精神振奋,青春再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那一张张老照片,来听听曾经当过兵的老同志们讲述难忘的军旅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陸诗云,78岁,1961年7月入伍,1966年9月入党,历任济南军区后勤卫生学校学员,济南军区总医院护士、护师、主管护师,1987年12月转业到天桥公安分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我们的国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盘局台湾的国民党叫啸返攻大陸时我初中毕业应征入伍到原南军区卫生学校学习护理。毕业后国家形势稳定分到原軍区总院外科病房工作。二十多年的工作中,遵照毛主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教导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到急病人所急、解病人所痛、帮病人所需……赢得了病人的尊重。抚今追昔,当年融洽的医患关系仍记忆犹新,有一位在烟台驻軍营职科长晚期肝癌不幸病逝,十几年后他的妻子于大姐出差路过济南专门到医院找到我们,说:“当年你们对我老伴的照护,一直感激在心,我也快退休了,趁这次路过济南來看看你们”。虽然当时沒有任何物质的交往,但彼此真挚的感情却是千斤难买。还有一个做胸部大手术的老人,术后大便干结烦燥不安,坐卧不宁,当我用手帮他扣出干结的粪便,他眼含泪水涚:“闺女你救了我一命啊,做了一的兒女未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8年部队百万裁軍,四十多岁的我转业到天桥公安分局南村派出所,开始有些畏难,在领导及老公安的帮助下逐步适应工作,受到居民群众的肯定和支持,较好完成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建軍九十五周年到來之际,看到祖国国防更加强大,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我感到曾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为兵服务的后勤卫生工作而欣慰和光荣,做为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我更感到青春无悔人生无撼!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国防更强大,人民更加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平宣,77岁,1963年7月入伍,1966年4月入党,历任海军北海舰队后勤部护校学员,海军航空兵山海关站卫生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助理军医、军医、主治军医、济南军区第三干休所卫生所所长。</span>1988年12月转业至天桥公安分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軍队一一智慧、力量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文:李平宣</p><p class="ql-block">曾记否?</p><p class="ql-block">五十九年前,一群意气风发的帅哥靓女迈出中学大门,</p><p class="ql-block">一步跨进军营、军校,开始了一生中的命运大转折。</p><p class="ql-block">一身海军军装戎装素裹,把他(她)们装扮得英俊、潇洒和坚毅!</p><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p><p class="ql-block">在部队大熔炉里,经过无数次的锤练,</p><p class="ql-block">终于成为一个真正有用之人。</p><p class="ql-block">一个军中的白衣战士,</p><p class="ql-block">一个为国防强大,为抵御外敌入侵的无畏士兵,</p><p class="ql-block">一个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共产党人。</p><p class="ql-block">啊,我的部队,我的军营,</p><p class="ql-block">感谢军中熔炉锤炼他成为祖国需要的螺絲钉。</p><p class="ql-block">今天,</p><p class="ql-block">戍装虽不再身,</p><p class="ql-block">但是,您曾注入他血脉中的无穷智慧和财富,</p><p class="ql-block">仍在这片热土上发挥看无尽的能量。</p><p class="ql-block">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虽年过古稀,宝刀不老,誓将余热继续释放,直到“句号”划定!</p><p class="ql-block">敬礼,鲜红的軍旗!</p><p class="ql-block">敬礼,可敬可爱的海魂衫!</p><p class="ql-block">敬礼,伟大的人民軍队!</p><p class="ql-block">愿您日益强大、战无不胜,钢铁长城坚不可摧!!</p> <p class="ql-block">  我亲历了“九一三”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当时我是专机保障人员中的一个环节,机场中除警卫、场务、油料、通讯、气象、航调等部门,还有卫生部门的救护车保障人员,我当时就是救护车上的医生,还有一个卫生员。1971年9月12日晚6时左右,我接到通知说一号任务立即到场,我和卫生员马上乘救护车赶到起飞线待命,大概晚上8点左右,三叉戟客机降落本场。所有保障人员和车辆依次退场,但我们继续待命听通知随时进场。回卫生队后我就在宿舍待命,大概在13日凌晨30分,突然听到外场飞机起飞时发动机发出的巨大声响,尤其在夜深人静时,这声音显得格外的振耳欲聋。不一会电话通知救护车立即到场!我乘坐救护车沿内场马路向外切驶去,沿途看到所有保障车辆都停在马路上都没来得及进入保障位置,只让救护车进入停机坪待命。救护车在停好后,我下车才看到草坪上还趴着不少的8341部队(中央警卫1团)持枪的战士,场站的佟参谋长手里还拿着手枪在指挥警卫连的战士。我问旁边负责加油的油料科科长王学高发生了什么事,他说:“不得了啦,不管怎么说也不得了卡”,一会佟参谋长过来顺:“今天晚上的事,回去谁也不准说出去,要以党票做保证!”过了一会通知我们退场,就各自撤回自己的单位。早上起床后发现整个机场被封闭起来,除了食堂采买人员外,一律不准外出,外来人员也一律不准进入,东西起飞线被海军高炮一团的大炮车堵死,这时机场内只有一架伊尔14飞机停在停机坪上(是平时给林彪等往返北京山海关送给养的)。就这样,全国所有的机场进入了37天的禁空期。</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70年代在机场卫生队门前亲手栽的一颗银杏树,当时栽下时有拇指粗,经过半个世纪的雨露滋润,现已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啦,成了机场的一个标制性的植物。</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真诚地感谢党、军队和地方对我的培养、教育,使我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之人!今生不忘党的恩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虽已年迈仍要发挥余热,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杨承为,75岁,1968年3月入伍,1970年4月入党,历任空军汽车三团战士,排长,副指导员,教导员,付营干事,1995年5月转业至天桥公安分局。</p><p class="ql-block"> 我1968年应征入伍,是部队这所大学校,把我从一个农村出身的无知青年,培养成了一名革命战士,经过部队领导、战友的教育和帮助,我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提高了思想觉悟,懂得了革命军人的职责,下决心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做一名合格战士。</p> <p class="ql-block">  这张合影,记得是1968年初,全国兴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解放军。全国征兵工作同时开始,我积极报名应征入伍,当上了一名汽车兵。</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为修建延安飞机场,运输建材生活服务时,在宝塔山下,延河边的留影&nbsp;</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想讲讲空军汽车第三团的故事:第三团自1950年组建后即入朝作战,先后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等4大战役和东、西、中线反击战,官兵们不仅冒着敌机轰炸天天穿梭在后方和前方,为前线部队不间断供应着作战物资和药品粮食,还创造出了雪野行车、冰川行车、山林行车、夜间行车等多项行车"宝典”,被赞誉为”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从朝鲜到国内、从东南前哨到中原大地、从江南水乡到西北高原,到处都留下了第三团官兵战斗的身影,到处都有第三团官兵奉献的英姿。他们先后在朝鲜和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执行任务,行驶近2亿公里,圆满完成了抗美援朝、入闽作战、战备、国防施工、营建、抢险救灾等各项运输任务。</p><p class="ql-block"> 第三团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经过多次转隶调整,迁移换防,像"酵母"一样将汽车兵的种子撒遍了大江南北、祖国各地。部分建制连队配属其他部队,执行各种保障任务,有的完成任务后归队,有的则直接留在配属部队,加入了配属部队的编制;还有的连队成建制被抽调,组成新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1985年9月,空军部队精简整编,第三团编制撤销,缩编为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汽车1营。它是百万大裁军时第三团的悲壮转身,也是第三团的衣钵传承者。值此,空军汽车第三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定格在1985年9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编制已经不再存在了,官兵们虽然脱了军装,但军人的本色并未褪去。因为,在他们心中,"打不跨、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精神永存。英雄的部队,英雄的兵! 聚起一团火,散开满天星。在35年发展历程中,第三团虽经无数次战斗,无数次调防,但老汽车团的精神一直都在发扬光大,老汽车兵的作风一直都在延续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存新,71岁,1969年2月入伍,<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1年6月入党,任解放军高炮六十一师六二九团修理所汽车修理工,1973年2月退伍,</span>1979年12月任天桥公安分局民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写在八一建军节》</p><p class="ql-block"> 文/存新</p><p class="ql-block"> 红色帽徽红领章</p><p class="ql-block"> 绿色军装穿身上</p><p class="ql-block"> 朝霞初上操练紧</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收兵忙</p><p class="ql-block"> 当兵几年卸军装</p><p class="ql-block"> 回籍又把生活扛</p><p class="ql-block"> 勤劳辛苦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老年享福乐洋洋</p> <p class="ql-block"> 《兵脾气》</p><p class="ql-block"> 退伍五十年,还是兵脾气。</p><p class="ql-block"> 出门整风纪,动作很麻利。</p><p class="ql-block"> 说话态度好,诚实讲信誉。</p><p class="ql-block"> 时间观念强,走路摆双臂。</p><p class="ql-block"> 说话很直爽,性格很耿直。</p><p class="ql-block"> 晚上按时睡,早上准时起。</p><p class="ql-block"> 穿衣爱整洁,被褥常换洗。</p><p class="ql-block"> 思念是战友,回忆是营区。</p><p class="ql-block"> 家务活常做,午后准休息。</p><p class="ql-block"> 每天都锻炼,群里常游戏。</p><p class="ql-block"> 还是兵性格,还是兵脾气;</p><p class="ql-block"> 还是兵习惯,还是一二一。</p><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p class="ql-block"> 永远跟党走,终生志不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宗年,70岁,1970年12月入伍,1973年3月入党,历任空军济南456医院班长,管理员,院长助理,1987年12月转业至天桥区公安分局。</p> <p class="ql-block">  1975年,空军济南456医院从江西农村征收六名乡镇干部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女兵,为了锻炼这批女兵,院党委决定在济南军区空军率先组建女兵炊事班,让我担任女兵炊事班班长,这下可把我愁坏了,再难带的男兵都不是问题,可这女兵怎么带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到图书馆翻阅了一些有关女兵特点的书籍,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该怎么处理,就这样走马上任了。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情况分析,这六个女兵的基本素质都很高,其中有三名是来自上海,南昌,广州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另外三名是乡镇干部,她们工作上非常自觉,生活上非常自律。有点缺点不需要批评,稍微一指点就自觉的改正,最后我这个班长都成了“甩手掌柜的”了。女兵班组建后第一个班务会我们就达成共识:一定要为医院党委争气,必须争创一流,经过一年的努力付出,年终工作总结时被评为“空军先进女兵班”并给予集体嘉奖一次,这是当时的合影,其中文柳英同志被选为天桥区党代会代表出席党代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都退休了,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享受着天伦之乐的人生!时过42年后,又从天南地北赶到济南相聚,还是原班人马,照相位置不变。她们当中有的退休时是技术7级(副师级),其中前排左一汤兰英的老公谭晓光是国家体育馆(鸟巢)总指挥,曾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等主要领导的接见。</p> <p class="ql-block">   我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忙并快乐着。退休前过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警生活,军营十八年,从警二十五年。戎马一生,无怨无悔,无上光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胜山,70岁,1972年12月应征入伍,1975年11月入党,曾服役于山东省军区泰安军分区、武警山东总队泰安支队、武警山东总队文工队、武警山东总队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历任战士、班长、排长、队长、政治指导员、文化干事、政治教导员、政治协理员,党内历任党小组长、支部委员、党支部书记、党总支部书记等职。<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98年转业到天桥公安分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间飞逝,岁月流失,算起来转业已经20多年了,非常怀念在部队那20多年的日子。当兵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我很怀念,部队热闹,大家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领导有情有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永记在心头,无论我有如何的才华优秀,他们还是我的好领导老首长,</span>战友更是情深意浓,那些好战友永远是我的好兄弟姐妹。更加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部队参加文艺演出工作队的那段快乐时光。回顾起那段日子,愉悦的心情随即而起,里面凝结了你我情深意厚的战友之情,当脑海里出现每位战友时,心里感觉总是暖暖的,一串串难忘快乐镜头,浮现在眼前,久久不愿离去。时光不会倒流,但翻翻旧照片,快乐时光就会再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郭胜利,70岁,1972年㡳入伍,1974年8月入党,服役于空军第十航空学校第一训练团机务二中队,历任机械员、机械师、中队指导员,1987年转业至天桥公安分局。</p> <p class="ql-block">  当兵经历中有这么一件亊我<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未忘记,</span>时常想起,恐怕是终生难忘。1973年8月,部队驻地发大水,眼看将要漫灌机场,部队奉命修固堤坝。干部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有的搬运器材,有的泡在江水里打桩。我当时是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又刚入党,正是应该积极表现的时候。但是部队的干部老兵都不让我下水,只让我在岸边给江水中的战友递器材,我怎么要求,都得不到允许,整整十几个小时,水很凉,战友们没喝一口水,不吃一口饭。期间,团长数次要别的连队来替换我们,战友们坚决不同意。理由是一换人,刚打好的桩就有可能被浪冲垮。团长感动地流着泪了说:“我命令你们上来!”,战友们罕见地没有服从领导的命令,继续干活。中队长,指导员则一再恳求团长收回成命。最后团长感动地叹了口气,只好作罢。天黑了,大坝终于加固好了,大家这才上岸。这时我都吓蒙了,上岸的战友有好几个人咕嗵咕嗵摔到在地,他们连饿加累,晕倒了。团长赶紧安排军医救人,又让炊事员送来姜汤,安排就餐。多少年我都不明白,平吋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一群最平凡的人,关键时刻怎么就变的这么勇敢无畏。难道这就是中国军人精神。再一个就是当时为什么不让我下水?后来我才明白,他们照顾我,因为我在家是独生子,有一个姐姐三个妹妹。我很感动,很感激我的领导和战友,我从来没有同别人说起我是独生子,也从来不自我骄惯,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关键时刻都想着照顾我,而他们自己却抢着危险的亊干。我后来才明白,这就是可贵的战友情。让我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这张是我任机械师时和机械员阮友寿荣立集体三等功,团里宣传干亊给我俩照的合影。机组就机械师机械员俩人。一年下来,哪一个机组飞机保障飞行时间最多,而且不出任何影响飞行的故障,就能荣立集体三等功,因为工作认真负责,<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任机械师七年立过三次三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部队服役十四年,时间不长,但感慨无限,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我深爱的部队,难忘的战友。2012年底我退休,正好也是我四十年前当兵去部队的日子,一时感慨,遂作拙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戍滇边,</p><p class="ql-block"> 战鹰翱翔西南天。</p><p class="ql-block"> 心系憧憬成一梦,</p><p class="ql-block"> 身历寒暑十四番。</p><p class="ql-block"> 难忘云贵山和水,</p><p class="ql-block"> 更记军旅苦与甘。</p><p class="ql-block"> 花甲唯叹韶华逝,</p><p class="ql-block"> 常忆当年引欲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曲华亭,69岁,1970年12月入伍,1973年11月入党,历任空军潍县场站场务连文书,空军指挥学院学员,空军航空兵第五师司令部机要参谋,空军高密场站机要组长,空军航空兵第12师司令部机要科长。1995年转业至天桥公安分局。</p> <p class="ql-block">  我在部队25年,只干了一项机要工作,当时毛主席给机要工作题词:保守机密,慎之又慎。要十分重视机要保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周总理题词:对党忠诚,埋头苦干。机要工作的成绩党知道就行了。机要工作的工作纪律是:守口如瓶。离队时党组织要求:不主动暴露身份,不宣传个人。 </p><p class="ql-block"> 难忘军旅情,青春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从军不后悔,感恩党培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梁永军,68岁,1976年入伍,1977年7月入党,历任铁道兵舟桥团二连六连战士,铁道兵舟桥团八连,班长、排长。济南军区防化团转业训练班学员。1982年2月转业至天桥公安分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76年9日9日毛主席逝世时,部队一级战备,那时都搞政治掛帅,以阶级斗争为纲,为防国内外敌人颠覆破坏,在我们军械仓库周边500米内设暗哨,我们三人战斗小组在野外潜伏,九月初的南方气候很潮热,太阳晒,蚊虫叮咬,一岗四个小时,很难熬。一直坚持了三个月。此照是特巡队查岗时留下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78年部队搞近敌目标训练考核,后面是团里的考官,那次考核获团个人第二名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两张部队留影,感到自己曾为保卫祖国安全而付出过,贡献过自己的青春,至今还感到挺自豪的,有句话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本人有当兵这段经历,此生足以,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五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提前祝曾当过兵的各位节日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宋彦波,67岁,1976年2月入伍,1977年8月入党,历任空军地空导弹62营3连战士,空军导弹学院学员、火箭技术教研室教员,1987年12月转业到天桥公安分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八一抒怀》</p><p class="ql-block"> 文:宋彦波</p><p class="ql-block">虽早已离开军旅,</p><p class="ql-block">但每逢八一,&nbsp;</p><p class="ql-block">我心依然激动不已,&nbsp;</p><p class="ql-block">多少回别梦依稀……&nbsp;</p><p class="ql-block">我难忘老连队的营房、阵地;</p><p class="ql-block">我怀念生死与共的战友兄弟;</p><p class="ql-block">我自豪曾亲历“五四三”(地空导弹)部队的神秘;</p><p class="ql-block">我无悔生命里有过当兵的经历;</p><p class="ql-block">我感恩解放军大学校的培育;</p><p class="ql-block">我祝愿从南昌走来的这支人民军队,</p><p class="ql-block">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岁月静好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世界依然充满危机,</p><p class="ql-block">正享受和平、安宁的我和你,</p><p class="ql-block">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是新一代的中国军人在为我们抵御风雨!</p><p class="ql-block">愿微信把我的感恩、怀念传到千里万里,</p><p class="ql-block">邀身边和天边的战友一起,</p><p class="ql-block">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的前仆后继,</p><p class="ql-block">为心中永远飘扬的八一军旗,</p><p class="ql-block">庄严敬礼!</p><p class="ql-block">谨以我发自内心的感言,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华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孙世峰,61岁,1979年10月入伍,1980年入党,历任武汉军区战士,济南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指导员,宣传干事,后勤协理员,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员,先后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解放军文艺》社,《空军政治学院》,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学习。2007年转业到天桥公安分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9年10月,15岁的我,闻着南疆战事尚未散去的硝烟,来到了军史悠久,功勋卓著的43军。 众所周知,该军最早可以追朔到北战争中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林彪、陈毅、粟裕、杨德志、杨成武等开国将帅,都出自叶挺独立团。当时我想,来到该军,万万不可懈怠,更不敢驻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军旅如歌》</p><p class="ql-block"> 文:孙世峰</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新兵连前奏曲</p><p class="ql-block"> 从如火如萘的新兵训练开始,到实现由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说是三个月,在当时,却像等公交车一样感到漫长。队列训练一步一动,每天整“豆腐块”内务,时不时地深更半夜搞紧急集合,深夜站岗时想父母的痛苦流泪……等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乍到军营,尽管处处小心翼翼,但自身上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散漫气息,完成任务标准不高,时间观念不强,有时还存在抵触情绪。记得在一次紧急集合时,由于我的胶鞋被战友慌乱中踢离了原地,我为找鞋晚出去了一会,在班委会上就挨了批:个别“新兵蛋子,没数!”。当时,我心想,不就是晚了两秒吗,值得这样不点名的批评吗。会后,班长找我谈心,开口先让原谅他的“口头禅”,话锋一转又说,部队中的一些作风纪律养成,从一名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没多大意义,甚至有些滑稽。作为一名刚入伍的新兵,也可能认为是形式的问题,但在部队,必须无条件地严格执行。</p><p class="ql-block"> 班长所说,在我新兵训练结束后,我才漫漫体会到,作为军人,关键时刻,能否一声令下,拉得出,打得赢,取决于平时有没有锻炼出过硬的军事素质。</p><p class="ql-block"> 我的新兵连,宛如平常一段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章:军装变奏曲</p><p class="ql-block"> 我所经历的军装换发,是从粗布到的确凉,迪卡,再到如今实用威武的新式军装,它的变换,不仅诉说着不同时期的故事,也成了我军旅岁月中最难忘,最骄傲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65式军装。帽徽,领章,简称“国防绿"和“三片红”。也可理解为当年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插曲中唱的: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也是穿着这身军装,观看了总政歌舞团来驻地慰问对越自卫还击战部队演出,乐队指挥先是教唱了我们《歌颂英雄的三三七OO》歌曲,随后观看了李双江等著名演员的表演。当时的心情,真是乐死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85式军装。其主要特点是恢复了以以“八一”军徽为主题的圆:形帽徽,佩带缀有军种符号的肩章和领章,官兵统一戴大檐帽。为此,《解放军报》还发表了著名军旅词曲作家石祥、唐诃创作的歌曲《当我穿上新式军装》,表达了部队官兵穿上新军装的喜悦之情。</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是87式军装。夏常服改成了西服领,穿衬衣系领带。《解放军报》还为此报道了:封闭数十年的领口终于打开了,它象征着国家和军队全新的开放意识。</p><p class="ql-block"> 军装,是一曲美妙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幅版画《倒片》,是</span>新兵下连后,由于我爱好画画,被选调到电影队,根据工作照片刻制的版画,当时我身着65式军装。倒片(电影片),就是每次放映完后,必须再倒过来,准备下次再放。否则,若忘了倒片,再放映时,人的头,会朝下。</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章:裁军回响曲</p><p class="ql-block"> 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恰好和我撞了个满怀。因为武汉军区位于中原腹地,辖区范围小,无边防、海防压力,长期以来被当作总预备队。虽说当时武汉军区刚过30岁生日,但并没有而立之年的欢愉,因为他迎来了被裁撒的命运。豫,鄂两省级军区及驻军,分别划归济南、广州军区。没过多久,我便依依不舍地离开老部队,来到济南空军。</p><p class="ql-block"> 回首那段“立体震荡"的裁军,“全方位波动”之类的比喻和说法告诉自已,每个人的进退走留,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至少在情感上让人难以接受。战友们挥泪相别的场景至今让我历历在目。记得那时的《国防报》“终刊词”的标题或许能代表当时的心境一一一笔走龙蛇常相忆。</p><p class="ql-block"> 2000年前后,随着济南市西扩的主步展开,济南西郊军用机场也拆迁了,军区空军也相继划归北部战区。此时的我,再次面临着新的选择,心中虽说有着千般的恋恋不舍,但还是要个体服从大局。在这种情况下,我乐观地面对这一自然规律,于2006年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转业来到了济南公安。至此,军旅生涯画成了句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再次来到济南西郊机场时,过去的“军事禁区”现已是繁华的黄金楼盘,大剧院、群众艺术中心,美术馆和图书馆,济西湿地等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作为曾经的一名军人,面对此情此景,难免发出“似此星辰非昨夜”的感慨,但通过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战略性转变,我军收获的辉煌,定是令人欢欣鼓舞。</p><p class="ql-block"> 裁军,因改写历史而将永远被历史铭记,而对一个战斗者而言,转移,也是冲锋!。</p><p class="ql-block"> 向前,向前,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