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对铁匠这门手艺情有独钟,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名技术高超的几乎与铁打了一辈交道的铁匠。他从13岁开始学徒到他去世前两年因病放下手艺,从事铁匠手艺七十年。</p><p class="ql-block"> 铁匠俗称打铁的,正规工种名称叫锻工,英文叫黑金工匠BLACKSMITH,因为铁俗称“黑色金属(BLACK METAL)”。这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一定源于自石器、青铜器之后的铁器时代,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一带的土耳其出土文物最早发现铁制匕首距今4500年,中国最早发现铁器是3500年左右,普及治炼铁始于中世纪。人类从用陨石铁到发明冶炼铁,经历了漫长时期。有了冶炼铁的技术后,要让它变成各种各样形状铁器和劳动工具,还得靠匠人把它锻造出来,便有了这古老的职业,铁匠。</p><p class="ql-block"> 铁匠一般在小镇集市有个固定的店面铺子,砌一个有烟囱炉子,炉内抹上耐火泥炉心(耐火泥也是用碎缸、黄泥及煤渣混合粘成的,基本上一天一换),炉旁架起一把手工拉的风箱,扇风烧炉之用。在炉灶架空的下方放用水和过煤炭和一个降温铁钳、铁铲、桶火铁棍等的水槽。离炉灶一米左右用树桩支起一个高七八十公分的载重五六十斤的一头牛角尖一头四方头的铁墩,一般四方平头处有个三四公分见方的洞眼,冲孔之用,铁墩中间高出两头两三公分,折铁坯之用,铁墩主面有一点弧形,锤打时触面小容易拉伸所锻铁器。铁墩旁又有一个水槽给铁钳、锻件坯降温之用。铁钳子使用后,有时也传热烧红,需要用铁墩旁边的水槽降温。支架铁墩的树桩需埋入地下固定铁墩,树桩上钉有铁环,铁架,铁环放师傅的小铁锤,铁架放铁钳、铗等。</p><p class="ql-block"> 师傅用小锤指挥或做一些技巧活;主锤是师傅的得意门生,除了锻件,还做一些冷锻平整铁器的技术活;副手负责烧炉灶,给师傅传递烧红的锻件,还兼打边锤。锻大件时需师徒三人一起锻件,师傅左手钳住烧红的锻件,按需要左右翻滚,右手手握一把两斤左右的小铁锤,叮叮当当指挥。师傅对面是主锤手,他双手握有一把七八斤重的铁锤,师傅右边边锤副手兼拉风箱烧炉灶。一切行动听师傅指挥,师傅的小锤砸到那里,主锤手、边锤手轮番跟着砸上那里,师傅的小锤抬多高,徒弟就锤多重。叮叮当,叮叮当,叮叮当当,叮叮当,非常有节奏,有乐感,加上烧红的熟铁流淌的火红钢花四溅,非常有动感。夏天,在炉灶旁边烤得汗流夹背,实在太热了,师徒们都光着上身打铁,钢花四溅他们也不惧怕,靠一条围裙挡着胸前和两条腿,师徒们的裤子没有一件完整,烫得千疮百孔,师傅的胳膊经常被溅起的钢花烫伤。当师傅的小锤在右边四方头上,当叮叮急促下来时,先让边锤副手下,去看炉灶里的在烧锻件,他和主锤还在,叮当,叮当在打,当师傅指挥锤再次急促下来时,表示主锤也可以下来了。一般上午锻造,一道一道工序进行,直至他们要做的铁器雏形出来为止,下午冷锻平整成形。有刀锋还需要用硝水淬火硬化锋口等活。指挥锤和主锤一头方,一头垂直扁,边锤一头方,一头横着扁。扁头拉坯用,可以把一块方铁,拉成薄薄的一片,菜刀,田里除草的刮子都是这样拉薄拉锋利的。有些细活是师傅一个人完成的,比如除草的刮子,装柄的一头扁扁的圆筒,师傅需把打好坯子做柄的一头,卷成圆筒,再把圆筒接头处烧出铁流来,在铁墩牛角一头,快速用小锤砸把它融合在一起。还有许多技术一下子也说不清道不明,身临其境方能理解其中之奥妙和技巧。</p><p class="ql-block"> 打铁真的好像一支交响曲。风箱拉起,曲子奏响。随着加热的需要,那风箱会在平缓均称的节奏中加速,强力的节拍中充满希望。那炉中的火苗,一起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待铁器热至彤红,铁钳快速夹至大铁墩上,一番铁锤上下,一串叮当声响,一阵汗雨飘下,那铁件便成为匠者的理想器物。有时需要,师傅会把铁器放入水槽内,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p> <p class="ql-block"> 铁匠铺的炉灶还有一个吊锅,烧水、烧饭,炖肉之用,一炉两用,省煤又省功夫。</p><p class="ql-block"> 我老家与安微当涂博望镇交界,那一带村村都有打铁的工匠,也是全国小有名气的刀具之乡。这门手艺是不是祖传下来的我就不清楚了,但我就知道我父亲、大伯、四叔、舅舅这辈都会打铁,我的众多堂兄弟、表兄弟、堂侄、外甥也会铁匠这门手艺。但没听父亲说过爷爷会打铁。与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也只有我大伯、我父亲,还有我姑妈家三个表兄弟。我大伯把这门手艺传给了他长子,我大堂兄又传给了他小儿子。我父亲把手艺传给了我姨妈的小儿子。我的三个表兄,只有二表兄把手艺传给了他儿子。越传越少,基本后继无人。最盛行的时期在五六十年代,江浙沪长三角这一带几乎无铁匠铺不成镇,无一铁匠铺不是我们老家那一带铁匠师傅来创办的。现在还生存下来的这些铁匠铺都传给当地人了,没有几个是我老家人坚持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1967年停课期间跟我父亲学徒一年,义务的,没有拿一分钱工资。不过自幼聪明,加上师兄们让着我,一年基本学会了所有技术。1968年复课,我父母还是让我去上学,从此走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父亲没有把手艺传给我们兄弟二人,因为我们选择了其他行业。我父亲只好把手艺和铁匠铺传给了我姨妈的小儿子,我的表弟,帮他们脱贫致富,过上小康水平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铁匠使用的工具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更新换代了,许多铁匠铺引进气泵锤,有50、75、100多公斤的小型气泵锤,当时一台气泵锤价格不菲,这是工具换代的转折点。有了气泵锤,任何大的钢坯都可以锻造成细如铁丝,薄如刀片。在这之前其他工具也进店铺了,最普遍的,也是最实用的是电动砂轮和电动鼓风机。以前打一把剪刀、任何刀具及有刃口的农用工具,都是人工用削刀和磨刀石削磨锋利的,有了电动砂轮效率高多了。以前烧炉灶用木风箱拉风烧,很吃力,后来用上鼓风机就省力了,师傅自己兼顾烧炉灶了,烧不烧只要顺手一推电闸即可,风大风小用一个铁片嵌入风管控制。</p><p class="ql-block"> 因早期钢比铁紧张,且价钱贵,有刀刃的铁器都在刀刃处嵌入一条钢,通过火烧至铁水出来,拿出来快速锤打让铁钢严丝合缝融合在一起,再把刀口打薄。有刃口的铁器还需淬火和回火,其技术很关键,全凭经验,一般很难掌握。各种铁器,虽然外型制作十分精美,但是如果师傅的淬火或回火的技术不过关,制作的铁器不耐用,容易卷口,或者太硬,刃口容易脆了,根本就不能用。</p> <p class="ql-block"> 在电动砂轮引入之前,铁匠用传统手工铲子削刀具,使刀口光滑锋利。</p> <p class="ql-block"> 民间流传着一些有关铁匠的俗话。</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木匠做一工,不如铁匠红一红”,当然后面还有比铁匠更容易赚钱的行当,这是旧中国的一些说法,这里就不便说。相似的说法还有,”铁匠冒冒烟,木匠要做几天工”。这说明铁匠的价值远远高过木匠。首先,铁匠技术不容易学,学精很难,其次铁匠用的材料钢铁和煤不容易买到,价格也贵,也很难采购到,加上铁匠铺的一套工具远比木匠工具复杂。我记得小时候买煤炭很难,那个时候煤按计划供应的,小作坊买煤只能计划外调剂,或买炼钢高炉烧下来的二手煤渣。铁也是去废品收购站买些废品站转卖的废铁,或到钢厂买些边角料,非常辛苦。1966年后,个体不能做了,只能走合作化道路,各手工业自愿组织起来,成立乡镇综合服务社。集体化了煤铁也很少计划供应的,所以有时要屯许多煤和铁,资金成本高过木匠。木匠斧子、锯子、刨子、凿子一副工具就可以走遍天下了,没有其他成本。谁家造房子或做家具,木匠把工具带去,包伙食,做好结一下工钱就完事,铁匠复杂多了,成本也相比木匠高多了。</p><p class="ql-block"> 俗话还说:”长木匠,短铁匠”。木匠断料宁可长一点,不能短。长了可锯掉,短了就麻烦了,木器靠接出来就不牢固了,所以木匠断料宁长勿短。短铁匠,铁匠断料断短了关系不大,因为它可加热后锤一锤就可拉长了。</p><p class="ql-block"> ”打铁还得自身硬”,铁匠自身身体素质要好,必须要有强壮的体格,打铁的工具自身也要过硬,否则怎么能把一块铁打成想要的铁器。现在也比喻反腐倡廉,自身要廉洁,自身要硬气,才能服众。</p><p class="ql-block"> ”打铁看火候”,不论锻造、焊接,还是淬火,都要看火候,不然锻不动,焊接不牢或钢火不够等。比喻做人做事伺机而动,看准时机才能锻造成器。</p><p class="ql-block"> ”铁匠没样,边打边像”。铁匠做东西基本没有设计图纸,完全凭感觉和经验,打什么都按方便使用和使用者习惯制作。</p> <p class="ql-block"> 传统打铁一般都是男人的事业,这是因为,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有句俗话:“打铁先要自身硬”,说的就是这个理。每到炉子生火之时,温度骤升,拉一阵风箱,可汗水满头,抡一番铁锤,便会挥汗如注。那数斤重的大锤抡番起落,需要超人的力量与气度。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的,也有女家眷做辅工的,打边锤、拉风箱烧炉灶或铲刀磨剪刀等辅助手工,我妈妈就是其中一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图片摘自百度搜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