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军并不强,西路军为什么大败?当事人“陈张徐”均有反思

至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桅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1</p><p class="ql-block">(一)马家军并非想像中的那么强大</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不少文章把马家军描述得很强大。实际上,当时马家军正规军共9个旅,包括6个骑兵旅,3个步兵,约1.3万人,连民团在内总兵力约2万人,武器装备甚至比红军还差。后期虽然增调一些民团参战,但战斗力不强。西路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并不比马军家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2</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马家军并没有那么强大,并非不可战胜。红军长期与优势敌军作战,胜多败少。可为什么会败给并无优势可言的马家军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昌浩亲身经历了西路军的整个过程,是军政委员会主席,对西路军的重大行动有最后决定权。1937年9月30日和10月15日,陈昌浩先后向总部递交了2份报告。第一份报告很长,有6万多字,详细说明了红四方面军自北上甘南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此外,徐向前、李先念也是西路军的亲历者;张主席、陈云虽不是亲历者,但与西路军有重大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看上述几位的分析,和大家一起评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看看陈昌浩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昌浩在报告“总的结论”部分,专门说到原因与教训,在强调马家军的野蛮、凶残、兵力强大以及地理等客观因素后,认为西路军在主观上犯了“严重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在渡河之后,没有乘敌主力尚未集中之机,集中兵力打退马家军;二是没有把消灭马家军作为打通远方之基本条件(这一点非常重要);三是在战术上没有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犯了“分兵攻防、分兵进击”的严重错误;四是单纯防御,与敌人拚消耗,部队越打越少;五是分兵抢占要点,致使兵力更加分散,被敌人各个击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3</p><p class="ql-block">在最后的结论中,他认为西路军如果不犯上述“主要错误,是可以根本上打击二马,停止其进攻”的。实际上,上述都是西路军军事战略战术上的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看张主席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主席虽未参加西征,但与西路军始终如影相随。他在回忆录《我的回忆》中,用较长篇幅谈及西路军。对于败因,他没有直接分析,而是转述别人观点来证明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红四方面军干部认为:是陈指挥错误,如张主席指挥,则不会败,反会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朱德认为,西路军对付马步芳部,应当游刃有余,指挥有问题。陈昌浩勇猛有余,稳当不足,徐向前虽较稳当、但遇事太尊重政委的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他三位参与者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向前是西路军总指挥,负军事指挥之责。他在回忆录中,指出三个问题:一是任务飘忽不定,二是失去战场主动,三是指挥缺乏机断专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4</p><p class="ql-block">西路军余部于1938年5月初抵达星星峡时,是陈云组织接到新疆的。按他的说法,“西路军问题是一件和自己有关的事”。1983年1月5日,陈云在谈话中说到,失败“也不是因为张的路线,而主要是对当地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2月25日,应陈云的提议,李先念递交了一份《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文中说西路军对困难和敌人估计不足;在到达临泽、高台地区以前,总讲形势大好,“敌人已被我基本击溃”。对徐向前的不同意见,陈昌浩听不进去,严重轻敌。兵力使用过于分散,有的战役也没有打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败因主要是轻敌</p><p class="ql-block">从上述几位及转述的观点看出:败因首先是轻敌,其次是内部意见不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马家军的认知,西路军经历了两个极端:先是极度看不起它,后来(包括现在)对它又有些“神话”夸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5</p><p class="ql-block">有一个趣事:董振堂的红5军源自西北军,是宁都起义加入红军的。大概在1928年前后,西北军步兵曾把马家军骑兵打得落花流水。董振堂亲历过那些战斗,会不会把这些情况告诉西路军领导、并产生轻敌思想的一个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之前也屡次打败过马家军,西路军过河之初也打败过马家军,难免产生了轻敌思想。例如:1936年11月3日,西路军过河之初的一条山战斗后,徐、陈在报告中就称马家军“战斗力极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路军一路“形势大好”,即便是红9军古浪失利后,徐向前提出要“好好估计形势”时,陈昌浩却认为“马家军已经被我们基本击溃,有什么可顾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观马家军,虽然装备差,但作战凶悍顽强,加之骑兵机动性优势,尤其在“保地盘”的驱使下,敢于拼命,战术也相当灵活。1936年11月初,马家军在武威召开军事会议,总指挥马元海坦言自己的兵力装备比不过红军,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尾追”。认为要发挥骑兵特长,每天将红军殿后部队截取一部,从武威到嘉峪关就会有很大战果。后来的作战中,马家军采用的基本就是这些战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6</p><p class="ql-block">应当说,马元海把双方的长处和短处都看透了,并充分利用了地形,以其之长,克红军之短。对此,西路军判断不足,初期严重轻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路军的任务,无论是打通远方还是建立根据地,前提都必须打败马家军。但因为轻敌,从排兵布阵到战术运用,就有些漫不经心,古浪失利就是典型的例子。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没有有效歼灭敌人,逐步被马家军拖入被动。后来不轻敌了,可实力已经大损。后期陈昌浩又背上包袱,优柔寡断,作战(尤其是倪家营突围东返)不够坚决,直至最终失败。至于失败的责任,下文再为您详细解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