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6月26日,由吉林省作协主办的“文学的东北”首届创作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吉林长春举行。论坛以“谢华良儿童文学系列作品”为主题,邀请孟繁华、何向阳、朱自强、汪政、李舫、陆梅、李东华、鲍尔吉·原野、艾平、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侯颖、岳雯、马小淘等专家学者,围绕“谢华良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创作特色”与“东北儿童文学的现状与可能”两个议题展开研讨。吉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丽参会并致辞。会议由吉林省作协创作研究院院长、《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主持。农安县文联主席孙仕坤及农安作协骨干作者代表共16人参加了线上会议。按照县文联和县作协统一要求,现把参会者的感想与收获汇集成美篇(稍后将在《黄龙府》择期专题刊发),与广大文学爱好者分享,以期引起更深入的交流和思考,从而提升个人和团队的整体文学创作水平。</span></p> 作家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谢华良 ,中国作协会员,吉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长春作协副主席,农安县作协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出版作品20余部,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十月少年文学》《中国校园文学》《读友少年文学》《东方少年》等刊发表作品多篇,作品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长篇小说《陈土豆的红灯笼》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收获集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目 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横看成岭侧成峰-----------------------------华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谢华良作品研讨会感言-------------------于艳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深挖的根--------------------------------------晶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研讨会心得---------------------------------杨会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5.感受文学评论的理性光辉-----------------胡香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6.谢华良作品研讨会学习体会-------------孙迎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儿童小说情节推进“三忌”---------------李丽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8.关于谢华良作品研讨会的几点感想------刘立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9.谢华良作品研讨会心得---------------------高宏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横看成岭侧成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感《文学的东北:谢华良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研讨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2年由吉林省作协轮值,组织开展相关的文学活动,联盟开辟搭建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四大平台,位居第二的“研究平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的东北——谢华良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研讨会”。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不同的维度,深刻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创作思维和阅读理解,对东北作家谢华良儿童文学写作现象,进行了一场高规模的聚焦,梳理和深度研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对专家们就谢华良的儿童文学创作,例举了几个主宰儿童文学命脉的关键词,让我领略了苏轼当年看到庐山真面目的欣喜和豁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诗意性的坚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孟繁华老师就谢华良笔下的少年形象,看到了写实的一面,也发现了童话般的诗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对于诗意,诗性的写作,何向阳老师说:“在创作儿童文学的过程中,苦难很好写,但是诗意最难写;在苦难之中,在困难之中还能够产生一种诗意,一种超拔的力量,这才是儿童文学最本质的东西”。陆梅老师赞誉:“无论是屡获大奖的《陈土豆的红灯笼》,还是《秧歌湖》等作品,都有着扎根于大地,同时又仰望星空的诗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真善美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谢华良儿童文学作品中,十几岁的少年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写作。这是梁鸿鹰老师提及的“男子汉”的文学。而在这些小小的男子汉身上,他们的阳刚气质,向上不服输的东西,恰是东北儿童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的体现。何向阳老师把这种精神看成是一种性格之上的品质,也就是人在成人之前应该打下的一种品质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些温暖人心的人和事,李舫老师把这些力量称为“真善美”的力量,更是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出正确的成长观、成绩观和成就观。这些小说艺术上具有运笔从容的力量,是经过了苦难和腥风血雨,最后面临人生的光明,迎接更高层次的善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陌生式的探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谢华良的“金色时光”系列作品问世以后,薛卫民老师就给过这样的评价:“我们似乎非常熟悉的乡村,城市、校园、家庭,在谢华良的文字中呈现出让我们惊奇的陌生——原来远方的美就是从我们的身边出发,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一直和生命的美丽与庄严同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次研讨会中,汪政老师谈到他的惊讶之处:“生活的饱满度,语言的纯净,朴素,还有叙事的有趣和对童心的把握”,朱自强老师谈到的艺术创新:“在小说创作上的不急不躁,却能十分自然地体现出陈土豆内心中质朴的成长力量”;岳雯老师发现谢华良笔下“少年感的突出和少年身上强烈的勇气,非常坚定的内核,有着自己对独立世界的理解”,都是对谢华良的文学理想和写作抱负的高度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地域性的书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谢华良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次针对东北文学作品的研讨,还呈现了一个醒目的关键词:地域性写作。这也是汪政老师提及的东北特色。汪政老师用了两个“了不起”明确点明了儿童文学作家谢华良的宏阔视野和创作中的由小我写作到大东北地域性的文学创作的坚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舫引用了宗仁发老师的一句话,以“位置感”确定了谢华良作品的东北文学特色及创作中不刻意回避的东北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及社会中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李东华老师也把这理解成“谢华良能把一些看似处于两极,看上去互相冲突的意识元素,非常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辨识度特别清晰的东北儿童文学所特有的美学风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集诗意性的坚守、真善美的传承、陌生式的探索和地域性的准确把握,这些关键性的要点呈现,如果看做是谢华良儿童文学作品研讨会的骨架和灵魂,那么,鲍尔吉·原野和陆梅老师分别提及的“幽默感”、“丰沛的细节描写”;马小淘老师激情赞赏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活力”;侯颖老师赞誉的“东北儿童文学对现实主义的坚守”,以及黑鹤的发现“谢华良作品的意义是建立与孩子的相融的世界”。这些多维度又细腻的注解,让人不禁感叹:这真是一场“横看成岭侧成峰”般的文评盛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多年来对谢华良儿童文学作品跟踪式的阅读,从个人心灵上的短浅认知,以个人化的写作理解,我曾以为看清了山一样的轮廓和巍峨,看清了成为山岭的深沉和宏阔,到今天有幸聆听众彩纷纭的高段位的讲评,多位大家、名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了不同的观点和亮点,让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看到了一部优秀作品达到的真正高峰,也更多领略了写作者的创作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谢华良作品研讨会感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艳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借用与会专家何向阳的话说,东北文学发展联盟刚刚成立了20天,就召开了文学的东北这样大规模的研讨会。文学的东北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学的东北”这样的主题在联盟成立之后,将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书写新时代的华章。东北文学发展联盟是包括吉林辽宁和内蒙在内的文学区域大联盟,三省地域覆盖面积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谢华良作品研讨会正是在联盟的平台上组织和展开的。包括研讨会的主持宗仁发,发言者孟繁华、朱自强、马小淘、鲍尔吉.原野、黑鹤等各路知名专家学者作家编辑,可谓大名鼎鼎,这首先为研讨会奠定了很高的参与人员结构规格,这种规格完全是建立在谢老师高品质的文学系列作品之上的。只有高规格并不断获得权威奖项的作品,才配得上这种研讨规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正如汪政所谈:“现在有好多一线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基本都在从事儿童长篇创作,谢华良现在已经获得了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又获得了‘中国好书’、‘优秀儿童文学奖’,在儿童文学界上的地位已经很高了,我希望他能够保持文体的全面性,不要把短篇去掉。我甚至希望对谢华良儿童短篇创作应该有专门的研究,同时能够起到引领风范的作用。”研讨会对于作者创作文体的全面性和当今荣誉地位给出了符合实际的评价界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通过研讨会,我深切感受到了谢老师系列作品的成功之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儿童性。谢老师以一颗悲悯之心和不倦童心,以淳朴的文风,对自己这片土地的执着诗意书写,颂扬时代儿童应有的时代精神品格。包括朱自强的陌生感,鲍尔吉原野的幽默感,黑鹤的叙述的流水感等等准确把握了作品的艺术基调。以朱自强的阅读陌生感为例,其实这个感受来源于小说《陈土豆的红灯笼》的艺术创新:1、以娓娓道来的、质朴的文字对叙事笔墨平静地控制。我想,这种控制是和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分不开的。留守儿童本就生活在平静的生活洪流当中,他们遭遇的困难和面对困难展现的倔强不屈精神是那么不经注意,但又发着海啸一样回响。作者自然而然不急不躁地处理成长题材,体现了对艺术的理解和运用的高超能力。2、叙事上,以一头毛驴牵连情节的起伏,毛驴成了一条主要线索。3、朱自强还谈到,陈土豆与毛驴间有深层的联系,当然朱老师没有全面展开来谈。结合我与谢老师会后的交流,毛驴起到了叙事或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功能,他谈到两者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补充、互相映衬。这算是对作品的形象塑造手法又有了更深的感悟与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研讨会上,谢华良作品的东北地域特色被频频提及,作品里,自然的,动物的,人物人事的,充满人间烟火气息,显示着东北大地不同的风貌和人情。这是有别于南方儿童文学失掉归属感的一种乡村情结。戈舟认为,大东北在祖国的文化版图上极具特点,这里独特的文化质地,也许正好适合让我们用来作为思考“文学民族性”的一个参照系,浓郁的、黑土地的芬芳,恰是文学“在地”生长的沃土,我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真总结以谢华良老师为代表的、杰出的东北儿童文学创作,可能会收获更为宝贵的时代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说:谢华良的优秀,“……完完全全还是属于‘这块土地’的。‘这块土地’,往大了说,是‘中国性’,如果更为聚焦地说,我想,就是‘黑土地性’了。这么说,除了因为谢华良老师笔下的儿童故事发生在地理意义上的东北,还因为,内在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们,也全然焕发着‘中国’的,‘黑土地’的人文气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听到这些,给了我这个有趣于儿童文学的初学者一个强烈的启示:东北,这片生吾养吾、念念在兹的故乡土地,给了作者无穷的创作动力和营养。应该懂得根植于本乡本土,才能创造出好的有生命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认识理解作家作品,还要走入作家的内心。研过会上,发言者亦有联系到作品的作者生活和个性品质,孟繁华谈到:“谢华良是他小说真正的主人公。他将自己的心理、情感、趣味、审美以及对少年儿童特点的理解,直接地投射或反映到他的作品和人物上。”从我个人角度说,除了要不断学习谢老师的系列作品,理解作品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生活及至为人和内心世界,这些是和作品紧紧相连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再就是感慨于东北儿童文学创作现状。研讨会上,有的专家乐观地看,有崛起之势。有的严谨地看,觉得队伍需要不断壮大。听到汪政老师的发言,他认为谢华良老师属于边地写作。从其他研讨者口里亦可隐约感觉到:一丝丝孤独。首先是东北的地域的孤独、经济孤独,二是文化、思想观念孤独,还有人才的孤独。也许,相当长时期内,这种状况得不到解决,但这种孤独,正是作家包括儿童文学作家独特的写作背景和不竭的资源。专家谈到,耐得住孤独,书写孤独,保守自己的特色。这方面谢老师做到了。他在北方边地孤独着,思考着,写作着,注定会写出更好的更多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一定要再读谢老师的作品!这种听别人谈论菜的味道,再去重新品尝的做法,多了更多目的性。聆听研讨会的作用可能就是这样的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深挖的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晶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分庆幸能够参加华良主席的作品研讨会,十分骄傲自己可以结识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自信而温暖的师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为一个文学小白,写作的初学者,能有今天的进步和成长,特别感谢农安作协这个大家庭,由衷感激和感恩于华良主席的耐心指导,培养与鼓励。然而,十分惭愧,对于华良主席的作品的确知之甚少,领悟自然也太过于浅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通过这次线上研讨会,有幸聆听各位写作大家的点评与发言,于我犹如头脑风暴。太多知识,太多触动心灵的大家之言让我接受了一次空前绝后的知识风暴的洗礼。我把自己的感悟,结合我眼中华良老师的形象,肤浅地归纳为:深挖的根,铸就的魂,树立的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深挖的根。特别喜欢黑鹤老师的那句“希望在北方的辽阔大地上孕育”;特别感动于华良主席的“非常庆幸生长在东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先辈在这里留下瑰丽的文学珍宝,儿童文学创作在这里传统悠久、土壤肥沃、群星璀璨……我的笔始终没有离开家乡,没有离开家乡这片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诚然,华良主席的作品,植根于东北广袤的沃土,厚重的文化底蕴,故乡的乡土、乡音、乡情,有如此厚重而又坚实的根,文学的花朵才会如此耀眼绚烂,光芒万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不仅使我想到了自己那一段段飘如浮云,倏忽不定,犹如水上浮萍的文字。在自己动笔之前,从不曾考虑或有一点点地想到,自己的写作之根,写作的内核,自己到底要写哪一个区域范围的人物和生活。我想,我应该在提笔前,再谨慎地思考一下,深挖一下,文学与写作的根究竟立足于何处??这是我的第一个思考与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铸就的魂。犹喜欢鲍尔吉.原野老师的那几句话:“谢华良作家的品性好,品性就是品格和心性,这和一个人的品格心性有关,但是作家的品性就是作家的品性,是很宝贵的,是天赋的……《陈土豆的红灯笼》首先打动我的是里面有一种很深的悲悯,善良实际是形容一个人,形容一个作家就是有悲悯之心,这真是很好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诚然,“很宝贵的品性;很好的善良与悲悯”是原野老师给予华良主席的为人与作品的评价,然而更多的是赞扬!华良主席的人和他的作品一样,内涵温暖自信的阳光,他所倡导的正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正能量,塑造的书中人物就是民族的魂,传递的是阳光,诗意和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试问,自己在日常的写作中有注意到这一点吗?想过文章是要有魂的吗?NO!似乎从没想过!信笔随心,意识流,毫无章法和方向。我想,我应该轻声问自己,你的写作该去往何方?铸就的文学之魂又该归去哪里呢??这是我的第二个思考与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树立的范。很赞同侯颖老师的评价:“面对未来,面对世界,东北儿童文学应该朝哪些方向努力呢?也就是东北儿童文学的未来可能性,就像《陈土豆的红灯笼》一样高高挂在那里,充满着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作为师者的典范。华良主席不仅仅用作品树立了东北儿童文学的典范,更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树立了农安作协的典范。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善良宽容,对每一位作协成员倾其所有的帮助和扶持,培养和鼓励!堪称最合格的作协主席的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再次欣赏省市电视台采访华良主席的视频;再次看到进修学校二楼宣传墙面“全国五个一奖,国家级B级”的背景墙,心中的崇敬犹如滔滔江水,更为自己能够结识华良主席而感到万分骄傲和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主席的作品中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细节刻画,锤炼语言,如何讲故事等等,这些都将弥补我写作中的很多空白,解决自己很多写作上一直以来难于解决的困惑,在此,真诚地感谢主席!从您的身上,从您的作品中值得我学习和领悟的还有很多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独行快,众行远。人心齐,泰山移。祝福我们农安作协这个快乐的大家庭,充满凝聚力的集体,在华良主席的领导下,前程似锦,来日方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谢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研讨会心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会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6月26日上午,很荣幸参加了省作协举办的东北文学联盟研讨会,研讨会有两个议题,一个是谢华良主席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创作特色,另一个是东北儿童文学的现状和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研讨会上全国知名的编辑、作家们主要就谢华良主席《陈土豆的红灯笼》、《桑麻的舞蹈》、《大雪封山》、《马匹克的枣红马》、《秧歌湖》等一系列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赏析,指出谢老师的创作有东北的特色,既能继承传统,又能关注当下,既写熟悉的生活,又在生活中拓展出陌生感和诗意;形成了淳朴的美学风格;对儿童文学的特点有深入的理解,是真正用童心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土豆的红灯笼》我是去年暑假读的,读完之后非常感动。结尾那个高高竖起来的红灯笼温暖而明亮,映照着陈土豆的生活,也映照着每一位读者。如今听了各位专家老师对其创作特色的分析,使我对这部作品和儿童文学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像孟繁华老师所说的,这部小说是属于东北大平原的儿童抒情诗。去年同时期我还读了谢老师的《秧歌湖》、《鞭响南山坡》、《向日葵》等,这些作品都是植根于东北的黑土地,塑造了一群淳朴、勤劳、善良、坚韧的人物形象。其中《鞭响南山坡》唤起了我许多近乎忘却的童年记忆,相信许多出生在东北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童年时的影子,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次高规格的研讨会使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受益匪浅。结合目前的写作实际,我觉得自己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 、阅读。通过研讨会我更加了解自己阅读的匮乏及阅读面的狭窄,不仅参会主讲老师们的作品没读过,连谢老师的很多作品我都还没有读过,这是急需补上的功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 、了解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如李舫老师所说的,写作者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感。作品要植根生活,情节可以虚构,但细节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来源于生活。东北有广袤的黑土地,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文学创作的根基,是需要了解和理解的。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像谢老师一样,创作出具有东北特色的文学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文学是有使命的,尤其儿童文学,如何继承传统,关注当下,塑造一代儿童的精神品格,也是写作者需要思考,需要在作品中呈现的功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上是我参加研讨会的一点心得。感恩作协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能做的,只有珍惜并努力把收获付诸于写作实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感受文学评论的理性光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加谢华良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研讨会心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胡香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2年6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文学的东北:谢华良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研讨会。这是一次高规格的文学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文学专家,黑、吉、辽、内蒙四省全国著名的作家在会上发言。“近水楼台先得月”,农安有个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谢华良,我们这些初涉文坛的文学爱好者才有机会与文学大师们会晤,这与读他们的作品完全不同。虽然只是线上单方面聆听,也深受到文学大师们气质风范的影响,涤荡了自身的庸俗之气,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对于一个想在文学评论上有所建树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我从这次会议上收获最多的莫过于关于文学评论方向性上的引导。从文学专家们和著名作家们的评论研讨中,我感受到了文学评论所特有的理性光辉。这种关辉来自于文学大家们宏阔的文学视野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那种博学和深思的学者气质,由内而外散发着金色的光芒,这种美深深地吸引了我,尽管自知学问水平与他们相去甚远,也愿用余生的全部精力实现一个文学评论家的梦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之前,我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写了三四十篇文学评论,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其中,评谢华良老师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六七篇。今天,听文学大家们评谢老师的作品,感觉到自己评论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作品论作品的小家子气。而专家们的评论则是把谢华良老师及其作品放在一个多维度的文学空间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多位专家从不同维度指出谢老师及其作品的东北特色。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孟繁华老师从地域角度评价谢华良老师:“谢华良是一直生活在东北大平原上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有丰厚的生活阅历和积累。”《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老师从题材性质角度评价谢华良老师:“谢华良的创作是属于“男子汉”的文学。”又说:“东北儿童文学和东北文学中的男子汉的气质,阳刚气质、向上的不服输的东西在东北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有很鲜明的体现。”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老师从历史角度评价谢老师的作品:“东北文学如果从儿童文学的意义上来讲,它的生态和土壤非常好,它的传承是有基础的。谢华良的《陈土豆的红灯笼》之所以能够获得2017年中宣部“中国好书”、2021年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不是偶然性的,和东北文学,尤其是和东北儿童文学的传承、传统有关系。”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汪政老师从时代角度评价谢华良老师的作品:“谢华良的作品非常具有东北特色,既有“老东北”的特色,又有“新东北”的特色。”由此,我得到的启示是:搞文学评论要研究文学史和地域文学,这样,才能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有准确的时空定位,将作者及作品放在其应有位置上评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这次研讨会中,我学到了关于一些小说创作方面的知识。这让我意识到,仅凭自己初中语文教师那点文章学知识,搞文学评论是远远不够的,要进一步深入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著名作家朱自强老师侧重评论《陈土豆的红灯笼》叙事方面的艺术特点,他说:“还有一些貌似长篇,但是其实是一个松散的作品,就是因为没有主线,这类作品都很难成为成长文学。谢华良的《陈土豆的红灯笼》不是严格意义的情节小说,不过作品的叙事是有一条主线的。”这段话让我意识到一条叙事主线对于一部小说有多重要,主线不能断开,断开就使故事显得松散,不成体系。我也写过《陈土豆的红灯笼》的书评,也对书中毛驴的线索作用做了评价,然而,跟朱自强老师的评价比较,自觉浅薄。朱老师对书中毛驴的作用是这样评价的:“……情节是单刀直入的,一点都不废话,直接就进入了写毛驴,小说的矛盾动力,一开始写出来了,下面就是展开和发展。在小说中,毛驴具有有力地叙事的动能,是小说的一条主线,小说中几乎所有重要的情节,都是由毛驴所牵连起来的。”朱老师说毛驴是小说“有力地叙事的动能”可谓一语中的。小说故事的推动是要有矛盾动力的,毛驴就是这部小说的矛盾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老师从人物塑造角度评价《陈土豆的红灯笼》“这本书最让人难忘的,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笔力和能力。”“我觉得最感情充沛的是谢华良作者对儿童世界的理解,他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今天的发展,以及今天所面临我们的坎坷和苦难,之后用儿童的简单的善良,以及大度的要包容所有的艰难和困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由小及大易,由大再入小很难。但是我觉得谢华良是把大的苦难包在小的儿童成长种子里,他用“四两拨千斤”的力量,讲述了儿童成长中的像树苗一样破土而出成长的力量,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李舫老师评价《陈土豆的红灯笼》说:“谢华良的小说在艺术表现上具有运笔从容的力量。”“他在小说的叙事中都是急中有缓,缓中有急,悲中有喜,喜中有悲,这个小说充满了波澜,让人在每一次的急、缓、悲、喜中,大升大降之后看到了生活中各种惊涛骇浪和腥风血雨,最终经过了各种苦难和腥风血雨还是要面临光明,面临走向更高层次的善良,”这样有深度的评论给人以立体感、通透感,是站在空中俯瞰的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样的评论启发我:写评论要跳出作品,站在一定高度看作品。如果只在作品中品评字句、内容、写法等,真应了那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样的一次作品交流研讨会,对于成长中的我来说,就是一节人生大课,我会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和力量,促使自己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谢华良作品研讨会学习体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孙迎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习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在我看来,主动学习是汲取,被动学习是灌溉,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长时间没有获得恰当的学习,创作、乃至于生活都是干渴而荒芜的。这段时间的我也恰恰处于这种状态,而这次聆听,真有种“好雨知时节”的及时与解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顾几位专家的点评以及华良老师的自我解析,颇有收益。如果说文学创作是在培育一株花,那么这棵植株一定要根植现实主义的沃土,要吸收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的雨露阳光,让想象为其开枝放叶,以诗意浇灌,人性之美就是它散发的芬芳,语言技巧是它的形态与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根植现实主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几位专家都提到了华良老师的创作离不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积累。陈土豆是长在东北大地上的、我们身边的土豆,毛驴也是;张豆腐是,三愣爷也是,小说中的人与物都是。他们虽然性格各异,看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这一个个典型的形象就是被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普通的人与物。他们可能就是你身边的一个有爱有温暖有担当的少年;就是你身边一个有些倔强又不乏善良的老头;就是你身边的一个爱占点小便宜,在大是大非面前又拎得清的小人物;毛驴可能就是和你心意相通的任何一只小动物,他们都来源于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可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原型,情节选拔都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生活在烟火人间,饱尝着人世间种种喜怒哀乐,有那么多意难平、情难诉,那么多感动与哀伤,温暖与力量,疼痛与幸福,作为一名创作者就一定要多生出一些敏感的触角去碰触生活,自己的、他人的。我们和常人一样感受,但一定要有大于常人的感知,从中去获取,去提炼,去加工。珍惜每一天、每一时刻的感受与获得,要有庄稼汉的情怀,在生活这片沃土上细心耕耘,精心侍弄,把我们想苦心培育的植株深深植根于生活当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遵循新时代的思想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丽副主席、孟繁华老师都提出了儿童文学作家对优秀文化遗产和前人相关写作经验的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性。著名作家王宜振先生也认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将其丰富的蕴藏转化为今天孩子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从先秦开始,我国就有了想象丰富、积极反映现实生活、可供儿童传诵的谣曲、史诗、神话、传说和寓言、谜语等,还有目前仍广为流传的《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古代儿童启蒙读物,这些都是宝贵的儿童文学传统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自“五四”运动后,我国涌现出许多儿童文学领军人物,像叶圣陶、丰子恺、冰心、陈伯吹、郑渊洁、曹文轩、梅子涵、金波等老一辈文学创作大师,他们的儿童文学作品既具备少儿的天真意趣,亦拥有成人的生命深度;既具有作家独特人生况味,又有着能够打动我们内心的精神力量,这些都值得我们反复学习考量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就像孟繁华老师说的,我们在向传统文化学习同时也要向现、当代的优秀作家学习,既要学习中国的,也要学习世界的。我们要阅读学习国外经典,像安徒生、格林、约翰娜·施皮里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大都坚持了正义、爱与善的价值观,赞美坚强的意志,勇敢的品格,不仅超越了人的年龄界限,而且超越了时间的界限。他说这是所有儿童经典文学共同的特征和品格,谢华良老师的作品已经具有了这样的特征和品格,他的创作,恰如东北大平原的儿童抒情诗。他鼓励华良老师也要写出“小海蒂”这样的世界经典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省作协副主席张丽在发言中提到儿童文学创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思想引领下,高度重视和关怀少年儿童的成长,注重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她强调作家的文学责任与社会责任并重发展。传统文化经验与新时代思想就是一部作品成长中的雨露阳光,起到引领方向,积蓄力量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与提升,一定要把握作品走向。尤其是儿童文学作为人之初的文学,关乎孩子一生的成长,好的儿童文学作品立足儿童,崇尚以善为美,要引人向上,导人向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想象使作品开枝放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学作品要植根于现实,更要借助作家丰富、奇特、磅礴的想象力使其开枝放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统治着世界。我们都知道,成功的文学创作不完全建立在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语言功夫上,童话创作需要想象,好的文学作品也要有想象力的大力参与。通过想象,在看似绝望的贫瘠的漠上能发现希望的绿洲;通过想象,能绝处逢生,能悬崖勒马,能从善如流,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通过想象,能从花朵预见果实;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凡为奇崛;通过想象能对一个物象或意象进行二度开发或三度开发,能对一个二维平面进行三维或多维的透视和勘探。如果说现实能为文学创作提供土壤和种子,那么想象就是植株继而开散的枝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创作的过程就是把创作者的艺术感觉和艺术发现转化为能被读者感知的形象。很多创作者在完成文学作品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构思、设计未来的作品了,想象就是创作者创作构思的主要方式,对整个作品的形象和形象体系的雏形孕育起着“设计师”的作用。没有想象,作品就只剩下赤裸裸的语言文字符号,就缺少必要的张力、活力,不仅鲜活的文学形象无法获得,作品中深刻的思想蕴涵也就无从谈起,就更谈不上文学作品的美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诗意的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黑鹤老师提到,和华良老师的相处,为他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关乎乡村孩子成长的世界,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学的世界。著名作家阿来也说过他的表达是从诗歌开始的,他的阅读,他从文字中得到的感动也是从诗歌开始的。诗意对于文学来说太重要了。文学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归根结底地说,是因为诗意的存在。诗意就是文学世界中汩汩流动的小溪,浇灌所有的语言文字,使其鲜润,使其灵动。“凡是纯文学都是诗”“文学到了最高境界都必定是诗”,朱光潜先生当年的这一论断绝对是科学的。华良的作品中,乡间绿油油的小草,咔巴咔巴拔节的庄稼,充满芳香的农家小菜园,善良朴实的陈土豆,桑麻,苏自立,这些充满诗意的自然风光,这些行走都带着光芒的少年形象,就是一首首自然流淌的诗,使作品有了足够的源头,有了气韵,让人感觉生机勃勃。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也涵盖着其他文艺作品。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人性美的芬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学是表现人性、人道和人生的。人性,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文人笔下,至真至善的人性之美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它映射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最为自然温馨的情感,健康、优美、质朴、真诚,并借此来寻找文学作品中对人性呼唤的深层文化动因。特别喜欢孟繁华老师的一句话,他说华良老师的多数作品中只有一个主人公,那些纯真、诚恳、不沮丧、不退缩的少年其实那就是华良自己,是华良审美情趣塑造了这样的一个个形象,品读时又感觉这些人物就是我们,而只有是这样的才会是我们自己。文学即为人学,人性美是作品所散发的芬芳,一个作家美好而正直的品性就是一部作品的灵魂。一个优秀的作家倘若没有哲人的思辨精神,倘若没有学人的文化视野,倘若没有智者的聪颖灵慧,倘若没有仁者的人格魅力,只能让心灵和面容都随时光老去,而不会有新鲜的历史感悟和审美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六、语言的姿态与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好的儿童文学语言特别重要,它既是一部作品多姿多彩的外在形态又涵盖了更加丰富的层面和指向,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可读性。华良老师的语言可以称为精致有味的“浅语”,唯美浪漫,情感充沛,极具感染力和可读性。孩子不会因为作者是谁而去读书,他读,只是因为他喜欢、他被吸引。因此,与故事相契合,而又独具个性、能够走入孩子心中的语言便显得格外重要,华良的作品具备这样的语言特色。语言不只是作家的表达工具,它还综合体现出作家的性格、经历、识见、修养、思想……实际上,语言植根于作家的阅历、所处的地域和文化传统的土壤。</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次学习不管多么震撼,过程都是短暂的,但引发的余震是恒久的,但愿每个心向文学的人都能以此为契机,向更深更远的目标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儿童小说情节推进“三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丽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谢主席的儿童小说在情节推进上呈现出自然而流畅,紧凑而曲折,清晰而巧妙的特点。比如长篇小说《陈土豆的红灯笼》,作为留守儿童的陈土豆要照看年幼的妹妹,又要照顾生病的妈妈,还要把生病的爸爸接回家,每个情节推进都自然流畅;他与毛驴发生的故事紧凑而曲折,在与毛驴分分合合之间推动情节的发展;他与同学张春妮之间懵懵的感情线索清晰而巧妙,让读者看到陈土豆真实的情感心理。一个个情节的展开,可以看出谢主席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示了当下少年拔节成长的精神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儿童小说在情节推进要“三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忌缓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为初写者,会出现铺垫过多,情节拖沓的现象,在情节推进上往往像走迷宫一样绕来绕去,进入主题缓慢,让读者感到乏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2.忌“枝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初写者往往会写与主题无关的情节,如果把主要情节比喻成树干,那些情节相当于枝杈,这些“枝杈”偏离主题,是多余的,属于“节外生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3.忌突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家在小说情节处理上会层层递进,初写者的小说情节会出现前后内容缺乏联系,没有逻辑性,不合乎常情的现象,给读者突兀之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为初写者的我们,在儿童小说情节推进方面避免“三忌”,要让主题线索清晰,情节发展张驰有序,情节安排跌宕起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关于谢华良儿童文学作品研记者会的几点感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立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聆听了几位来自全国各地文学大家对谢华良儿童文学作品的点评,感受颇多。可能是因为对作者和作品都太过熟悉,也可能是我还处于写作的初始阶段,所以, 对于谢华良的儿童文学作品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听了大家们的精到分析,对谢华良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因此,对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儿童文学作家要走向民间,熟悉生活。熟悉生活才能获得更多的灵感,才能有贴近生活的语言,才能使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具有儿童性,更能散出人间烟火气,也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一旦远离人民,脱离生活,则如无根之木而无文学性可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儿童文学作家要保持童心,心怀悲悯。现实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风霜雨雪,总会有各种艰难和困境,而儿童文学作家就是要通过文学作品给孩子们展现生活中的阳光和美好,教会孩子们乐观向上,勇于担当,让孩子们对生活充满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三、儿童文学作家既要有高远的眼光和视野,又要保持独有的地域特色。 要想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国内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汲取充足的养分,其次又不能被已有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同化,要把家乡独有的语言、风俗、文化等等融入到作品当中,从而创作出独具风格的儿童文学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然,本次研讨会还有更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会继续研读每一位文学大家的发言稿,慢慢理解,慢慢消化,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谢华良作品研讨会心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宏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读过《桑麻的舞蹈》《陈土豆的红灯笼》《骑行少年》《秧歌湖》《鞭响南山坡》《大名鼎鼎周一兔》《马匹克的枣红马》《向日葵》《苏自力的秋天》,喜欢、感动、温暖着,却一直不能很系统地说出一二来。参加了26日研讨会,聆听了专家发言,原本沉在心湖底下的一座冰山渐渐轮廓清晰,也有一角露出水面了。下面结合自己平时写作,就阅读聆听收获谈几点心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脚踏坚实大地,触角伸向云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脚踏实地,拥有庞大根系,文学这棵大树才有可能长得枝繁叶茂。而润养文学的根系,要从两方面用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学的根系一脉来自天堂的魔鬼广阔生活的大地,像陈土豆、苏自立、小六子等形象,他们就来自生养我们的这片丰厚黑土,他们有着特有的生活背景,有着开阔而富有情味的农村生活环境,所以也有着他们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而桑麻、马匹克、周一兔等形象,则来自新兴的城市,同样的,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家庭、学校做背景,他们身上也都有着城市赋予他们的特殊的符号。儿童文学的另一脉根系,则来自几千年中外优秀儿童文学经典的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望自己的写作经历,无论是对生活还是文学经典,我的阅读都不够深入,所以,创作起来根基不稳,也就不难理解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谢华良笔下的人物无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他们都要面对生活给他们的相对应的顺畅和挫折,这样也就有了相应的矛盾。而华良老师笔下的这些少年形象,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矛盾,心中都会有光,他们健康、坚强、乐观、积极、善良,他们的触手一直远远的伸向云里,他们永远给人以希望,我想这也该是所有儿童文学作品都该着意涉及到的一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语言幽默风趣,故事生动有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儿童文学的语言要幽默,故事要生动,要让生活的哲理在有趣儿的故事、语言和对话中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孩子是天生的幽默大师,同样的,他们也喜欢有趣味、有活力的东西。你看:“屋顶漏了,陈土豆从房顶掉到屋里去了……毛驴愣了半晌,突然撒腿往回跑,他一边跑一边大声叫,其实他是想哭,但是没办法,那叫声他自己都觉得像在笑……”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情节,任哪个小朋友读了,都会笑得合不拢嘴的。“陈小鱼接过白菜叶儿,大口大口地吃,吃得像只兔子似的,嘴边都沾上了菜叶。陈土豆偷偷看了她几眼,不敢当着她的面乐。”这样的描写多么生动有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人物立体生动,名字贴切特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良老师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形象、性格还是名字,都是立体的,而且这几点都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比如说陈土豆,他就是朴实得像土豆一样的孩子,他身上有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很多优秀品质;张春妮呢,则是像春天一样美好的女孩子,而且她也像春天一样,温温和和的就能够驱走寒冷;苏自力,自力更生,面对生活的时候,他永远积极努力地去想办法;周一兔,多有个性的名字啊,他的性格也是很特别而且极富个性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叙事节制,主线贯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想,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初学者学习。我们每每有了灵感,便会兴奋起来,一不小心就会用力过猛,恨不得把口袋里所有的词汇都掏出来大加渲染。这样的文字扑面而来,往往让读者应接不暇,但是细细品来却有乏味得很。而华良老师的作品,无论是叙述红火的生活背景还是讲述生活的苦难,都是有所节制的,不慌不忙地推进,而这所有的推进又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使得情节松弛而不松散。像陈土豆的红灯笼里的毛驴,桑麻的舞蹈里的跳舞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为兴趣走近文学,因为热爱走近儿童文学,但是读了华良老师的作品,听了专家的讲评,我才发现,光凭一腔热情是做不好文学的,一定要广泛地接触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大量地阅读经典。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习华良老师特别善于体察孩子内心世界和沉稳踏实的创作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制作:高宏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审核:刘立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农安作协秘书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