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生常谈)青岛往事</p><p class="ql-block">这几天正是江南最热的时候,家人带着孩子去了烟台,那里白天也很热,但昼夜温差大,夜里不用开空调,不像我们这里空调日夜兼程,24小时转个不停,修理空调也成了一种热门的职业。</p><p class="ql-block">烟台离青岛很近,像是无锡到上海那么点距离。有一年,我与妻女去青岛游玩,女婿驾车从烟台赶过来,把我们接到了烟台去,路上打个盹就到了烟台。时间一晃,外孙已经4岁,外孙女也2岁了。</p><p class="ql-block">青岛是座不错的城市,适合于度假休闲。矛盾亦随之而来,旅游高峰时人轧人,不会有多大劲头。暑假亲子游,往往人满为患,不过眼下受疫情影响,恐怕去的人不会太多,游起来增添些许闲情逸致没多大问题。从女儿发来的手机拍图看,确有点“地广人稀",拍照取景效果不错。</p><p class="ql-block">我们那次去是在暑假来临之前,因此除大白天较热外,其它还好。游人虽很多,但还未到“山高人为峰"的极限。我当然还是“独游与群游"结合,去美术馆、书店、邮局等处,仍只有"独自",只是去一些共同有兴趣的地方,才“集体行动"。</p><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一家"如家”旅馆,出脚比较方便。我对那里的大海与千篇一律的新城区没多大兴趣,还是被保留下来的凭海而踞的老城区情有独钟。背靠大海,文化灿烂。</p><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我刚放下行囊,趁暮色将起,独自往附近一家美术馆看一个诗性十足的个人作品展。至于画的什么,时间一长,早忘在爪哇国了。不过印象中构造精制的老洋房,远比画展本身精彩。这样的老牌美术馆,画展要"盖得住"方胜,否则会露出马脚。看老洋房,无疑是青岛最大的卖点。"割让赔款”,让它明显带有外来文化烙迹,不少参观点,如老舍故居、沈从文故居、康有为故居,良友书店等等,均在大脑皮层上契刻上了印记。不过老舍故居院子里,置起了黄包车,铜人人——"祥子“,感觉并不怎么好,拉洋车也不至于拉到人家院子里来呀!这不是有点搞笑吗?还是买了一套老舍写于青岛的文集来得有点意思。</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住地斜对面有一家古色生香的“良友”。吃过夜饭,我嫌睡觉时间还早,就独自去那里淘书。说它像一家品牌书店,还不如说更像一个适合谈情说爱的地方,架上众多图书像是道具,对老书迷而言大多数没有多大吸引力,属摆摆炮的非卖品,它们只适合那些年轻的男女,三三二二,在此嘤嘤,让买书人感觉"误闯",反不自在。好了,我为了不虚此行,觉得版画家刘春杰的一本随笔——《我贵姓》,蛮有趣,买了下来,还有几本当地文人编的《有度》杂志。</p><p class="ql-block">后来一位好友去青岛,寄我一本丝绒凸纹(特种纸),暗红色烫金字封面的《青岛往事》。因此颇感当地上了年纪的人,怀旧的味道浓郁。那里的文化圈有点类似上海,可以用来唠嗑的往事还真不少。像斗鸡、捉迷藏、抛铁环之类的游戏,其它地方也有,并不稀奇,但有青岛的文化作背景,似乎更牛。近年来,以青岛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时有出现。青岛的文化背景,与天津、哈尔滨、南京、广州、武汉、重庆等城市也堪有一比。不过在新一轮的建设中,城市同质的现象,青岛也未能免俗,其文脉梳理挖掘,成为考量这座名城的当务之急。想当初,民国时期大批文人汇聚于青岛,形成了一道炫目的"文景",恐怕这样的盛况,今后不会再有,历史条件变了,什么多跟着在变,青岛真成了文化人心中的"往事”。也只有属于"前尘往事",青岛的老味才不减,令我辈在怀旧中演绎它的咏叹调。越来越多的新洋气与单调乏味的沙滩、港湾,代表不了青岛。说老实话,感光电梯、过山车……,我们这里也有,对青岛固有的文化存在是个不小的冲击。</p><p class="ql-block">小外孙与外孙女他们出世后,还是第一次去那里玩耍。不知这次旅行,若干年后,他们还能想得起它的新鲜剌激?《青岛往事》那样的童年记忆模式,是另一部精彩的图版"朝花夕拾”。两相比较,味道真得很不一样。唯独海边的"穿越时光隧道",似乎有点意思,对于我辈来讲,未来的童年往事有了科幻的新味道。</p><p class="ql-block">但愿我的想法已经不合时宜,可以休矣!老有老的味道,新有新的合理。城市的优秀文化需要保存承继,城市的空间也需要扩展与丰富,就业、人口增长的各种压力与变化,需要缓解、增容与扩容,而高科技发展,也必将刺激城市朝创新创意创造的方向提速。所以用四个字概之:“相信未来",我想大约不会有啥问题,这里面还存在一个文化上的多元并存命题,科教文化、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合作共赢、数字化工程……从大文化角度看,都有待大家去探索思考,这才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当代性表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