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 香客文化

山郡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朝花节,西湖香客日益增多,这是一个很早的有关香客的记忆。小学高年级时,教室从学校东面调整到西面,紧靠着玉皇山路,坐在教室里一抬头就能看见路上的行人,平日里路上行人不多,几乎没车辆。玉皇山路尽头就是玉皇山,山不算高,但挺有名气,山上有老玉皇宫,五代石刻,紫来洞,福星观,还有最好的可以同时远眺西湖和钱塘江的观景台,据说玉皇山还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p> <p class="ql-block">每到清明前后,玉皇山路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成群结队的香客,一拨接着一拨,看的人眼花缭乱。她们统一穿着靛蓝土布衣裳,包着各色头巾,肩挂杏黄色香袋,头上戴着红花。后来才知道那叫“蚕花”,用彩纸、丝绢或绒线扎成,像月季花又像玉兰花,是香客的一种特殊装饰习俗,也是蚕娘的一份祈望,期盼来年养蚕顺利,蚕茧丰收。就是那朵小小红花曾经充满了我们的童年,也想能戴上那朵漂亮的小红花,背个黄袋子,混迹在香客中,一定开心。</p> <p class="ql-block">香客大多是来自杭嘉湖、苏锡常地区的蚕农,利用尚未开始孵蚕茧之前的空闲时间,借佛游春,祈求蚕花丰收。她们搭乘农船或苏杭班客轮,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风雨无阻,连绵不断,年复一年。她们像候鸟一样,带着泥土和春天的气息来到西湖。</p> <p class="ql-block">香客大多是中老年农妇,但领队的都是男人(我们称他们是党代表)。她们怀着虔诚的心愿来天堂朝山进香,恭请菩萨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桑蚕顺安,无病无灾,手脚轻键、聪明智慧,前程锦绣,心想事成,路路通达。 </p> <p class="ql-block">她们是不分道、佛的,见“人头”就拜,总认为离地三尺有神明,不能漏掉一座神。就连坐落在孤山的西泠印社创始人吴昌硕雕像也被她们当作菩萨拜了许多年。</p> <p class="ql-block">有的香客集结地在灵隐,经上天竺,穿十里琅珰,到达五云山。那里真际寺香火久盛,财神也最正宗。她们头上插着花,腰间系着彩带,脚踏绣花鞋,载歌载舞,竟然还听到了:“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亲人八路军”。一首接着一首,无限循环……(狂野,羡慕不己)</p> <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民众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现在香客进城已经是包车接送,乘船的基本没有了,当她们把座座庙里的菩萨拜完,便会去游西湖,赏风景,逛马路,赶香市,买自己心仪的物件,之后便精神抖擞地回去饲蚕种田,投入紧张的劳作之中,期待来年。 </p> <p class="ql-block">香客是西湖一道不变的风景,它是经千年孕育而成的江南民俗,它的主题是蚕娘千古不变的一炷心香,延续着杭州特有的风情。(部分照片来自网络,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