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步云书院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古邑新县等你来》郭心雨演唱</span></p> 黄中庸宰相故居 壹 书院由来与步云书院的创建 <p class="ql-block">廿世纪40年代步云书院全景</p> <p class="ql-block"> 步云书院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广宫村宋洋61号(原莆田第三中学校园内,现为涵江区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梅兰山小丘之麓,创建于北宋崇宁三年甲申(1104年),为北宋军城始祖黄文正公中庸在军城驿前街府西巷(现无存)与兴化县䂬溪分别建立两所步云书院,招生授徒,鼎盛之时,军城八代联登十六进士,是莆田现存为数不多的古代书院。</p> <p class="ql-block">莆田第三中学(原址)礼堂门口</p> <p class="ql-block"> 步云书院东眺夹漈草堂,青山叠翠,屏以作嶂,又有湘溪汩汩,环绕逶迤,书院之南为宋洋沃野,西为黄氏祖屋。步云书院肇始于北宋年间,为军城始祖黄文正公中庸致仕返乡后所创,以为授徒讲学之所。</p> <p class="ql-block">步云书院(东)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 书院的起源,由于对于书院的界定不一等诸多原因,学术界争论颇多,大体上以南唐升元年间建立的白鹿洞书院标志着书院的开始。周予同先生指出,“南唐升元中,因庐山白鹿洞建学馆、置田亩,以集诸生,推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于是含有学校性质的书院才开始出现 ”①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清代诗人袁子才在《随园随笔》中写道:“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在最初,书院还仅仅是官方藏书、校书的地方;有的只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还不是真正的教育机构。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形成于五代末期。作为“书院精神”的载体,书院的发展似乎遵循着这样的常理:天下乱,则书院起;官学弊,则书院兴,步云书院亦然。</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书院曾有伫立千年的的身影。在天下纷争的乱世中应运而生;在文化桎梏的时代于流浪中高唱自由之歌;曾跟着大师的步伐顺流而下;国内诸多书院在渐失锋芒后化为百年废墟,但步云书院终归不失为一个“传奇”。黄中庸,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温国公司马光荐其才,授浙江提刑。又因收复中原失地有功,加封“光禄大夫”宰相(宋朝的最高荣誉奖励)。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学问家,按一般人的眼光来看,没有必要去办书院,若就社会地位论,他的官职也不低,更不必靠办学来显身扬名,但黄中庸却有他自己的思考。宋朝时期,统治者的文教政策相对宽松,这为书院的发展迎来兴盛之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步云书院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南宋时期,书院空前发达,发展的规模几乎取代了官学,成为主要教育机构。在步云书院内,世传书院内有联曰:“有心扳丹桂,着意步青云。”盖取勉励乡学子科举进取之意,此即步云书院名之由来。</p><p class="ql-block"> 蒙元初,统治者对于亡宋遗民建立书院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奖励学校和书院的建设;明朝书院经历了沉寂、复兴到抑制打压的阶段,私学性质逐渐淡化。明代的四次禁毁书院,更是专制王权实行思想控制、扼杀书院自由讲学精神的显现;清朝的书院发展相伴随的是书院与国家权力的结合,是以其自主性、独立性的丧失、自由讲学精神的被阉割为代价的。步云书院地处广业山区,偏安一隅,受王权影响较小,书院使命也已从聚集士人、研讨学问、自由讲学的场所,转变为替代朝廷培养可堪任使之才的机构,在明清两朝步云书院科第出将入相更盛。</p> <p class="ql-block">江御史为步云书院撰写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 广业山区的千年古道自古是永泰-莆田、福州-莆田-泉州的必经之处。古人自此南来北往。公元307年,清远望族郑昭随父郑庠南渡入闽,初居侯官,转永福(今永泰)。因郑昭“经莆田,见南湖山耸翠环拱”,遂将荥阳先祖骨骸迁葬于南湖之阳,此即南湖郑氏由来。其后裔“露公偕弟中郎将庄公、别驾淑公三先生,在梁、陈间才自永福入莆,因祖坟于城南凤凰山麓,构书堂于南湖之上,讲圣贤之道,以倡文学。</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国家。以教立国的思想为历代人物所重视。南湖三先生开莆田教育先河,于是莆田文风渐盛,书院林立,素有“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 中原文化顺着千年古道一路传播,步云书院见证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p class="ql-block"> 打开古邑的记忆,犹如翻开一本厚厚的千年史书,步云书院韧劲十足,在那悠长时光里,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延续着时光的漫长。在这里,汇聚了广业山区的精英,千百年来,步云书院有官学黄氏世家任教,其中就有黄中庸、黄彻等饱学名师,都是文化品格高尚的官学精华人士。因此,步云书院的出现,可以说高智商的思想者精心设计的成果,它既保持了一种朗朗清风的文化理想,又符合当时国情,步云书院可以说是莆田民间办教育“十室九书堂”的一个缩影。步云书院凭自人的力量召唤民间平民子弟子来到听课,兼课督子侄,把文化播撒到了社会底层,结果从这个小小的村邑,八代走出了十六进士。步云书院展现了古邑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孕育了勤劳的古邑人民;丰厚的历史积淀,成就了千年古邑的繁华,也成就了“山中邹鲁”之人文鼎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①周予同《中国学校制度》,上海书店,1991年版)。包括章柳泉(章柳泉《中国书院史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在内的一批学者也发表过相关的论述。</span></p> <p class="ql-block">步云书院李太白庙</p> <p class="ql-block">步云书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莆田三中新址</p> <p class="ql-block">莆田第三中学新址阅览室-步云书院</p> 《从步云书院到莆田三中》提纲 <p class="ql-block">(一)步云书院的创建</p><p class="ql-block">(二)黄中庸与步云书院</p><p class="ql-block">(三)黄彻与步云书院</p><p class="ql-block">(四)八代联登十六进士</p><p class="ql-block">(五)步云书院元明清科第</p><p class="ql-block">(六)莆田三中的创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待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b></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古邑新县等你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