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记忆•云南民族村”前三篇,纪录了位于昆明海埂滇池度假旅游区,云南民族村的傣族、水族、布衣族、佤族、布朗族、蒙古族、壮族、纳西族、白族与摩梭族村10个村寨简况。本第4篇续说和呈现我记录的,2005年到2010年间25个少数民族之彝族、苗族、独龙族、傈僳族、普米族、怒族村寨见闻。因傈僳族、普米族与怒族三村寨紧临,广场歌舞表演又是共同组队,我就傻傻地分不清各个民族的区别。我觉得勉强能辨的,也尽量标注说明,有错误的地方敬请高手指教。 彝族在云南境内约471万人,是省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金沙江、元江流域和哀牢山、无量山腹地。图为彝族村大门。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打歌、跳乐之风盛行,大三弦、跌脚舞久负盛名。 彝族村占地50余亩,三虎浮雕墙、虎山造型与虎头内祖师形象表现了彝族虎文化特色。 太阳历广场图腾柱上有太阳、虎、火和八卦图形象,周围环绕着黑白面向不同的10个月球造型,外圆周有12生肖石雕。 依山而建的“土掌房”歌舞楼、民居房、汤锅坊及织绣间,以及土司院等,表现了生态和谐。村中建有斗牛场和茶山园,还有秋千等民间体育设施。 图为彝族村工作人员在教游客吹叶。 图为彝族村工作人员在教游客吹叶。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图为彝族村工作人员在表演歌舞,头顶托盘的中立者在表演跳菜。 火把节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 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图为彝族村的茶山。 图为彝族村的酒。 苗族以山地农耕为主,共104万余人,是云南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几乎全省都有分布,超过5万人的有广南、金平、屏边、马关4县。苗族崇拜祖先,具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是一个不断迁徙的古老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五千多年的“三苗”和“南蛮”。“苗绣”在云南独树一帜,苗族芦笙舞精彩有趣,代表节庆是“花山节”(踩花山)。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基督教在苗族的传播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后,那时西方宣教士深入到苗族地区传播天主教、基督教。宣教工作颇为有效,据一九三零年前后的《第一回中国年鉴》统计,单在贵州、湖南、云南三省已有教堂四百六十多所,传教重点七百多个,许多都是在苗区之内。 中国内地会在一八七七年左右就到达云南传播福音种子。十九世纪末,英国伯格理牧师在云南及贵州地区工作,在贵州威宁石门坎建教堂及光华小学。并在一九零五年与苗族信徒合作,创制苗文,并把《新约全书》译成苗文。 昆明富民县的小水井最有名的是寨内有一座较大的教堂,有美声唱诗班一个。这个苗寨拥有较齐全的民族乐器,歌舞传统悠久,民族风俗淳朴。 苗族村选取山地为营造环境,颇具代表性;以典型的板屋系“吊脚楼”等民居为构建主体,提炼了苗族建筑的精华。吊脚楼展示苗族服饰及手制作工艺,民居楼则反映了生活起居的风范。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山歌和芦笙舞都很受群众喜爱。芦笙舞又称“跳歌”、“打跳”、“踩芦笙”,是苗族群众自娱和表演相结合的民间舞蹈。每逢喜庆节日,苗家人身着盛装欢聚在芦笙场上,吹起动人的芦笙,边奏边舞,尽情狂欢。芦笙舞欢快,热烈,小伙子们粗犷炽热,豪放稳健,姑娘们体态优美,含蓄抒情。 苗族传统节庆分为农事活动节庆、物质交流节庆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祭祀性节庆、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佳节,也是青年男女寻找知音、中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佳节。“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祭祀先人,并邀亲朋共聚一堂。图中女子是游客,其租借苗族服装拍照留念。 独龙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人口近0.6万,农耕为主,勤于养殖,主要分布在贡山县所属的独龙江乡,其先民从藏南与滇西北迁入独龙江流域,故属土著民族。独龙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族语,由于高山隔断使聚居地相对封闭,独龙语是本语族中保留早期面貌较多的一支,向有语言“活化石”的美誉。独龙族崇拜大自然,一年只有一个节日称“卡雀哇”(年节)。 独龙寨以一栋典型的板屋系木楞房民居为主体,迁入母子二人入住,展示了一幅人间烟火的真实画面。同时,又营造了一栋树居建筑,于是,寻回一段历史的印迹。图为独龙族寨子的斗鸡。 独龙族妇女文面是独龙族的古老习俗,唐代以来的典籍多提及此俗。文面主要是为了美化面部,只有女人才文面,男人是不文面的,图案也只限于脸部,俗称“画脸”。据说,独龙族的文面习俗与该民族的图腾崇拜物有关。图中这位纹面女,是位大名星,几乎所有的纹面女相片都是她出镜。 旧时少女十二三岁时就要纹面,有表示成年之意,而且出嫁前必须纹面。截止到2017年,独龙族仅有36位纹面女,最大的108岁,最小的也50岁了。以后开发独龙江旅游时,可能会以“贴画|的形式再玩纹面女的风俗。此图借用民族村官网树屋相片。 顺图中楼梯能上到树屋。 图为在树屋中的独龙族汉子。 图为在树屋中的独龙族汉子正在吹叶。 图为在树屋中的独龙族火塘。 图为独龙族的树屋内景。 图为独龙族的树屋内景。 图为独龙族女子正在做民族手工。 图为在树屋上俯看独龙族女子做民族手工。 傈僳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人口61万,农耕为主,主要聚居在怒江、维西两个傈僳族自治州、县,也即著名的“三江并流”地区,丽江、迪庆、大理、保山等州、市也有分布。族源古氐羌,秦汉南迁后称“叟、濮”等,民间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擅长竞技,歌舞丰富,代表节庆为“阔时”节,具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图为我早年拍摄的上刀杆表演。 傈僳族寨以典型的板屋系“千脚落地”民居建筑为主体,表现了傈傈族民间台地环境的造型特色和组合形态,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傈傈族民众的审美情趣与豁达的生活方式。图为我早年拍摄的上刀杆表演。 图为上刀杆表演前祭师正在祭杆。 图为上刀杆表演前祭师正在祭杆。 图为上刀杆表演前祭师正在祭杆。 图为上刀杆表演前祭师正在祭杆。 图为上刀杆表演前祭师正在祭杆。 图为上刀杆表演前祭师正在祭杆。 图为上刀杆表演前祭师正在祭杆。 图为上刀杆表演。 图为上刀杆表演。 上刀杆是傈僳族的一项民间活动。刀杆形似梯子,为两根20多米长的树杆,中间绑上36把砍刀,刀口向上。参加表演的人,用双手捏紧上层的刀面,将赤脚斜踏在下层的刀刃上,勇敢、灵巧、机智的一层一层攀援而上,如同登梯,直至杆顶。有的地区二月初八过“刀杆节”,表演上刀杆。 图为上刀杆表演。 图为傈僳族少女。 图为傈僳族与怒族少女。 普米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人口3.3万,属古氐羌的一支遗裔,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及维西、永胜等县。民间艺术兴盛,对歌与搓蹉舞最精彩。“成丁礼”专为成年即13岁的孩子设置,代表节庆为“人十五”节。有民族语言,通行汉文;民间信奉藏传佛教,因此,本民族的喇嘛和“韩规”(巫师)也常用藏文研写经文。 图为普米族歌舞。 图为普米族主持人。 普米族寨以典型的板屋系“垛木”双层民居样式为主,按民间方式合院围成。酥里玛酒以大麦为主料依土法酿制而成,向来有“土啤酒”的美誉,西头建筑营造了酥里玛“作坊”的风情。 图为普米族女子。 图为普米族寨。 图为傈僳族寨。 傈僳族寨的烧烤摊。 图为傈僳族寨少女。 图为傈僳族寨汉子。 图为傈僳族寨。 怒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人口近3万,农耕为主,主要分部在怒江流域的福贡、贡山以及泸水、兰坪县境内,系较为古老的滇西北土著民族,怒江也因怒族世居而得名。怒族能歌善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笃信“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代表节庆为“仙女节”。怒族具有区域差异较大的本民族语言,通行汉文。图为怒族寨。 怒族寨以典型的板屋系石片瓦顶民居为主体,或穿堂通达,或套房瓦连,台地石阶从容点缀,充分表现了怒族建筑生动的空间构成,以及营造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组合功底。图为怒族寨的火塘。 图为怒族寨里,真实再现他们平时的原生态生活。 图为怒族寨的少女。 图中两位怒族寨少女,听我说喜欢她的的服饰,放下手中正在做着的晚餐,专门到窗子让我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