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展翅的美篇

雄鹰展翅

<p class="ql-block">环县环洲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环县县城的老城始建于唐朝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元末明初重建,清代时进行过加固维修。现存南北城墙南北长约1130米,东西宽约480米,周长约3000米,面积约46万平方米。1993年9月,环县明代古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古城城墙由夯土筑成,城墙底宽约12米,顶宽约3米,残高8米,夯土层厚16-18厘米。历经近500年的风雨侵蚀后,部分城墙依然保存相对完整,还有一些城墙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出现多处坍塌,导致安全隐患重重。</p><p class="ql-block">古城城墙两侧20米范围内居住着300多户居民,50米范围内居住着600多户居民及两所学校,这给古城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于文物保护资金有限,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在环县古城保护上每年投入的资金仅有五六百元。</p><p class="ql-block">环县古城的保护,目前当地政府已经有一个初步计划,计划在5年时间内,将老城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对古城遗址进行维护修缮。</p><p class="ql-block">环州古城</p><p class="ql-block">环州古城即今环县县城,位于环江东岸川台阶地。是古代关中通往宁夏的要道,今国道211线穿城而过。</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环州战国时期归秦北地郡辖;西汉置方渠县;东汉属北地郡三水县辖;三国、两晋属羌胡辖;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环州,大业三年(607)废环州,并入庆州;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方渠县,第二年升为会州,贞观六年(632年)复置环州;五代改环州为威州,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为避郭威伟,改威州为环州,显德四年(957年)改环州为通远军;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环州领通远县;金、元均为环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环州降为县。</p><p class="ql-block">环州古城真正有史可考的是唐代修筑之唐城,在今城北一里许,为唐贞元十三年(797年)邠宁节度使杨朝晟军队所筑。元末,李思齐部将杨黑哥重建,城南北长1里271步,东西宽1里93步,周长5里350步,高5丈5尺,城壕深2丈,开三门,南曰“崇义”,西曰“安定”,北曰“朝天”。城上建有大角楼4座,巡捕房89座。</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王鉴、千户曹钰重修。明末,遭战火焚劫,荡为丘墟。</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五年(1648年),知县滑仑赴任后暂住南城楼,召集流亡,恢复归治。康熙末年,知县申玮于旧城东北建二堂3间,三堂5间,仪门、宅门各一;二堂南建六房,左右分列;其他房舍25间。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高观鲤捐建大堂5间,东西科房12间、仪门3间、东西角门2座、大门3间、左右角门2间、二堂左右厅6间、宅门一座、书房3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鲁克宽于老城南修筑新城,周长4里97步,墙高3丈,宽7-8尺不等。墙基厚3丈,顶宽1丈5尺,内外女墙2609丈。建城门楼3座,南曰银夏孔涂,北曰萧关古道,西曰临威严疆。咸丰四年(1845年)五月,知县延龄、训导沈发恒、典史周乐复修。内建戏楼1座,钟、鼓楼各1座,过亭3间,土地庙三间,昭忠寺3间,东西两厢各建阎君殿5间。另有卷棚式城隍庙正殿3间,书匾“钟灵毓秀”,殿后有寝宫3间。古城西侧曾筑有城郭,北接古城,南连翁城。宋代砖塔建在城北福景寺院内。</p><p class="ql-block">我走过的古城—50.环县古城</p><p class="ql-block">环县,以环江流绕城西委曲环抱而得名。位于县城的老城始建于唐朝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 宁州刺史杨朝晟所筑,距今城北1里许,时称方渠(此城今已荡然无存)。元末,李思齐部将杨黑哥重建。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王鉴、千户曹铨重修。二十八年(1549年),推官蓝云复修。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刘崇舜又修。明末,遭战火焚劫,荡为丘墟。明末,遭战火焚劫,荡为丘墟。清顺治5年(1648年),知县滑仑赴任后暂居南城楼,招集流亡,恢复旧制,重修故城。康熙末年,知县申玮于旧城东北建二堂3间,三堂5间,仪门、宅门各1所。二堂南修六房,左右分列。其它房舍25间。乾隆八年(1743年),知县马廷珍补修故城。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鲁克宽重新筑城,建城楼3座,南曰银夏孔涂,西曰临武严疆,北曰萧关故道。咸丰四年(1854年)5月,知县延龄、训导沈发恒、典史周乐复修。1993年9月,环县明代古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南北城墙南北长约1130米,东西宽约480米,周长约3000米,面积约46万平方米。古城城墙由夯土筑成,城墙底宽约12米,顶宽约3米,残高8米,夯土层厚16-18厘米。历经近500年的风雨侵蚀后,部分城墙依然保存相对完整,还有一些城墙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出现多处坍塌,导致安全隐患重重。古城城墙两侧20米范围内居住着300多户居民,50米范围内居住着600多户居民及两所学校和部分商业门店,这给古城增添了活力,但也给古城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p><p class="ql-block">环县古城位于战国秦长城与萧关故道的交叉点上,倚山为城,控制边境。为萧关故道(详情见《我走过的古城—51.汉萧关》)第5道关隘,军事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唐景龙元年(707年),人马岭置方渠县。北宋淳化五年(994年)更名为环洲。明初州废,称环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县府由环城移至曲子镇,此设环城区政府至1936年。1938年,环县抗日民主政府自河连湾迁于此。后皆为县府驻地。</p><p class="ql-block">虽然上述没有提到宋代有关环县古城的文字,但宋代修建的砖塔则可以证明其当时仍然发挥着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