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全面解读课程标准,更好地理解新理念、新精神、新标准,更加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掌握考试命题方法,洛宁县教体局教研室于2022年7月25日在实验一小召开了洛宁县中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暑期培训会。洛宁县第二实验小学有4名数学老师参加了这次培训。</p><p class="ql-block"> 来自偃师区教研室任红娜老师和涧西区东升三小龚若梅老师分别为大家解析了《基于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和《对学业质量的理解及对考试评价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听完两位老师对新课标的解析,我们受益匪浅。以下是我们4位老师的点滴感悟。</p> 心得体会 第一篇 <p class="ql-block"> “教学评一体化”暑期培训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实验二小 刘小云</p><p class="ql-block"> 新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量感如约而至,在此之前,量感纳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我一直认为数感与量感息息相关,数与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先说一个买鸡蛋的故事吧!</p><p class="ql-block"> 去菜市场买鸡蛋,对老板说:“来五斤”老板数了40颗,放在秤上,差不离。这就是数感,8个鸡蛋为一斤,这就是对数的深刻认识。如果老板边聊天边拿鸡蛋,看到差不多了,在手里掂了掂,一放秤上,五斤刚刚好,这就是量感。</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三年级数学中的一个经典的判断题:“一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重”,明明都是一千克,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孩子会出现错误呢?我想这里的一千克对于孩子来讲就是“冷冰冰”的数,对这个数没有感觉,或者说无从下手,铁和棉花的感觉已经定性了,说真实又很缥缈。生活中的两瓶矿泉水,四盒牛奶等等都是一千克,如何调动孩子的眼、耳、口、手、脑并用,这里面的确有不少门道。我想这些都是数感与量感的完美融合,而这种完美融合就是心中藏有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多半是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p><p class="ql-block"> 因此,与孩子们一起走进量感,应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懵懂中有太多的不可思议,不信,你试着问问一年级的孩子,1000粒大米你能不能背得动?</p> 第二篇 <p class="ql-block"> “教学评一体化”暑期培训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实验二小 段晶晶</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培训如同一针强心剂,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理论依靠。 通过学习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22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课程标准从2001年出版到2011年出版,再到今年的2022年出版,基本上每十年改一次。今年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11年版的还是有不少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要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主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通过2位老师对新旧新课标的对比解读,使我深刻感受到要想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教师更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知识和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不变的。因此 在教学中要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 </p><p class="ql-block"> 当我还在纠结于专业术语的新名词,困惑于他人对教学的初步结论。2位老师的案例分析化解了我心中困惑,不得不佩服专家的高视角和丰富的研究积累。比如什么是“整合思想”,龚老师强调“就是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阶段表现图中,使我们更加了解到了,在小学阶段,更多的体现的是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感受”,在初中阶段,更多的培养的是其“能力与观念”。</p><p class="ql-block">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双减”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让我们课程改革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向着纵深延伸。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进一步研究新课标的变化,紧跟课标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p> 第三篇 <p class="ql-block"> “教学评一体化”暑期培训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实验二小 颜利芳</p><p class="ql-block"> 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2022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核心素养,也就是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导向很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新方法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p><p class="ql-block"> 总之,新教材新理念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践行新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p> 第四篇 <p class="ql-block"> “教学评一体化”暑期培训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实验二小 王朋朋</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参加了县教体局组织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2022年版强调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核心素养有三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其实这三点可以归纳为要发展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要求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在学业质量监测中已经初现端倪了。未来的数学题可能会出现大段大段的文字,把数学关系隐藏在大段的文字中,让学生分析提炼;也可能会先介绍几个新知识新概念,然后让学生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未来的试题还会更多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时事和身边的数学;也会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的试题综合性会更强,靠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学数学恐怕就行不通了。</p><p class="ql-block">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培训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我要进一步学习新课标的解读,从中提炼出理念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节课,使得每个学生在每节数学课堂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思维又得到的发展,促进数学思想的形成,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