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古渡口

幽山溪流

<p class="ql-block">  又一次,我回到了这个渡口。渡口旁边长着两棵凤凰树,树干高大,枝叶繁茂。时令初夏,凤凰树正在开着火红的花朵,把那细长翠绿的叶子覆盖在鲜红的花瓣中。江风轻轻一吹,无数花瓣纷纷飘落,树头周围黑色的土地染得一片绯红,引来四面八方的游人争相摆拍。</p> <p class="ql-block">  我无暇顾及凤凰树下热闹的美丽场景,默默地沿着河边向着那熟悉的河埠头走去,打着伞的妻带着岳父岳母慢慢地跟在背后。</p> <p class="ql-block">  来到渡头,一座用青砖砌筑而成的弯月形门楼依然矗立在漠阳江边上,只是经过岁月的浸淫,墙体斑驳陆离,沧桑尽显。用花岗岩铺就的梯级上,长满了黑绿色的藓苔。靠近河边的部分石级现已被铲平,一条沿河小道由此通过。在拱门内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走完台阶再上一小段斜坡然后向左一拐,就来到一座两层的大楼跟前。这座大楼原是一间饭店,只见楼房门窗脱落,锈迹斑斑,楼顶檐眉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浩然醒目,一切还是原来的旧模样,只是没有了当年川流不息的趁墟人群。</p> <p class="ql-block">  这是合水墟的一个古渡口,弯月形门楼便是合水墟的西门,正对着西山河与漠阳江的交汇处,两水在此交夹相合,水流湍急,江面船只来往穿梭,十分繁忙。据相关史料记载,合水墟建墟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陂面镇蔗头地村有一户林姓人家,见到河面有那么多货船及客船过往,发现商机,便在漠阳江东面的河边上设一茶水摊档,卖凉茶及水果,以方便有需要的船员和客人,后来逐渐发展成墟。</p> <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朝中叶以后,合水墟经过逐步发展开始进入兴旺时期,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吸引着大量商贩及周围需要买卖的老百姓,这个古渡口则日益发挥着其重要作用。首先,漠阳江西边陂面、圭岗、河西等地的老百姓要来趁合水墟,就要在古渡口通过渡船从西门进入墟市。据南河村一位吕姓撑渡老人回忆说,渡口平常日靠一条渡船摆渡,但在墟日趁墟人多时,需要四条渡船分上下两渡来回不停地摆渡,特别是春节前一天的墟期,谓之“年晚墟”,趁墟购买年货与添置新衣服的人特别多,渡船来回运送的人员最多时达到两万人次。其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陆路交通并不发达,合水墟所需货物的运输与流通主要以水路交通来实现,如人们日常生产及生活的用品用具,就通过货船从阳江和春城春湾等地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此时的古渡口一派繁忙景象。阳江靠海,盛产咸鱼,许多咸鱼便船运到渡头卸货分发零售,因那时食品奇缺,百姓能吃上咸鱼已是美味佳肴,所以古渡口曾经一度被人们昵称为咸鱼埠。</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陂面加祥水塘自然村,离合水墟有十二里地远,1975年之前还同属合水一个镇。在合水大桥还没建好之前,村里的父老乡亲要去趁合水墟,得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漠阳江的西边,必须搭乘渡船过到东边的古渡口,因此,老百姓对这里的地理环境既熟悉又亲切。家乡的人都称合水墟为“夹水墟”,把要去趁合水墟谓之曰去“等夹水”。家里有土特产及农副产品等东西需要卖,或者需要到墟市买鱼买肉等等,都需要去“等夹水”。</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第一次“等夹水”,大约是在七八岁的时候。某一天,父亲一大早便跟我说:“今天是墟日,我带你去等夹水。”我一听就高兴得活蹦乱跳,手舞足蹈。太阳从东方升起没多久,父亲便带着我上路了。走过阡陌,跨过小溪,翻越并不高的芝麻石坳,不久就出到黄牛头走上了陂面墟通往合水墟的公路,沿着公路一直走到南河新坡自然村,再往东北方斜插穿过一片田园,踏过一片软绵绵的沙滩,来到江边的一个小码头排队等候渡船。此刻,幼小的我站在渡船上,船身不停地左右摇晃,望着滔滔江水,心生胆怯。渡船撑到东边的古渡口,父亲用力拉着我的小手,走下渡船,从西门走进了“夹水墟”。</p> <p class="ql-block">  父亲带着我第一次“等夹水”,中午饭就是在图片中这间饭店吃的,饭店门口比较宽阔的大街就是合水墟的中心,周围有百货、五金、日杂等商店,街边则是摆满了土特产的地摊,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午餐非常简单,父子俩只是一人一碗绿豆糖水另加一只大饼。</p> <p class="ql-block">  如此这般的“等夹水”,父亲跟我还是照样复制了许多次。当年,合水墟的墟期每隔五天一次,每月逢“5和10”的日子都是墟期。父母亲非常勤劳,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之外,家里还养了一大群母鸭,生出的鸭蛋,除了用于改善家庭膳食之外,还有一部分拿去墟市卖来换钱以帮补家用。遇到农忙时节,青壮年劳动力要在生产队参加生产劳动,不能随便去趁墟。这个时候,父母亲就想到已经十多岁的我,把母鸭几天生下的蛋用两个提箩装好,让我挑到合水墟上去卖。母亲教我说:“这两提箩共有60只鸭蛋,散卖就两角钱一只,如果有人一次性买完,可以每只一角八分钱卖出去。”我点了点头,挑起两提箩鸭蛋迎着初升的太阳,向着合水墟的方向起行了。</p> <p class="ql-block"> 大约用了一个半小时,我终于气喘吁吁地赶到了合水墟,找到一个适宜的位置,把两提箩鸭蛋放在街边摆卖起来。没多久,走来一位穿着简朴的青年妇女,手里提着一只竹制的菜篮。她仔细瞧着我面前的两提箩鸭蛋,还伸出那雪白的右手拿起一只轻摇几下,然后对我微笑着说:“乖乖仔,鸭蛋怎样卖?”我把母亲教给我的话对她说了一遍,她犹豫了一下,若有所思,并用地道的合水话对我说:“你先无卖,等我一下。”说完转身便走了。正当我不知所以之时,不一会儿,青年妇女带着一位中年妇女来到我的面前,用商量的口吻说:“这样吧,我们俩一起把你的两提箩鸭蛋买了,可以每只一角八分卖吗?”我立即爽脆地点头同意。</p> <p class="ql-block">  在墟里,前后不到十分钟,我便一次性把两提箩鸭蛋卖了。用八分钱到饭店里吃了一碗糖水,便走下古渡口,排队等候渡船,晌午时分已安全到家。劳动归来的父亲,想不到我这么快就回来,向我详细询问了卖蛋的经过,激动得伸出双手把我抛了起来。之后,连着好几个墟日,母亲都安排我去合水墟卖鸭蛋,而我,连古渡口上去的梯级都数得一清二楚。说来颇具凑巧的是那位青年妇女,每一次都来帮我买很多的鸭蛋。据她说,有一天墟日,我因故没去卖,她在我时常摆卖的街边等了好久好久。</p> <p class="ql-block">  “回去吧,时间不早了。”岳父声音洪亮的一句话,把我从无限的追忆当中惊醒过来。如今的古渡口,因建好了合水大桥,人们不再需要搭着渡船过去“等夹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陆路交通十分发达,合水墟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漠阳江船运则逐渐消失,古渡口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虽然这个古渡口如今这样寂寞,只有两棵凤凰树朝夕相伴。但是,这里的一草一木,昔日的种种往事以及繁忙景象,会永远停留在曾经“等过夹水”的每一位老百姓的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阅读欣赏,再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文:刘义和</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5日于阳春山雅居</p> <p class="ql-block">阳春报于2022.8.4刊登了拙文,在此,谢谢编辑及总编!</p> <p class="ql-block">  8月7日的《阳江日报》也刊登了拙文,谢谢编辑!</p> <p class="ql-block"> 同学精彩评论摘抄</p><p class="ql-block"> 罗桂梅的雅评:@刘义和 渡口 有许多的往事?看了!那鸭蛋一定很香吧?</p><p class="ql-block"> 林道红的精彩评论:@刘义和 ,我好认真阅读了美篇《家乡的古渡口》。之前,我曾两次重游古渡口。从渡口往对岸看,景色就像一幅山水画,美极了。</p><p class="ql-block">古渡口的位置,当时叫做“墟肚”,合水墟的中心地带,最热闹的地方。谢谢你优美的文笔带给我满满的回忆![强][强][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刘义和 ,我把你的美篇转发到了合水初中群,他们是这个渡囗繁忙与荒废的见证者。墟肚现在成了荒墟,再无几十年前的繁华热闹了。[呲牙]</p><p class="ql-block"> 刘义和@林道红 我本来想写成墟肚,但怕不是合水人听不懂,故用中心来代替。墟肚也跟渡口一样,兴旺不再,慢慢作古了。想不到你也心灵认同,谢谢了![玫瑰][咖啡][咖啡]</p><p class="ql-block"> 梁广媚的雅评:家乡情浓!记忆犹新,义和你真棒![强][强][强]</p><p class="ql-block"> 李孔荣的精彩点评:@刘义和 渡口记忆犹新,当时还没成年,父亲带着趁墟,回家的时候,在凤凰树下的等船渡口踏板上,被人磕碰掉水里,寒冷的冬天,冷得我瑟瑟发抖。[流泪]</p><p class="ql-block"> 作者@LkR(李孔荣) 哦呵!孔荣,原来你也有这么刻骨铭心的记忆。能有共鸣,心灵相通。[憨笑][憨笑][憨笑][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黄声銮:义和同学[强][强][强][强][强][强]</p><p class="ql-block"> 林道红@LkR(李孔荣) ,现在想起来还后怕。当时我七八岁,老爸用自行车载着我姐妹俩下渡口斜坡,没刹住车制,最后幸好没掉下水里。你当年掉到了水里,我是差点掉到水里,所以对古渡口印象深刻。[捂脸]</p><p class="ql-block"> 李孔荣@林道红 同感,所以记忆深刻![握手]</p> <p class="ql-block">文友的精彩评论摘抄</p><p class="ql-block">崔良巧老师的雅评:@幽山溪流 从小就是做生意的料[呲牙]</p><p class="ql-block"> 夹水去过多了,只是这个埠头没啥记忆[捂脸][捂脸]跟姐姐去春湾长尾河小学读书,我姐星期六日去读函授,丢下我一个人骑车回家。记得当时跟着一个人陌生人后尾,他快我也快,他慢我也慢,心里砰砰砰直跳。第一次骑车那么远的,吓死我了</p><p class="ql-block"> 我小学同学讲,我是那个小学第一个穿裙子的人,那时像个仙女。其实那是我姐花几块钱买的画布自己做的裙子。[捂脸][捂脸][捂脸]那时真是太穷了!</p><p class="ql-block">蓝主任的精评:@幽山溪流 文字细腻,古韵悠悠。[强][强][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老牛厅长的精准评论:老牛🐮 连烂胶鞋都冇,只有自己用锯子锯木履,仲想有袜子?你D大富人家才敢想。[玫瑰][玫瑰][玫瑰][呲牙][呲牙][呲牙]以前穷,冇钱买胶鞋,只能自己找块木板做木极穿。</p> <p class="ql-block">文友的精彩评论摘抄</p><p class="ql-block">小菊的精准评论:刘老师早就卖过鸭蛋,多么珍贵的经历。[强][强][强]</p><p class="ql-block">鹏程万里的精彩评论:哈哈@幽山溪流 这段时间看你们到处游玩不怕疫情吗?看文章和图片发现你挺喜欢带这顶帽子的,好像这顶帽子成了你的标配[呲牙][偷笑]文章写出了当年的情景及难忘的回忆[强]</p><p class="ql-block">作者@鹏程万里 谢谢您的细心阅读,连我的帽子都看出来了。每月只进行一次阳春到深圳的来回,多数在家,偶尔只在阳春周围转一转。说起来这顶帽子还是有故事的,有一年去到敦煌,以为敦煌好冷,谁知去到才知热得汗流浃背。导游说前天刚好买了二十顶帽,每人一顶发给我们以遮挡太阳。剩余的就全部给我这个做领队的带了回来。后来见到这样的帽子就会买了。[呲牙][呲牙][呲牙][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飞燕的精彩评论:@幽山溪流  童年的苦难不能忘记,今日的文笔更添风采 [强][强][强]</p><p class="ql-block">晓妹的雅评:@幽山溪流 我们经历的时代是跨越千年的时代,这个世纪的科技发展是飞跃的[强][强][强]</p><p class="ql-block">一枝梅的雅评:@幽山溪流 文章写得好,回忆了真实的童年,让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