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是1970年9月入伍的,当时我还未满15岁,妥妥的一个未成年少年。</p><p class="ql-block"> 对!我就是当年让人鄙视又让人羡慕的“后门兵”!</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人说:“你就是为了逃避上山下乡”才去当兵的。实际上我的同班同学要到1974年才开始上山下乡。当时我不是少年天才,也没有早熟迹象,根本不可能考虑到那么长远。可能又有人说:“你没有考虑到,不等于你父母有没有考虑到”。而实际上我的父母属于那种万事不求人,处处循规蹈矩的老实人,不但没有帮我“开后门”,当知道我要去当兵后还极力反对!理由是我年龄太小,生活都不一定能自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图是原成都军区八一小学的大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从小就想当兵,</span>估计是受生长环境影响。当年我第一次上小学就读的是成都军区八一小学(这个学校1964年撤销了),所有同学的家长都是军人,回到家里,所有的发小家长都是军人,小时候玩得最多的集体游戏就是“打游击”,加上那个年代大量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还有特殊年代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政治环境,所以在我幼小的心里,唯一的理想就是当解放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的一天,我父亲的一个战友来到我们院子,正好没有一个大人(都去上班了)。他就问我:“你们院子里还有哪些娃娃想当兵?”,我说:“我”,他说:“让你爸爸给我打个电话或者写个条子,我给你办”。我父亲回家后我就告诉他,结果他不同意!没办法,第二天我跑去找到那个叔叔,撒谎道:“我爸爸同意我当兵,他说就不给你打电话了,你给办理就行了”。就这样我顺利的当兵了!</p><p class="ql-block"> 离家的那一天早上起床,我告诉父母我今天就当兵去了,然后把衣服全部脱了,只留下一条短裤和一件背心(当时是夏天天气很热),给他们说今天穿军装,其他的都不要了。也许他们都忙着去上班,也许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我能去当兵 反正没有人理我!所以,我当兵那一天其他战友都有家人相送,唯有我一人没有人送。</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穿军装的第一张照片,当时一个月只有6元津贴,舍不得!只照了一张半寸的单人照(已经找不到了)和这张与战友合影一寸照。 </p><p class="ql-block"> 我们同一天入伍的战友有八个人,就在穿上军装的当天,部队就把我们送到了位于新津机场旁边的农场,属于我们团的炮连,我光荣地成为一名穿军装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以后,有人说:“你们当兵比当知青好”!这种说法不准确。实际上当时当兵没有对未来的心理负担,而当知青就有。但是当兵的干工作必须服从命令,这是强制性的,而当知青有对未来不确定的心理负担,但是干工作全凭自愿,没有人强迫,除非是被管制对象。</p> <p class="ql-block"> 在部队农场工作期间,除了喂猪、喂马和放鸭子没有干以外,基本上把农村当时的农活都干了一遍。我们新入伍的八个战友,只有两个当过知青的受过表扬,其他六个人基本上都是受批评的。人家挑大粪满满一担,走得大步流星,我们只能挑半桶,走得摇摇晃晃。</p><p class="ql-block"> 让人感触比较深的是当地的农民生活很困难!一次我们安排100多人挖红薯,结果当地农民来了好几百人跟在我们后面,还不停地给我们做工作:“解放军不要挖那么干净嘛”,他们在我们挖过的地里不停地寻找漏网之鱼。</p> <p class="ql-block"> 我在农场只工作了两个多月就被调到团部搞基建。离开农场时,炮连我的班长送给我这么一个笔记本。</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我们团的团部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随着我们团1971年新兵的大量到来,我们这批陆陆续续参军的“后门兵”绝大部分都集中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在的电子科大)。这里是我们部队的新兵团,我们在这里重新参加新兵训练。</p> <p class="ql-block"> 1971年2月,随着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我被重新分配到一营机炮连。我们连属于分散执勤的连队,基本上是一个班在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茶店乡的原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战备发射台,对外称309。当年这里只有一个电台工作人员,其余人员全部是负责警卫的解放军战士。过去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设备保养,并且每周开机一次测试设备信号发射效果。实际上每次开机发射后,周围几公里范围之内所有收音机就只能接收这一个台的信号,其他电台都不可能再收听到了。</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龙泉驿区的茶店乡,当年叫茶店公社。过去成渝公路没有开通时,从成都通往重庆的官道就从这里穿镇而过。现在这里是改造后的场镇,以前这里只有用石板铺成的小路,而且有很多上下坡的梯坎,只能挑担子或抬滑杆通行,根本不可能通汽车,就是过去那种鸡公车(独轮车)也不能通行。</p><p class="ql-block"> 那个充满台阶的小路,就是最早通往简阳县石桥镇的官道,也是从茶店镇到309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这个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乡的是原冶金部的技术档案馆,对外称521,它的核心区域坐落在一座U型山脉的中间。以前是用铁丝网把整个U型山脉全部围起来的,现在改用了磚墙。这个U型山脉因为战备需要被挖出一个山洞,可以并排通行两辆过去那种解放牌汽车。</p><p class="ql-block"> 在70年代,这里除了负责警卫任务的解放军战士外也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而设施设备却很好。有一辆北京吉普越野车,还有一辆北京130小货车,另外还有电视机等。主建筑是一座青砖青瓦、木地板和木天花板的两层楼的老建筑。天气好的时候,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成都无缝钢管厂的那几根烟囱。</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现在的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照片中上坡的方向就是由龙泉镇通往521的方向。同样,过去成渝公路没有开通时,从成都通往重庆的官道也从这里穿镇而过,以前这里只有用石板铺成的小路,而且有很多上下坡的梯坎,只能挑担子或抬滑杆通行,根本不可能通汽车,就是过去那种鸡公车(独轮车)也不能通行。</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原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战备接收台,对外称504,后来改成了省军区通讯训练基地。以前这里同茶店镇的309共有一个工作人员,其余都是负责警卫任务解放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 这是504唯一留下来的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成渝公路22公里处 ,右边往下走的那条路就是通往504的。</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原成都警备区的军械库,后来改成教导队,改革开放后又改成友谊射击俱乐部,现在已经全部拆除。</p><p class="ql-block"> 这个位置位于原三圣乡场镇(高店子)附近,对外称粮丰顶。现在大概位于三环路外侧,卓锦城后面靠驿都大道一侧。因为城市发展,现在没有任何参照物了。</p> <p class="ql-block"> 粮丰顶的营房。</p> <p class="ql-block"> 营区内的山包下有防空洞。</p> <p class="ql-block"> 曾经先后在309、粮丰顶和热电厂一个班的湖北战友,2022年春在成都。</p> <p class="ql-block"> 当年,带武器带背包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初,我们奉命换防到成都热电厂担任警卫任务。</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热电厂给我们发放的春节慰问品。</p> <p class="ql-block"> 现在热电厂厂区已经全部拆除。这是从跳蹬河桥头向原厂区拍摄的照片,照片左上方就是原来的厂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现在的跳蹬河桥头向钢管厂方向拍摄的照片,沙河上面远方的三孔桥,就是我和战友合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个红袖套是成都警备区参与社会执勤时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是原省公安厅看守所的地址,现在已经全部拆除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团在1976年,把正在市公安局看守所和省公安厅看守所执行看守任务的两个连队改成了武警中队。这个时间比80年代省武警总队成立接近提前十年,所以有人说,我们是文革后武警的爷爷。</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我退伍了,脱下了绿色军衣,离开我十分怀念的绿色军营。至今我仍然记得离开部队时我们首长说的那句话,“你们要退伍不褪色,离队不离岗,转业不转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