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话题:“门子”是如何出局的——傻木梳暑期乱语篇四

亢秀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日红楼话题:门子是如何出局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葫芦案寥寥小事中看人情世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中,贾雨村在补授了应天府一职后,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薛蟠和冯渊二人因为争夺香菱(也就是当年葫芦庙旁资助贾雨村进京参加科考的甄士隐丢失的女儿英莲)把冯渊打死一案。在审判过程中,正要准备发签缉拿薛蟠归案,却被案边立着的门子一声咳嗽给制止了。退堂至密室后才知,这薛蟠乃是当地四大家族中薛家的公子。那门子帮了贾雨村,为什么最后却被贾雨村随便找了个理由给充发了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且看门子的一番神操作,门子的操作有三个核心内容,一是叙旧。门子原是贾雨村当年寄居过的那个葫芦庙里的沙弥,因为葫芦庙失火,门子便蓄发还了俗,在衙门谋得了门子的职位。贾雨村和门子就在这种机缘巧合下成了同事,时隔多年,贾雨村没认出门子,门子却认出了贾雨村就是当年庙里的那个穷儒,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门子和贾雨村属于旧人。书中记载</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只见案旁站着一个门子,使眼色不叫他发签。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退堂至密室,令从人退去,只留这门子一人伏侍。门子忙上前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雨村道:“我看你十分眼熟,但一时总想不起来。”门子笑道:“老爷怎么把出身之地竟忘了!老爷不记得当年葫芦庙里的事么?”雨村大惊,方想起往事。</b></p> <p class="ql-block">门子的意图是想通过叙旧来拉进和贾雨村的关系,日后好能抱上贾雨村的那条粗腿节节高升。这也是人们惯常使用的方法。但门子似乎有点心急,贾雨村还一言未发,他就忙不迭地就暴露了自己的底牌。有人说门子即便是想要用到葫芦庙旧情,也只能是贾雨村自己来说,而不是他主动提起,就像韩信千里谢漂母一样。</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核心内容是献干货。门子所献上的“干货”,就是文中提到的描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煊赫声势的那四句话。然后又一并连被拐女子是贾雨村当年的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也说了出来。原文记载:<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门子笑道:“不瞒老爷说,不但这凶犯躲的方向,并这拐的人我也知道,老爷可知这被卖的丫头是谁?”雨村道:“我如何晓得?”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女儿,小名英莲的。”</b></p><p class="ql-block">门子故作深沉、自作老成地把这四句话献给初来乍到的贾雨村,就是想让贾雨村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利用价值,日后好得到贾雨村对自己的重用与提携。可当事人身份的暴露也让贾雨村陷入了忘恩负义的泥淖中。</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核心内容是提方案。在绘声绘色地向贾雨村描述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连理关系,和他们在当地的庞大势力后,看到贾雨村“一时犯了难”,门子未免有点得意,继续不慌不忙地把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人情世故,如同剥丝抽茧一般解析得明明白白,并且提出了终极解决方案,如此这般、这般如此。<b>(门子的这一番陈述,是不是有点像写给任正非的那份万言书?)</b></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贾雨村果然是按照门子所提出的方案,了结了此事。</p><p class="ql-block">但是,门子却没能等来他所期望的结果。</p><p class="ql-block">等这桩案件了结之后,贾雨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p><p class="ql-block">难道贾雨村仅仅只是因为怕当年的糗事败露,才会赶走门子吗?</p><p class="ql-block">显然不是。</p><p class="ql-block">门子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相信已经不言自明了。</p> <p class="ql-block">摘录《道德经》第二章原文:</p><p class="ql-block">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是今年我读过为数不多的书之一,虽然每一章都做了笔记,但没记住多少内容,还需要重新再研读一回。</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天下人都知道美成为美之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成为善之后,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相互比较而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以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生长而不自恃己能,成就功业而不自我夸耀。不自我夸耀,功绩便不会泯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