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萦绕了十年的念想上周五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把杭州市区的山按照《杭州的山》(马时雍主编)走一遍的想法终于在大暑的前一天、体感43℃的日子不管不顾地开始实施了。</p> <p class="ql-block">杭州多山,山区和丘陵占整个辖区面积66%,在整个浙江省排名第二,仅次于丽水(山区面积占90%)。大大小小的山三百多座,就是一座座包罗万象的自然&人文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杭州市区的山大多只有两三百米的海拔,而且自然景观赏心悦目、人文景观存量丰厚,不仅可以游赏美丽风光还能学习很多人文历史知识。</p> <p class="ql-block">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杭州工作,一晃三十多年,常感自己枉为杭州人,对杭州了解甚少,是时候去补一下课了。</p> <p class="ql-block">第一课,从杭州九华山开始。事实上,中国很多地方都有九华山,比如这两天让全国人民义愤填膺的“拜鬼”事件就发生在南京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安徽九华山更不必多说。</p><p class="ql-block">也许,各地的九华山都是向安徽九华山致敬的,也许是因为有类似的地质地貌。</p> <p class="ql-block">至于杭州九华山,很多老杭州人也不太清楚。明嘉靖年间进士杭州人田汝成所著(1547年首刻)的《西湖游览志》卷七记载:九华山石林“左江右湖,举陈目下”,怪石嶙峋,参差多态,历代文人名士留有诸多摩崖石刻。(图为九华山卧云石)</p> <p class="ql-block">根据史料推测,九华山应该就是今天万松书院所在的孔家山一带。明万历七年(1579年)张居正废毁天下书院,浙江巡抚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为由再三乞请,万松书院逃过一劫,亦因此改名为“先贤祠”。</p><p class="ql-block">后因大成殿供奉孔子,多由孔氏后裔奉祀,故而这一带习称孔家山了。</p> <p class="ql-block">不过,时至今日,连孔家山也少有人知了。时代变迁,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记忆。这座山曾经是九华山,还是孔家山,对当下而言已经不重要了。山还是那座山,名称不过是约定俗成的符号而已。</p> <p class="ql-block">其实,万松书院的名称,也经历了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三个时期,数度毁损与重建,2001年再度重建,又回归到“万松书院”。文化溯源,万物归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松书缘”为2007年度评选的西湖新十景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行程从万松岭路东口开始。道路左侧是一大片拥挤低矮的老房子,这里曾是南宋皇城根下,现在却是整个杭州城里离现代文明最远的地方。这一大片老房子静静地匍匐在凤凰山脚下,等待时光的重塑。</p> <p class="ql-block">万松书院是九华山的主要景点,九华山石林(现为孔家山石林)也在书院内。</p> <p class="ql-block">沿着万松岭路向西,看到马路对面的山石上四个金光闪闪的康熙御笔“浙水敷文”时,意味着万松书院到了。</p> <p class="ql-block">万松书院中轴线上第一大景观——品字牌坊,是原万松书院主要建筑。现在的牌坊为2001年重建书院时所立。“品”字排列意为: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p> <p class="ql-block">三座牌坊正面分别镌刻着书院不同时期的名称。中间“万松书院”牌坊的背面书“太和元气”;东牌坊“太和书院”,背面书“德侔天地”;西牌坊“敷文书院”的背面书“道冠古今”。“德侔(mou意为等,齐)天地、道冠古今”是赞颂孔子的贡献如同天地一样博大,孔子的主张从古到今都是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则是赞颂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p> <p class="ql-block">万松书院依山而建,设计精心考究。主轴线上是书院正统,高高的台阶尽头是仰圣门,匾额书“高山仰止”,景与意合,意与情合,贴切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正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在年代久远的“抱鼓石”上,除了知了的声浪,一片空寂。同行者连连说了数声“真好!”,“什么好?”我问,回说“空旷明亮又安静,意境合了心境”。</p> <p class="ql-block">抱鼓石左后方是现代透雕作品,表达的是对“根”的赞美,中国教育寻根,当推孔子。现代透雕和抱鼓石墩,一方一圆,一今一古,一实一透,一明一暗,极尽巧思。</p> <p class="ql-block">一进仰圣门,二进明道堂,三进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最高处是“万世师表”平台。折而从西线向下,穿过毓秀阁便是万松书院最美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毓秀阁内的观景楼台,有一圈靠椅,僻静安适,有意无意间,似是为梁祝的眉目传情留下的空间。斜倚栏杆,右可眺大成殿绿树掩映,左可观独立石框景其中。构思巧妙!</p> <p class="ql-block">毓秀阁门前竖立着一块“卓尔”的“独立石”,应该是为纪念王阳明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独立治学能力的理念而设。</p> <p class="ql-block">毓秀阁前的山崖下,一泓清泉,莲叶在阳光下油绿发亮,游鱼在莲叶间嬉戏,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刚刚还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的红鱼,未及走近,就倏忽没了踪影。等了好一会了,才从水草丛中钻出了一两尾。想来是这里的游人稀少,鱼儿怕生。</p> <p class="ql-block">莲叶和游鱼,一红一绿,一动一静,在明晃晃的日光下让人恍恍惚惚地不知身在何处。</p> <p class="ql-block">忽然一阵雨点砸了下来,太阳却不肯就此退避。</p> <p class="ql-block">池塘向北是一条巨石缝,仅够一人通行,步阶而上,通往存诚阁(藏书楼)、孔家山石林和见湖亭。</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万松书院中轴一线是庄重肃穆、端严恭敬之感,西线则有灵巧鲜活、率性自然之态。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顾璘等人开山辟路,将九华山石林纳入书院,即为今天的孔家山石林。由中线进入西线,严肃瞬间转为轻松,学习之道,一动一静,一张一弛,古之善学之人,哪一个不是动静得宜,张弛有度?这一借景之举一下子让原本严肃紧张的书院有了灵动趣味,为顾前辈点赞。</p> <p class="ql-block">穿过石缝豁然开朗,“存诚阁”巍然耸立,这里是收藏皇帝御赐、乡绅捐赠典籍之处,原为书院藏书楼。再走几步就是见湖亭,是近代增设的观景建筑,正面匾额书“见湖亭”,面向西湖的一侧匾额是乾隆御书的“湖山萃秀”。设计之初,见湖亭是整个万松书院的最佳观景点,据说可眺望湖中三岛、六桥烟柳、远处纤瘦的保俶塔、近处雄壮的雷峰塔,西湖全景尽收眼底。但现在完全被茂密的树木挡住了视线,已经名不副实了。</p> <p class="ql-block">从见湖亭向西,就进入了孔家山石林。摩崖石刻随处可见,巨石形状千姿百态,野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的教育理念“使之日进而高明光大”被深深地刻在亘古不朽的石崖上,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巨石间有或宽或窄的缝隙,可供儿童穿越玩耍。不过,现在的孩子可能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在野地上、山林里玩耍了。久在樊笼里,难得返自然,不得不说是现代教育非常遗憾的事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