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飘来一片雲- 加拿大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读书分享札记恭喜!本文己获美篇推荐至首页展示。

谢博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复旦飘来一片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加拿大复旦大学、中国人大校友会读书分享札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加拿大复旦校友会袁会长月初从纽约来讯,邀我参加他们与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联办的读书分享会。介绍复旦校友张捷如、董存发、张康清三位作家的新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今日(7月23日)大暑,炎阳高照,然而地处列治文五号路的中国人大校友会駐地却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主持人中国人大校友会李会长对各位校友的热情参与表示由衷欢迎,袁会长以及一批其他校友则在线上与大家互动,热情参与。今天的分享会主要是介绍复旦校友的新作:长篇小说《地上的那朵云》、杜维善口述历史《我的父亲杜月笙暨杜府旧事》、以及中英文双语历史政论《加拿大的中国基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张捷如,是一位美丽知性的上海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政治系 性别与国际关系硕士。曾任职于奥美广告、阿迪达斯、加拿大 Yukon Zinc Corporation。2008 年移居加拿大,现居温哥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这位中文系毕业生曾为《ELLE》、《Vogue》、《Bazaar》、《HOW》、《周末画报》、《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一周》、《大都市》和《生活资讯》等报刊杂志特约撰稿人。对于文学及音乐具有广泛爱好,并兼任美国瑜伽联盟注册瑜伽教练,2008 年移居加拿大,现居温哥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张捷如开口讲到百年之前在上海开设的女性专门銀行,立刻神采飞扬,仿佛心儿已经飞到了故乡上海。她的那本被称为“中国精英版婚姻故事”的长篇小说《地上的那朵云》,试图通过浓墨重彩的上海风情,描绘中產阶级在經过长期奋斗,终于获得了自身需求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之后的痛苦挣扎。其实馬斯洛在其晚年也发现,根据他的金字塔理论,处在金字塔顶尖的“自我实现”并非人生终点。人生的欲望和奋斗是无止境的,面对中產阶级在社会人群的占比正在迅速上升,张捷如敏感地通过她的小说,生动反映了这批精英人物在精神、文化以及文明层面的追求和追问。鉴于作者对文学、音乐、体育的广泛爱好和修养,其作品一定具有可读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董存发,毕业於复旦大学历史系,后改读金融和MBA(硕士)。从事研究新闻和金融多年。旅居温哥华后,致力于文字工作,採访杜维善十年、直至最后日子,坚持整理其口述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当今天董先生躯车前来,与我一路同行赴会之时,我已深切感受到他身上的儒雅气质,并十分佩服他对于历史的严粛认真、细致入微。</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杜家百年风云,奇闻异事、经久不衰,自有其历史原因。作为杜月笙、姚月兰之子杜维善,是上海市白玉兰奖获得者,上海博物物特别顾问、著名中国和丝绸之路古国錢币收藏研究大家。著作众多、思维严谨,其口述历史秉承“亲见、亲历、亲为”原则。其提供的珍贵史料及照片填补了原有的空白。</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祝贺董先生十年磨一剑,长期深入研究杜府历史,并得到杜家夫妇的厚爱与信任,撰写了《杜维善口述历史》等二本有关杜府的专著。董先生也终于从职场回到自已的爱好,能够倾听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揮洒自己的爱好和乐趣,享受岁月静好的情怀和生活。</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张康清,曾在亚、欧和北美多地上 学,进修和工作,是一位自称“业余”文字工作者的专题作家。张先生是加拿大百人会研究部主任。他在中国和加拿大从事公共政策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也经常为中文和英文媒体撰稿。他是《加拿大的中国基因》一书的共同作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作为复旦校友,他牢记复旦提倡的精神,一直勉励自己要做“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也就是复旦一貫所提倡的“思想自由、独立人格”、“读无用之书、做有用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著名学者丁果先生与张康清先生合著的大作《加拿大的中国基因》及其英文版,向世界传递了一个重要讯息:华人是加拿大的建国者和忠实建设者,华人是有华裔血统和中华传统的加拿大人,华人不仅仅是海外游子,而且是全球化海外华人社区的一份子。</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正好几年来我也一直关注着这一课题的研究,因此在随后的园桌讨论漫谈中,除了倾听文友提问后,三位作家的真诚回应,我也谈了对于所谓偏见的看法。依我管见,外界对于在加华人的偏见,我们当然不能苟同。但是在加华人对于自己的偏见和陋习也应该主动反思。只有具有反思精神的民族,才能真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有时面对社会,难免会有灰尘散落,但是相信打开生活的扉頁,总会看见一片兰天。记得国际诗人洛夫曾经写道: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一粒灰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有多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这得看摆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至于不经意落在我的衣帽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掸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就好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当然在张婕如谈到创作经历时,语重心长地希望外界不要对号入座,我也会心一笑。因为作家生產的是面向社会的公共精神產品。作品里面谈到的事情既不必怀疑是否含沙射影,也无需冥想有关事情是否发生在作者身上。如果作品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那才是作者的殷切期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博生美篇》撰稿人谢博生临场手机摄影并文字报道。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