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中师生的风流故事(一)

玉儿千岁

<p class="ql-block">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在东河乡出了李、张、汤、王四位名人。他们同是恢复中考后的中师生,又同在乡村学校教书,关键是他们经常在一起活动,搞得乡村学校热热闹闹的。四位中师生让乡村学校生机勃发,活力四射。他们是本乡本土人,初中都是学校佼佼者,中考都是高分考进师范学校的。当初跳出农门,如今又跳进农门,很是戏剧性的事,叫人啼笑皆非,他们成了吃皇粮的农村人。他们不畏乡村艰苦,吃住在校,自烧自煮,勤奋教学,他们不光文化知识丰富,而且喜欢运动、唱歌,琴棋书画都很擅长,可以说给乡村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他们个个有专长,人人有特点,让乡村学校气象为之一新。</p> <p class="ql-block">在他们还没有回到乡村学校的时候,学校体育文艺活动几乎没有,整天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是文化知识学习。后来,乡里书记头脑发热说响应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此,每年乡政府都要举行篮球比赛。小李书法曾在市竞赛获过二等奖,而且个子近一米九,篮球是师范学校主力,回到乡村就无人能及了。第一年元旦,东河乡举行篮球比赛,乡教育队首次击败乡政府各路球队夺冠,小李是绝对的主力。小王在1988年暑期教师学习班上,给全体老师上了两节语文示范课,小汤上了两节数学示范课,影响都不小。乡村老师这才知道上课原来是这么有条不紊,把学生当朋友一样,实在是受益匪浅、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每当学校放学以后,小李就抱起篮球一个人在操场上打,一直打到看不见篮筐才歇。接着自己烧锅煮饭做菜,民师们都早已回家,种田的种田,做家务的做家务,小李吃过了,在电灯下看看书,听听收音机。那一年秋,小李代表区队参加南陵县首届“丰收杯”篮球比赛,也算是乡里的名人啦。&nbsp;学校里写标语,小李大笔一挥,洒脱热情的标语就成了。每年,教师们家的过年门对子也是小李手笔,亲戚朋友看了春联都说字写得像钢板刻的。学校出板报,小李选材,设计,排版,画刊头,都是行家里手,还经常安排优秀的学生参与制作,不仅让学生学到许多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小张每天晨跑冲冷水浴,在当时的乡村是稀奇之事。每天早晨天还没有亮,他就起来啦,短裤背心,在学校后面的大埂上,小村的土公路上,跑、跑、跑。村民们见之,都睁大眼睛看着,那目光分明在说:“哪里来的大疯子?”跑过后,他就在学校的走廊上,脱掉背心,就着短裤,用一盆井水从头冲到脚。夏天无所谓,秋天冬天也这样照做如常,就让人惊叹不已了。特别是下霜下雪天,穿着棉衣棉裤的老师见之,不由得打冷颤颤,立即惊呼:“哎呀!不冷啊?我看了都浑身起鸡皮疙瘩。”</p> <p class="ql-block">小汤个子矮,人聪明灵活,乒乓球在师范学校运动会获过冠军,中小学数学知识一摸不挡手,有什么难题都请他来解决,在那电都不正常的年代,没有资料可查,他就是高手就是权威。另外,小汤还喜欢音乐,给乡村学校带来了一股港台校园音乐之风。什么《校园的早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三月里的小雨》一支支美妙的歌曲在乡村学校悠扬荡漾,是多么令人感叹啊!他自己还买了吉他,只要一闲下来就抱着吉他,自弹自唱,乡村校园里整天歌声袅袅。每到放学时分,夕阳染红乡村的时候,小汤便抱着吉他,坐在学校后面的小山坡上,自弹自唱,和鸟儿一起共鸣,是乡村里一道别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小王会吹笛子,拉胡琴,还会跳交谊舞。他在师范学校代表学校参加市里举办的文艺汇演,吹笛子获得过一等奖。他笛子吹得响亮悠扬,《扬鞭催马运粮忙》《牧民新歌》可比原创。《二泉映月》《听松》可与阿炳一比高下。学校搞庆祝活动,他是活跃分子,编排,指导,忙得脚不沾地,学生都愿意跟着他学。小汤教学生唱歌,唱校园歌曲,小小的乡村学校成了歌声的海洋。小张的象棋在乡村里也是无人可敌,别人只看到两步棋,他能看到四步棋。别的老师都想打败他,却一个个败下阵来。有时候他处于劣势,观棋的叫他这么走,他却不这么走,两招就扭转局势,战胜对手,然后他就开始手舞足蹈,滔滔不绝。</p> <p class="ql-block">他们先是在一所村小,一所初中。两年后,他们四个人分别在四个不同的学校,都是学校的主任,也算是乡村学校的中层领导。这时候,他们都先后买了自行车。你可知道八十年代买自行车比现在买轿车还要艰难。先要有票,后要有钱。小张有个叔叔在县里当干部搞到自行车票,最先买了自行车,是上海永久牌。其次是小汤买了自行车,是凤凰牌轻便的,他二哥在铜陵搞包工,人托人,宝托宝,才搞到自行车票。他们买的自行车是名牌车,要四百多元,花了将近一年的工资,才买了自行车。&nbsp;</p> <p class="ql-block">小李和小王他们家没有门路搞到自行车票,是在一年后才买了自行车,还是在市场开放了,上海永久和凤凰跟合肥不知是什么厂联营生产的自行车,不需车票,只需钞票。小李买了王冠牌自行车,小王买了长征牌自行车,价格便宜不少,要300多元,也要花大半年工资。那时候,只有乡里干部下乡才骑自行车,老百姓家连大板车都很少。他们紧跟时尚,在乡村学校老师队伍里,敢为人先,买了自行车,骑着自行车是多么风光,你要知道还有好多老师是骑不来自行车的。</p> <p class="ql-block">在买了自行车之前,他们每个礼拜都要聚会一次,买了自行车之后,就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后见面,轮流做东,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月光族。每当夕阳西下,就见乡间土公路上,一群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衣角飞扬,歌声袅袅,如同电影《敌后武工队》里的一群武工队员,洒脱飘逸,神出鬼没,引来多少乡亲们注目赞叹啊!他们先是打球,打篮球、打乒乓球或是羽毛球。打过球,自烧自煮,各执一行,炒菜做饭,喝酒猜拳。酒足饭饱,吹拉弹唱齐上阵,整个乡村学校在骚动,附近乡村在颤动,连树上的鸟儿都吵醒了,也跟着鸣唱。附近老百姓不是怨声载道,也颇有微词。就听说:“学校里有疯子,半夜了还在闹。”&nbsp;</p> <p class="ql-block">四人相聚活动玩闹归玩闹,教学还是非常专心的,从不负学生。每学期在东河乡教育工作测评中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他们都是带高年级主科。以后多年里无人比肩,也是多年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时候,乡村文化生活是贫乏的,他们每个礼拜天都到弋江古镇或县城看电影。四个人骑着自行车,穿着那个年代很流行的红色衬衫,黑色喇叭裤,在乡间公路上真是一路风光,一路潇洒,不说农人忘其犁,也是让路人惊叹不已啊!&nbsp;</p> <p class="ql-block">电影《人生》给了他们深刻的震撼。高加林在农村时,跟巧珍恋爱得如胶似漆,高加林到了城里吃皇粮就和巧珍歇歇了,是多么的现实。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高加林又回到农村,巧珍这时成了别人的老婆,高加林还是光棍一条,命运多么的弄人啊!电影《红高粱》又是一番风味,与战斗片,爱情片相比,风格迥异,让他们为之神往,红高粱的世界会更加浪漫,更加迷人,更加真实!</p> <p class="ql-block">浪漫时尚是美好的,生活现实是骨感的。他们这样相聚月光,几年下来,婚姻大事摆在了他们面前,抬头一看,那些吃皇粮的女孩早已被当官的抱走了。俗话说: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不是专门对男孩说的,也是对女孩说的。吃皇粮的女孩是多么金贵!乡村老师还不如大队干部,有句话说:“粮站有米头,食品站有猪头,供销社有布头,学校里有粉笔头。”教师工资少,社会地位低,落得个粉笔头,既不能吃又不能喝,多么悲惨。</p> <p class="ql-block">婚姻是非常世俗的,也是非常人性的。自古以来就是门当户对,“龙配龙,凤配凤,瞎子配个独眼洞。”小王的婚姻在四人中是最令人羡慕的,是个标准的双职工家庭,老婆也是中师毕业的乡村学校老师。这之前,小王与初中同学小花相处甚欢,小花也中师毕业的乡村教师,与小王是隔壁乡的人。小花的父亲是大队干部,小花高挑白净,眼亮嘴甜,然而,小花的父母却不接受小王,因为他是个穷教师,工资低,没有发展前途。后来,小王的嫂子给介绍了一个刚从师范毕业的小玉老师,两人经过三年恋爱,顺利组建家庭。他们是最理想的家庭,双职工,夫妻俩人都吃皇粮。不光是小张、小李、小汤羡慕不已,别人也是很眼红,这等美满的婚姻当时在乡村是很难追求到的。</p> <p class="ql-block">小张情商在乡村四人中是最高的,与人交往总能找到话题,从不冷场,每次见了同事的妈妈都会叫阿姨,亲滴滴的,比叫自己的妈妈还要亲,嘴巴甜蜜蜜的,尤其跟领导相处融洽。 教办主任彭麻子也很关心他,就主动出面做媒,把乡信用社会计小红介绍给他。虽然小红有些嫌弃小张家庭贫寒,但是有彭麻子这个硬媒,也就没再说什么,小张的婚事就这么顺顺当当的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小汤婚恋高不成,低不就。怎么办呢?那就再低一点吧!小娟是小汤的学生,初一时就出落得标标致致,比一般的女学生出挑。小汤对她也是倍加关心呵护,小娟也经常向小汤请教问题。别看小娟子年纪不大,很有心机,一般都是一个人跟小汤请教问题,名义上是请教,实际上是迷恋小汤。小娟初中毕业,高中没有考上,就每天都来看小汤,小汤弹吉他,小娟唱歌。傍晚时分,小汤又送小娟回家,走在乡间田埂上,手牵手,很有韵味,很是浪漫。终于,小汤与小娟组建家庭。</p> <p class="ql-block">小李的婚姻是最有趣的,自己不会谈恋爱,都是别人介绍的。小李只是个高,不富、不帅、话又少、嘴又笨,找姑娘说话,人家都懒得理他。祖上八代都是农民,扁担长的一字都不识,这让他在社会上靠水水深,靠山山倒,靠棵大树没长根。小李婚事在高处几番跌下后,也使他深刻地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己有多重多轻。在乡村学校里,当时很少有双职工家庭,都是一工一农的组合。农村人说:一工一农,什么年成都不穷;要粮有粮,要钱有钱。后来经学校江老师牵线搭桥,一个下午放学以后,小李骑自行车驼着江老师,来到莲子的家,在她家吃了晚饭,就算相识了。莲子家境不错,父母虽然也是农民,但他们有经济头脑,既种田又做着小生意,还开个裁缝铺由莲子执掌。他俩以后的婚事一切都按乡俗办,就是没有过礼金钱,莲子父母亲也没有提过礼金钱,莲子不嫌弃,其家人也不嫌弃。小李在四人帮中最后一个成家,也是最不合自己理想的家。正应了俗话:富不忘本,穷不择妻。</p> <p class="ql-block">家庭是美好的,家庭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家庭生活也是沉重的,这是人生的重大责任。四人帮陆续娶妻成家,生儿育女以后就聚少离多,他们只是偶尔相聚一刻,又各自为家庭分心,久之,就分道扬镳、烟消云散,很少相约聚会。四人都有各自的小家,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以前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聚会是极少的了,也不切合实际了,大家不说破,但心知肚明。(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