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隐半官是"诗佛",名句丰裕谓"人才"

公木(松)

<p class="ql-block"> ——赏析唐代诗人王维三首诗</p><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1日记)</p> <p class="ql-block">  说起王维,可能没有诗文爱好者不知道。甚至都知道他与杜甫都在安禄山手下任过职,后两人都被宽宥。但这里还有一些美称也把他们连在一起。比如时称李白为"天才″,杜甫为"地才",王维为"人才"。又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王维为"诗佛"。且这些称呼自然都有令人信从的依据。那我们今天就单说王维之称呼的理由吧!</p> <p class="ql-block">  先说"诗佛"。王维受母亲与当地佛师影响,自幼信佛。甚至大半生都在半官半隐中度过。他隐居终南山,过的与僧侣一样生活,写了大量寓含佛意之诗(主要是田园诗与山水诗),所以称之"诗佛"是名致实归的。</p><p class="ql-block"> 说其是"人才",这更不假。十五岁就很有诗名。20岁中进士笫一名(即后来称状元)。留下的400多首诗中,聚集了不可胜数的名句。列几句吧:…“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人闲桂花落,…时鸣春涧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每逢佳节倍思亲,”“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吧,不胜枚举!够"人才"了!</p><p class="ql-block"> 但此人官运不太通畅。21岁中状元后即为太乐丞,不久贬济州司仓参军。后迁右拾遗,监察御史,却边派凉州判官。安史之乱胡乱任伪官,幸有诗证其怀旧皇恩被宽宥为太子中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晚年多半是官隐两济状况(即官场与终南山往返),所以他的诗许多都与其经历相关。下面引三首诗浅析他的生存背景与表达述怀。先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 <p class="ql-block">  下录入此诗(见截图)。</p> <p class="ql-block">  先说他写了什么。笫一句写自己一人漂泊长安,笫二句写重阳之时思念所有亲人。第三句写兄弟们登高之时每人身插茱萸,第四句写兄弟们也在思念我的缺位。此处山东是华山之东,因他在长安即山之西。</p><p class="ql-block"> 浅析背景:写此诗时王维十七岁,正游学长安谋取功名。虽学业繁重,但孤寂之情不禁。这应是仕途未及之前无羁绊忧烦之时,但思亲与被思当是当时心理。这“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古思亲名句哟!三年之后一举成名:状元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下评介第二首《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先录入此诗(见图)。</p> <p class="ql-block">  先说诗写的什么。《渭城曲》即后的《阳关三叠》曲名。渭城即长安。元二是王维同科好友,此时派其出使安西(今新疆龟兹)都督府任职使官,正是渭城春雨初歇,新柳萌芽之际,派你去那个无一故旧的边塞荒漠,我为你送行,请你饮了我这杯饯行之酒吧!有点凄凉苍伤之情,虽不是自己出行。</p><p class="ql-block"> 背景浅析:这当是他后来也出使边关(737年)之前,估计是贬济州召回来任监察御史前后,也即虽有过失落,但又恢复高位,心态当很纠结之时。当时突厥兵败,单于放回,应是西域归顺,唐设安西都督府治理西域,治所在龟兹,这在当时可是天涯之途。故好友远去,心中自然不舍,于是此诗主调是悲凄的!这其中之“西出阳关无故人”亦是千古出塞边关之名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下一首当是轮自己出使边关了,又有何情怀呢。请看《使至塞上》。见录文(图)。</p> <p class="ql-block">  先说这诗写了什么?出塞慰边!去哪儿?唐小属国勃律(现克什米尔)。且一个一车去的。单车出边慰守军,此时已过居延国(唐属国,在唐边界,估计敦煌一带)。我的征蓬巳出了我朝之界了,北归的大雁也飞回来(看来是春末)。广阔无垠的大漠荒原,只有孤立的烽火台的烟火直上云端,夕阳映照在大漠河面上(也许是黄河),水中有日圆的倒影。早有迎候的兵士在萧肃的边关上等候,告诉我都卫府的护卫官已在燕然处迎候了。——这够萧疏吧!没有人烟,只有孤零的烽火台守兵在那儿发烟火报信,守台护卫在燕然迎侯!这就是当时的边关景像。</p><p class="ql-block"> 背景浅析:736年(开元二十四年),邻国吐蕃对唐附属国小勃律(克什米尔)发动战争,唐军奉命抵御以保护勃律。可能是争战日久,也许是当时惯例,朝迋要派出中央慰问团前去慰问征战边军。这时是737年,河西节度史崔希逸巳破吐蕃,于是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慰边,并兼任河西节度使判官(治所在凉州,可能是今武威或张掖一带)。按级别当不算低,但下派任判官,明显低配。既是慰边,当应有规模不小的团队与物质配备,起码是连卫兵有一大队人马的,可就单车一人。可见王维不被朝中待见,有挤出去的味道。出于家国情怀,他无理由推斥。但如此阵仗,寒酸之极,这心里当不是滋味。这段出使边关的一小段峰火台经历够苍凉的吧!忧国兼自忧尽在其中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大漠一个小兵站的画面,不是我们往常理解的辽阔原野上的民家炊烟与落日夕照的宁静安祥,是边防守军的孤守与苍凉。读过之后,你对这两句会如此理解么?所以有许多画这两句诗的画面大约并不是诗中意境。</p> <p class="ql-block">  想找一首王维任安禄山伪职后又回朝前后的诗,没找到(安乱发生于755年)。乱后回朝他大约快60岁了。既使宽宥不计较且官职复位,只怕也心里不太好受的,可能根本就不在长安。因为他61岁去世。我估计他应是在终南山别墅度日的。不然那么多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之句何来。所以说其为诗佛,可能是他的诗表达了他大半生亦官亦隐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李杜与几王等一批大诗人正是在开元贞观前后把唐诗发展到了极致。以致后来者李商隐陷入朦胧,元白等倡导新乐府,韦温等人玩花间词,都想开辟诗歌新途。但终于让诗余——词以终结。花间派变成了婉约(李煜等过渡到晏柳)派,又苏拓开题材到所有领域后才有了豪放与婉约共芳。但发展至后来词也无新图,便有了吴文英的朦胧词。金曲南下,词走下神坛成了民间曲艺——元曲。这大约是言志诗——抒情词——叙事曲——编故事小说…的演变线脉。当然,现在有诗词曲文艺影合成的影视成了新载体,至于如何发展到极致也许还有很长的路。然而作为其中各自承载功能的诗词曲文戏艺等还会单独存在,只是很难有当年的风光了吧!本人由王维诗议作一点个人感慨,未必成理!</p><p class="ql-block"> 20220725整理(图截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