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青春的岁月里

超然志美

<p class="ql-block">1976年刚刚入冬,从小在大院里长到17岁的我终于穿上了梦寐已久的65式肥大军装,近30年军龄,当马上就要脱下军服,摘下漂亮的贝雷帽时。回顾这段军旅生涯似乎概括了我的整个人生,有那多么的人让我想念,也有多么的事让我回味无穷。其中在空军461医院时的青春时光更是 常常萦绕在脑海,每当闲暇时或是夜深人静时我就会想起,那美好和恬静的感觉总会把我的心带到一处“林中空地”,我伸出双臂去拥抱那里每颗两个人都抱不住的大树,去踩踏那条透过晨曦射进一缕阳光的林中小路。我以为或许这就是生命上升为精神的喻示,回忆也应该就是生命获得宁静和喘息的一种诉求。 </p> <p class="ql-block">原空军长春四六一医院</p> <p class="ql-block">一、四六一医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晰地记得那是2014年5月的一个夜晚,摇曳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向了熟睡中的我,为我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我又被调回到空军长春医院工作,在宏大、宽敞的大厅见到了我熟悉的人,听到了他们亲切的声音,真不愿意从梦中醒来。的确,那里是我梦想开启的地方,也是我追梦的地方......1978年8月初,我从陆军调到这所医院,听老同志讲,她是人民空军的第一所医院,所以番号为解放军第461医院。成立于抗美援朝前夕,主要收治空勤人员(飞行员)。医院所在的地址是伪满时期的法院,听说赵一曼烈士就牺牲在这里。我刚来的时候,那里有很多老主任都是专家级的人物,比如,罗尚功、潘耀东、庄承曾、王文博、刘碧澜、胡元善等,他们大都就读于解放前的老牌医学院,有的还毕业于圣约翰教会学院。在这所医院里还有着一大批62年的大学生,所以当时461医院的业务水平很高,有多个重点科室,这些科室在长春,在空军乃至全军都有很高知名度。正是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培养了我爱读书的好习惯,这习惯也使我养成了喜欢安静的个性并从中享受到了静寞带来的快乐,日后受益匪浅。 如今离开这所医院已经20多年了,总想找机会再去长春走走看看,圆了我的梦。当时先生经常这里出差那里开会的,我跟他商量好找机会 搭他车一起过去,可是做了那个梦后我竟然等不及,毅然决然孤身一人前行,大概这就是思念气场的吸引吧。2014年5月的春城美丽而绚烂,到处都散发着生气勃勃的景象,再次回到这座城市,我住在老主任胡元善家里,她的女儿玲玲姐姐陪我前往医院故地,在我真的回到这魂牵梦绕地方时,心不由颤动起来;当我再次步入这座沧桑、陈旧、但又气派深邃厚重的大楼时,看着眼前的一切,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往事一件件闪现在脑海,刚到这里的时候,我就被分配在医务处图书室工作,处里算我在内共有5个女兵,老同志戏称我们为五朵金花,至今我还保留着一张我们五个人的合影照片。那时,白天我们都忙着各自的工作,下班就一起逛街,打羽毛球,我们还经常去附近的桂林路买西红柿吃,印象很深,两毛钱就能买回不小的一堆。当时医院的女兵大都是77年“后门 ”兵,一幢二层红楼的宿舍整天人来人往,好个热闹,就连饭堂到点开饭时总是摩肩接踵。到了夏天,晚饭后就会仨一群,俩一伙地结伴去南湖公园散步,有说有笑,然而那时我并不安心这份工作。因为我深深地喜欢歌唱!加之我的声乐老师告诫我别废了嗓子,就在刚调到医院不久,内蒙古军区歌舞团到长春招生,在我老师的推荐下我又被入取,可是纸包不住火,最后我想一辈子唱歌的愿望就这样被父母,姥姥给断了念想! </p> <p class="ql-block">“五朵金花”1979年5月</p> <p class="ql-block">80年冬医务处全体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二、提 干</p><p class="ql-block">为了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带兵人,如今未经院校学习人员一律不可提干。我是最后一批直接提干的“幸运儿”。</p><p class="ql-block">79年11月,沈空分配到医院两个提干名额,我的老院长王家麟,老主任胡元善,为我操碎了心,他们在工作中帮助我,在思想上教育我,在学习上给我创造件挤出大块时间让我复习文化课。不仅如此,在生活上也体贴入微,每逢年节都会把我叫到他们家中吃饭,以至于现在我与他们的家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我所取得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他们帮我打下的良好基础。他们是我一辈子感激不尽的人!这年,我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成为一名解放军干部。现在回想起来让我感受更加深刻的是,这种正能量的帮助正是当今社会所最需要的。</p> <p class="ql-block">2014年与胡元善主任一家人合影(中间老人当时94周岁是胡主任)</p> <p class="ql-block">我与老领导王家林和他爱人候药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年终上光荣榜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三、多 一 伍</p><p class="ql-block">这所医院不仅盛载着我青春时所有的畅想和那些美丽的梦,同时也包容了我年轻时的无知和幼稚,有些事,现在想起来都忍不住想笑。那是我刚调到医院不久,院里出早操,我来晚了,当时集合完毕,我就站到最后一排最后一个,由于当兵时是按招文艺兵入伍的,到了部队也没有很好的训练,就参加元旦前的汇报演出排练,所以很多口令都不懂。我还清晰地记得领队出操的是院务处协理员陈俊昌,他当时喊“报数”,12345......第一排的同志报完后,过了好长时间,没有声音,这时所有的眼光都投向了我,我猛地想起每次最后一个人都要喊一句什么缺伍?我一看三排多出我一人,就匆匆地喊了一句“多一伍”,语声刚落,瞬间队列里笑开了锅,有的人捂着肚子笑出了眼泪。陈俊昌协理员扳着脸说,“那你就出列吧”一副严肃面容,我知道是自己报错了,很不好意思 。这以后我知道了队列中只有缺伍,没有多伍之说。后来在工作中我更懂得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能做多余的人。</p> <p class="ql-block">四、被咬过的馒头</p><p class="ql-block">现在可以随时通过媒体了解掌握到部队的生活待遇情况,看了后非常感慨,如今的士兵伙食不仅仅是吃饱而是吃好。想起我初到医院时最讨厌的就是吃午饭,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战士是要吃士兵灶的,当时医院士兵灶几乎天天中午吃高粱米干饭,由于从小到大没吃惯,在陆军时又属于文艺团体,伙食也很好,没有粗粮,所以饭在嗓子里转来转去就是咽不下。常常到了下午肚子就咕咕直叫。一次早餐不经意间剩了个馒头中午才吃掉,通过这次让我尝到了“甜头”,以后每天早饭我都多拿个馒头扣在碗里放到碗柜上,留到午饭吃。后来我发现很多女兵也这样,没过多久这秘密就被炊事班长发现了,他把我们碗里的馒头统统没收。第二天我就琢磨出了对策,早饭时把三个馒头都咬上几口,吃剩下的班长就再无法收回去了,那时的我还很得意 觉得自己很“聪明” 。如果换作今天再也不用这样绞尽脑汁。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是天翻地覆的改变,那种紫色的高粱米在市面上已经见不到,吃粗粮俨然也是一种奢侈。 </p> <p class="ql-block">五、调 离 </p><p class="ql-block"> 83年8月的一天,在上班的路上,我碰到了医院曹英杰政委,他对我说“小郁你的调令到了”。于是我被调到了大连空军469医院,当时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我不用和爱人两地生活了,难过的是舍不得这里的所有,临行前科室为我开了欢送会,大家还合伙送我一本漂亮的相册留念,相册我至今珍藏着。再见了!回回头,摆摆手,看着送行的领导和同志,不知何时我们再相见。就这样我青春的美好记忆都留给了这座城市,这所医院。岁月飘逝,虽带走了我青春的容颜,而生命的年轮却刻下了那段我成长生活的轨迹,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我熟悉的每个人,还有在那里的每一天,都让我永远难忘!在461那些日子的回忆会伴随我一生!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往事如梦存记忆,</p><p class="ql-block">似相近 ,</p><p class="ql-block">遥相远 ,</p><p class="ql-block">依旧豆蔻像往昔。</p><p class="ql-block">弹指挥,</p><p class="ql-block">一朝别,</p><p class="ql-block">满腔情依依,</p><p class="ql-block">容难忘深烙心底,</p><p class="ql-block">虽是楼空人去已,</p><p class="ql-block">相聚难难遥无期,</p><p class="ql-block">再远分离,</p><p class="ql-block">再多风雨,</p><p class="ql-block">深情永驻这里——461。</p><p class="ql-block">这是写于2015年建军节461老战友聚会时。</p> <p class="ql-block">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段回忆,就留作2022年八一建军节的纪念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