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枚军功章见证无悔青春

关老爷

<p class="ql-block">作者:王大生,湖北钟祥人,1978年3月入伍,原工建209团3营11连(后期精简为4连)炊事班战士、副班长、班长。1982年11月退伍。服役期间,为连队伙食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两次荣立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  在八一建军节前夕,我这个在部队服役了近五年的老兵,格外想念火热的军营生活。虽然退伍已经整整40载,但在部队的生活场景,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我和公社的其他28名战友,从汉江之滨的钟祥,乘火车来到黄河以北的工业重镇焦作,成为了工建209团的一员。经过一个半月的新训以后,我被分配到3营11连炊事班,当上了一名光荣的炊事员。</p> <p class="ql-block">  跟团里其他兄弟连队不一样,我们11连并没有在太行山麓或者王屋山下修建国防工程,而是在繁华的大都市武汉,修建人防工事。当时连队驻扎在武汉军区后勤部大院的西大楼下。</p><p class="ql-block"> 相比较施工班,炊事班的工作。属于保障性工作,既平凡又普通。主要保障连队官兵一日三餐。为了让他们有充沛的体能完成国防施工任务,炊事班的战友们起早贪黑,在伙食费标准有限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调剂改善伙食,努力做到一日三餐不重样,还养猪种菜,保证战友们吃得饱吃得好,受到连队官兵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  1980年3月,连队移防河南灵宝。施工班的战友们,在秦岭山下进行国防施工,我则继续在炊事班,担任炊事班副班长。</p><p class="ql-block"> 1980年12月,按照上级指示,团里进行精简整编。这次精简整编时间紧、任务重,涉及到每个单位,牵涉到每名官兵的前途和命运,对大家的震动很大。据说,全团30多个伙食单位,绝大部分都停伙了,而我们11连没有停伙一餐。由于我们炊事班伙食保障有力,团里为我荣记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  1981年初,11连、12连合编成新4连。12月,连队移防应城盐场,担负食用盐打包装运等施工任务。</p><p class="ql-block"> 施工任务重,作业时间长,体力消耗大,通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一天要吃4餐饭。</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我已经担任炊事班班长,和炊事班其他11名战友,在伙食保障工作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拒绝了连队为炊事班增加人手的打算,每个人都超负荷运转,从早上三四点钟起床准备早餐,到夜里十二点为一线作业的战友们送夜宵。同时,炊事班还自己磨豆腐,自己生豆芽,为改善连队伙食,促进施工任务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团里再次为我荣记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  1982年11月,在服役近五年后,我光荣退出现役,复员回到家乡。</p><p class="ql-block"> 回首这段军旅生涯,我感到光荣和自豪。两枚金灿灿的军功章,是我青春岁月最好的见证。青春无悔,青春万岁。</p><p class="ql-block"> 上述成绩的取得,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最主要的是来自组织的关怀、首长的培养和战友们的支持帮助。感谢朱春秀、黄金甫、曹建成连长,刘同娃、朱志荣、赵邦文、陈士林、郭金鹤指导员,陈关六、郑建胜、郑铁奎副连长,汤文斌司务长,以及李宗义、马玉海、白荣坤、李继红、邓章文、徐仕祥等炊事班的战友们。</p><p class="ql-block"> 军功章虽然挂在我的胸前,但荣誉属于炊事班全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