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是农民,我不至一次的告诉自己,我是农民。尽管我离家在外已近3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和朋友们在饭店,大吃二喝,酒壶交错,烟雾缭绕的时候,我就想,这顿饭的开销抵的上农民一个月的生活费。同时,就想把现在吃喝给小时候分点该多好。我的思绪就会飞回到幼年的时光,不要说吃好,就连吃也吃不饱。野菜,地瓜,粗粮,那记忆太深刻了。直到现在,我一见到这些东西就条件反射,扭头就走。如果遇到小时候的发小在一起吃饭,说起这些,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在农村生活到十五六岁。对农村生活的体验也说得深刻吧。就拿放假来说吧。农村的孩子们放假不像城里只有暑假和寒假。而农村的孩子们有寒假,暑假,秋假,麦假,总之,学校的一切假期的按农事来安排。那时候,学习不像现在抓的这么紧。我没赶上当红卫兵,我当过红小兵,在麦收的时候站过岗,放过哨,严防阶级敌人搞破坏。尽管我自己也是黑五类的后代,但并不妨碍我积极向组织靠拢。还有一点,就是可以逃避干农活。你不知道,不管是割麦子,还是刨地瓜,要不就是摘棉花,没有一样是好干的。对孩子们来讲,能跑就跑,能躲就躲。我们那时候读小学,就是读读停停,不是学大寨,就是学大庆,要不就是勤工俭学,在学校里,养过兔子,种过向日葵。我有时候给我女儿说起我读小学的事,我女儿羡慕的两眼直放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了高中,一个人就有了思想。初中和高中的最大区别就是;初中是扫盲阶段,而高中是积累知识,成就世界观,认识世界的阶段。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上高中的想法就是想考大学,摆脱农村。没有豪言状语,只有那种想迫切离开农村的感受。也不是看不起农民,就是觉得自己在农村没有出路。对于看过陕西作家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的读者来说,对孙少平这个主人公不会陌生。我看过数遍,我看的时候,我就觉得孙少平就是我自己,我自己就是孙少平。在黄土高原生活过的农民来说,那块贫瘠的土地沁着他们的血汗,有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也有他们的失望和泪水。恨得愈切,爱的愈深。不管是贾平凹,还是陈忠实,以及其他西北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以为自己上了大学,就可以摆脱农村。其实不然,作为农家子弟,农民的意识,农民的思维模式,农民的生活习惯无不在影响着你。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去了,你多了一些人生的积累,对城里的生活也不再陌生,但你很难融入其中。你时不时在你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体验对比着父母的艰辛,你的生活无不是父母艰辛劳动的交换。在大学周末的时候,你不会去跳舞,你不会去会餐,你也不回去旅游。因为你不忍,你无法把自己的逍遥自在建立在父母的辛苦之上。那时候,大学里农村的孩子要占到大多数,与少数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是落寂的,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在和自己的老乡来往,体验着平等,维护者自尊。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在未来的世界里要遭受更多的考验。在毕业之后,他们迫切地要报答养育之恩,而自己的能力又使他们处处受挫。只能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生活空间。慢慢适应,不断蜕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的时候,你已无任何的优越可言。你得生存,你得成家。你的任何出发点就是不再连累父母,尽可能的为家里做点什么。在忙忙碌碌中,你成家了,你有了孩子,你已不知道时间是怎么过的,10年,20年,你的孩子已长大了。也到了你当年上初中,上高中的年龄。你现在做的最多的,就是在吃饭的时候,给孩子进行忆苦思甜。孩子都听腻了,说;“你都讲了100遍了”。你仍然是欲说还休。只有妻子当你的听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这一生,永远离不开农村。不管你走多远,你永远走不出故乡的视野。因为那是你的魂,是你魂牵梦绕的地方。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故乡给你的,你的青春,你的梦想,你得泪水,你得欢笑,还有你的子子孙孙,因为我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后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