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06年10月1日,上海至拉萨旅客列车首发。东海之滨与雪域高原有了直接连通的大动脉。为记住这一历史时刻,尼康映像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铁路局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沪办事处等单位大力支持下,联合举办了<i style=""><b>“尼康杯”走进西藏摄影大赛 </b></i>活动。<br> 主办方邀请华东地区60余家新闻媒体近百名摄影记者、摄影家聚集天路,共同见证西藏发展新貌,聚焦和报道西藏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br></h3><h3> 上海铁路摄影协会一行15人也应邀登乘T164次特快列车,开启15天的天路之旅。本篇图片是我在乘火车往返途中所摄。</h3> <p class="ql-block">10月1日下午,列车开行首发式在上海站一号站台举行。上海市、上海铁路局、西藏驻沪办的领导与旅客们一起参加首发仪式。(纪海鹰摄)</p> 进藏列车由上海铁路局上海列车段担当列车乘务工作。 10月3日上午,列车进入青藏高原时,硬座车厢的旅客们纷纷拿起相机拍摄雪域高原美景。 我透过车窗拍到的青藏铁路。 旅客在拍摄雪域高原壮丽景色。 车窗外的青藏高原,雪山下成群的牦牛。 车厢里有一群特别的旅客,他们身穿<b>Nikon</b>摄影背心,是应邀参加<b><i>尼康杯走进西藏摄影大赛 </i></b>的华东地区60余家新闻单位的摄影记者。图为媒体人在车上抓拍窗外景色。 车窗外高原牦牛成群。 这次媒体人聚集天路,大规模、全景式报道西藏发展成就的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也是媒体人,他就是曾任上海<b>《文汇报》</b>摄影美术部主任,上海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的徐裕根。图为媒体人在列车上的兴奋劲。 车窗外的景色,蓝天、白云、白雪皑皑。 徐裕根老师以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性,感受到了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他不辞辛劳,多方协调,精心组织,促成了<b><i>尼康杯走进西藏摄影大赛 </i></b>成功举办。图为媒体人在列车抢拍青藏高原景色。 有媒体人在列车尾车上架设了摄像机。 在卧铺车厢里,旅客们通过车窗向外拍摄壮丽高原景色。 孙承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铁路摄影协会主席,是我们这支进藏队伍的领导。此前几年,他带领我们先后赴稻城、丽江、新疆、雪乡、坝上等地创作,并与乌鲁木齐局、哈尔滨局文联及铁路文化宫开展摄影交流巡展活动。 10月3日至11日,我们在西藏游历了8天。12日一早,我们在拉萨站候车准备返沪。(印兴伟摄) 返程的火车准点始发,我们开始告别青藏高原了。我坐在窗边,注视着近处的青藏公路和远处的青藏铁路。 上午。列车停靠那曲站时,我拍摄的那曲站货运设施。 列车通过安多站时拍摄的安多轨枕基地。西藏自治区的安多县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分界点,由此往北上溯550公里,是青藏高原的连续多年冻土地带。我们返沪的列车正在向北行驶。 窗外,藏北草原上的牦牛和青藏公路上的拖拉机。 在列车尾车,负责列车运行安全的运转车长在工作。 我们来到尾车向外拍摄,起先是隔着尾车端门的玻璃窗向外拍摄的。 后来,我们打开端门后,在列车尾部平台上,视线豁然开朗,但尾部很晃。 杨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上海铁道》杂志社担任执行总编,是全路为数不多的,在企业中考取编审职称的编辑。那时他才35岁,勤奋,意气风发。他站在列车尾部工作台上拍摄。我也在这位置拍了很久。就是开门后,温度很低,还有些缺氧。 从尾车端门看出去的青藏铁路。 在青藏铁路沿线,不时闪现建设期留下来维保的工地、工事、工棚和工程机械。 这里又是一处维保工棚及人员机械集中地。 青藏铁路最高位置,唐古拉山5072米纪念碑。偶然抓拍到的。 这是青藏公路上的一个公路养护段。 青藏铁路沿线的一处人员集中的工棚和工事。 铁路沿线有两台印有全球知名企业英格索兰标记的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岩土工程公司的工程机械。 17:30分,我们的列车通过雁石坪站后,我在尾车上拍到的待避列车和车站。 透过车窗看到的是与青藏铁路平行的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上的一加油站和某部队驻地,写有军事训练标语。 在青藏高原上,画面左侧的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一直是平行相伴的。 铁路旁的工地上仍有卡车在作业中 远处的沱沱河公路桥。沱沱河是长江的北源。 18:32分,我们的列车通过沱沱河站。 青藏铁路的一处大弯道,云层很低。 连续弯道,远处青藏公路上的卡车。 日光下的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全部使用分散自律式CTC调度集中系统,实现了运输调度指挥和管理的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 跨越冻土区的以桥代路区段有很多。 日阿尺曲站南端咽喉区。青藏铁路格拉段车站不设进出站信号机,也不设调车信号。所有铁路行车组织指挥全由位于西宁的青藏铁路公司调度所统一安排。 19;01分,列车通过日阿尺曲站。这是一个无人值守车站,青藏铁路格拉段的45个车站中,有38个实现了无人值守。 列车通过日阿尺曲站后的场景,车站北端的咽喉区。 日阿尺曲站出站上行方向,青藏公路上有一列卡车停着。 连续弯道,远处青藏公路上的卡车。 19:22分,列车进入风火山隧道。隧道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横跨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久冻土隧道,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称。 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 风火山隧道远景。我站在列车尾部,在十分晃动的情况下,共向外拍了4张,命中3张。 铁路两边竖立的管子叫热棒。其主要材质为碳素无缝钢,作用是主动吸收地下冻土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到地面上,以此来保持地下冻土的温度平衡,不发生冻融和冻胀,保持路基稳定和安全。 青藏铁路与公路上的弯道。 热棒的结构大致为一个密闭空心长棒,内装有一些液氨,5米埋入地下,地面露出2米。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19:42分,我们通过秀水河站;与一趟双机牵引的货运列车交会, 秀水河站北端咽喉区。 此段铁路东侧有工程机械及人员和工棚留守。 不远处的青藏公路上,红色的卡车在夕阳照耀下无比夺目。 青藏铁路沿线留守的工程机械。 在青藏铁路大面积应用热棒之后,550公里冻土区段一直处于较好的冻结期,这使得青藏铁路的安全系数大大提升。13000余根热棒默默守护着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行。 列车刚通过一桥梁,巡道人员马上就上线路查看了。 20:06分,列车通过五道梁站。有一列工程列车在待避。 五道梁站,画面右侧是安全线。 五道梁站北端咽喉区。 夕阳下青藏铁路的弯道,透着诱人的景色 天色慢慢暗下来了,笔直的钢轨和通讯铁塔反射着余晖。 在尾车平台上拍摄落日。 日落前的青藏铁路。 夕阳下,弯道与下坡的青藏铁路,十分迷人。此刻,我的心情异常放松,有一种享受生活的难以言表的舒畅。 20:19分,我们的列车驶上楚玛尔河特大桥。它是专为藏羚羊迁徙而建,长2565米,78个桥孔供野生动物自由通过。 过弯道后拍一张。没拍全。楚玛尔河特大桥是可可西里藏羚羊迁徙的主要通道。<br> 因列车晃动,也没拍全。 全景很难拍。主要是列车尾车的横向晃动,使手持拍摄变得困难重重。 终于拍到一张楚玛尔河特大桥弯道全景。我很高兴,有一种陶醉的感觉,即使在缺氧的高原也不例外。在神秘而美丽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楚玛尔河铁路桥已经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湿地成了前景,远处的楚玛尔河特大桥,反射着夕阳的无线魅力。实际上,从列车驶上大桥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世界。 楚玛尔河特大桥在夕阳照耀下呈现出一条金色玉带,在蓝天、云层和雪山下,十分壮美。 我们的列车刚刚驶过楚玛尔河特大桥。正好有一个S型的弯道,成全了我在列车尾部拍摄大桥全景。这座崭新的铁路桥在夕阳下,更显得宏伟、壮美。 在晚霞衬托下,青藏铁路的一处弯道,异常壮丽。 远处的弯道,铁路由远及近。 在霞光中,青藏铁路轨道反光和远处的屹立的通讯铁塔由地平线分割,显得刚毅与苍劲。 20:35分,列车在暮色中通过楚玛尔河站。 楚玛尔河站一台三线,站台尚未竣工。 楚玛尔河站场景。 楚玛尔河站北端咽喉区 天色的已暗,我结束了拍摄去餐车用晚餐了。我进藏的拍摄就此结束了。 在我们赴西藏前,9月28日,组委会举办了<b><i>尼康杯走进西藏摄影大赛 </i></b>的开拍仪式和晚宴。 王兴民秘书长代表上海铁路摄影协会应邀在开拍仪式上作《<b>进藏拍摄准备及拍摄设想</b>》的交流发言。这也是上海铁路摄影协会的高光时刻。 <p class="ql-block">尼康映像销售(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金子博明(中)先生邀请我参加12月8日在上海大剧院画廊举行的“<b><i>尼康杯”走进西藏摄影大赛 </i></b>颁奖典礼。</p> 我作为颁奖嘉宾在典礼上致词。 金子博明(中)特意向徐裕根(左)敬酒,以感谢他所设计、策划和组织实施了<b><i>尼康杯走进西藏摄影大赛 </i></b>的所有工作和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我在一旁作陪。